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2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头和沿海地区的鱼肉罐头。
  当然,这些罐头也不是主食,而是作为辅食来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头,每周才能吃一次,还要一个小队的人一起分。
  鱼肉罐头要多一点,平均每天每个人都分到一块,主要是用来喝汤下饭。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只有粗粮吃,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只不过限于制作技术,目前罐头的可靠保质期为六个月。
  并不是说超过六个月就会变质,而是变质的概率会变高。
  实际应用中,六个月后约有三成左右会漏气变质。
  所以,大明一般会储备三个月所需的罐头,以应对突发情况。
  比如这次的东南台风,就会影响到罐头的生产。
  现在陈景恪要动用的,就是这三个月的储备。
  此举自然遭到了群臣反对,朝廷又不是没有粮食,就是运输慢一点而已。
  就为了争取这几天时间,动用军粮实在没必要。
  万一中间再发生别的事情怎么办?
  陈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进,于是提出抽调一部分罐头投入到灾区。
  “肉比粮食扛饿,哪怕只是一点肉汤,就能节约许多粮食,能少饿死很多百姓。”
  最终在朱雄英的支持下,这条建议通过了。
  朱元璋下旨抽调五分之一库存的罐头调往灾区。
  罐头的运输速度,可比单纯的粮食快多了,很快一艘艘运输船出发南下。
  就在这时,东南抗灾的最新消息传回。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牺牲,其中一百一十三人连尸体都没找到。
  最惨烈的一次,一个总旗的人(50人)去山村救援。
  突遇山洪爆发,所有人无一幸免。
  这个数字并不多,随便一场遭遇战,伤亡都要比这多好几倍。
  然而,每一个看到这个数字的人,无不为之震惊。
  因为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信息:
  军队救灾之策成功了。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旨对所有将士进行表彰,牺牲的将士封赏加倍。
  同时将此事通告全军,让全军学习他们的事迹。
  陈景恪既悲痛,又激动,找到解缙让他立即准备加刊。
  “将这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的名字、籍贯、生平功绩等等,全部都写出来。”
  “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记住他们的功劳。”
  解缙二话不说,召集报社的人连天加夜的工作,务求以最快的速度将加刊印刷出来。
  这还不算完,陈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两个建议:
  “在灾区立碑,将所有牺牲将士的名字可在上面,供天下人瞻仰。”
  “同时再制作一枚特殊的勋章,颁发给所有参与救灾的将士们。”
  老朱好奇的道:“勋章?是什么东西?”
  第450章 明勋宗
  陈景恪就将勋章的大致情况讲了一遍。
  其实他也没研究过这玩意儿,并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只知道一个大概。
  “……勋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设勋章,一种是特定勋章。”
  “常设勋章就是固定的几种,按照贡献大小分为一二三级,类似于军队的几级功勋。”
  “对国家、社会、族群做出杰出贡献之人,可以颁发相应的勋章。”
  “还有一类是针对特定事件,对所有参与人员颁发的纪念性勋章,只此一次以后不会再颁发。”
  “比如这次东南赈灾,就可以制作特定勋章,颁发给所有人。”
  “赈灾过程中立下功劳的人,可以颁发常设勋章。”
  “特定勋章可以不用给予特权,就是纪念性质。”
  “常设勋章就要有特权了,比如最低一级的勋章可以见官不拜。”
  “最高级的勋章可以获得俸禄,逢年过节朝廷要给予奖赏,还要能惠及家人等等。”
  老朱自然能看到勋章的积极意义,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
  “就怕后世子孙不屑,乱发勋章导致制度败坏。”
  陈景恪说道:“真要出了不肖子孙,就算没有勋章,制度该败坏还是会败坏。”
  “咱们不能因噎废食,至少目前它是有大用的。”
  老朱点点头说道:“言之有理,勋章的事情你和雄英商量着来吧。”
  “先拿东南救灾之事做个实验,看看实际效果,常设勋章的事情先不急。”
  见他答应,陈景恪非常高兴,立即找到朱雄英商议此事。
  还将前世常见的勋章设计图案画出来,给他提供参考。
  哪知,朱雄英对此也非常积极,兴致勃勃的画了十来种造型。
  你还别说,每一样造型都挺美观,还有意义。
  但陈景恪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好家伙莫非你想当勋宗?
  一想到明勋宗这个谥号,陈景恪就有些绷不住。
  玩笑归玩笑,两人合计了半天,最终还是选择了最朴实无华的圆形,整体以黄铜为材质。。
  正面图案则采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
  大禹头戴蓑笠手拿锄头,身后是一群奋战的勇士,众人的脚下踩着的是汹涌的波涛。
  背面有一行小字,黄历四零九零年建章五年,东南抗洪云云。
  作为图案的主要设计者,朱雄英自然是非常满意。
  陈景恪也觉得非常具有意义。
  毕竟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大明派军队赈灾,也是开历史先河。
  用这个图案,具有多重意义。
  最终图案呈送朱元璋,他自然也没有异议,就下旨着工部赶制。
  等抗灾的将士们归来,就举行授勋仪式。
  -----------------
  很快,大明周报的加刊再次发行。
  这一期只有一篇文章,就是朱元璋亲笔写的讣告,对牺牲将士们进行表彰。
  并再次强调了对他们的封赏,一律按斩首十级计算。
  赏赐之类的,一并送往其家中。
  同时还决定,要在东南修碑,以纪念此次事件。
  所有牺牲将士们的名字,都将被刻在碑上。
  接下来就是牺牲的一百六十四名将士们的名字、籍贯、生平事迹等等。
  可以说,这一期报纸就是一个特殊的讣告。
  面向天下人的讣告。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救灾确实有功,可也不值得朝廷如此高规格的对待。
  今日报纸上发讣告,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还要不要发?
  打仗牺牲了,要不要发?
  如果不发,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会不会有意见?
  但这些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朝廷的目的,认为高规格对待树立规矩,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民间,对这份讣告更是非常的认同。
  关键是,他们从讣告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信息。
  原来大明的军队不只是能杀人,真的还能用来救人。
  对于牺牲将士们,充满了感激,主动传播他们的事迹。
  不少人采购了烟花爆竹纸钱一类的祭祀物品,在十字路口进行遥祭。
  牺牲将士的家人,也受到了乡邻的称赞。
  官吏是最能体察上意的,他们也立即出动,去慰问牺牲将士的家人,并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奖励。
  当这种情况传到其他军队的耳朵里,全军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
  就是去救个灾,危险比上阵杀敌小多了。
  可是却受到了上下的一致赞赏,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荣誉。
  换成谁不羡慕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