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咱们不写文书,咱们口头请罪行吧?
  钦差大臣也不知道拿了朝鲜君臣多少好处,但最后的结果是,李焞口头谢罪:“非敢有一毫漫忽之心,而事至于此,莫非禁令不严之致,今奉皇敕惶悚罔措。”
  然后,康熙帝就跟处理犯了事的八旗王公一样,罚银李焞2万两,再将驻扎在清朝廷的三位朝鲜使臣,“痛斥罪名”,绑缚回国,交给他们的国王李焞重处。
  在李焞看来,他遭遇了奇耻大辱,但也确实打疼了。自此,再有边民越界杀人案,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可跃然纸上。
  康熙帝也不是每次都这么大动肝火的,他作为皇帝,有自己公平公正的判断。
  近年来,在东北地区,顶风作案偷刨人参的“蹿子”屡禁不止,而且,这次案件,很大的可能,是中国人跑到朝鲜境内去偷刨人参,然后被朝鲜人发现了,追过界了,追到中国境内,将其杀死,夺取了被杀死人的财货,和被偷刨的人参,再回朝鲜。
  所以,康熙帝明确说了:“不可与越界杀掠者相比。”也就是告知礼部,不能比照康熙二十四年那次处理。
  又指出:“朝鲜国有四道,平安道、渭原郡之地,或者和船厂(吉林)所属地方相近,或着和奉天所属地方相近,他们言语不通,说的话也不能相信,着写汉字,问现在正在中国国内的朝鲜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查明后,让奉天将军等具奏。”
  给朝鲜人越界杀人案做了指示,礼部又题奏,朝鲜国王李焞,奏请禁止清朝奉天、宁古塔、山东沿海居民,驾驶洋船,出海捕鱼,捕到他们朝鲜境内之事。
  礼部对此,给皇帝的建议是:严禁沿海居民,出海捕鱼。
  在旁听着的德亨都要翻白眼了。礼部都是汉臣,怎么着,你们这些大臣,到底对出海有多大的仇和恨啊,怎么丁点小事,动不动的就要禁海?
  简直是奇也怪哉。
  你们这些汉臣难道忘了,明朝可是出了个郑和,七次下西洋,将汉家国威远播四海,给明朝皇帝打出去多大的威名啊。
  你们这些汉臣不是总是念着老祖宗吗,念着老祖宗的结果,就是动不动就禁海,不给沿海的汉民百姓活路是吧?
  康熙帝就回复了:沿海之民,倚赖捕鱼为生者众多,不可禁止。倘若这些渔民,捕鱼捕到你们国家去,如果可以追捕,你们将之擒住,解送我大清来,我大清自有处置。如果你们不能擒获,那你们放炮,驱逐即可。具体问题如何,还是要奉天将军查明,具奏。
  怎么样,算公平公正了吧。作为皇帝,咱既没有偏袒本国渔民,也没有不让你们采取措施,谁对谁非,事情发生了,再议就是了。
  另外,康熙帝还指出,李焞奏本上所说的渔民捕鱼的两处岛屿,是近奉天金州(位于辽宁半岛南端),还是近何处,或问在国内的朝鲜人,或者问奉天船厂将军,问明之后,具奏。
  说完朝鲜之事,理藩院又题奏了一些蒙古王公袭爵之事,湖广地区职缺补授之事,这次朝会便结束了。
  一时散朝,众臣散去,康熙帝也收拾起身,去澹泊为德宫给皇太后请安。
  今日阳光晴好,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就连拂过的冷风,都温煦不少,让人感到惬意不已。
  走去太后宫中路上,康熙帝在前,带着侍卫慢悠悠前行,肩舆跟在后,为防皇帝走累了,可以抬着他走。
  康熙帝在一株玉兰树下站定,抚了抚鼓鼓的花苞,问跟随的德亨道:“你对朕的汉臣有意见?”
  德亨一愣:“皇上为什么这么问?”
  康熙帝睨他一眼,道:“礼部回话时,你站在朕的身后,朕的后脑勺一阵一阵的刮凉风,都是你喷出来的。”
  德亨眉头狠狠跳了跳,这皇帝老头儿,越发的老小孩了。
  德隆难以置信的转头看了德亨一眼,好似在看怪物一般。
  德亨:“回皇上,臣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一涉及海洋之事,这些汉臣们,就要嚷嚷着禁海、禁海,他们难道就不管沿海百姓的死活吗?”
  康熙帝:“百姓如蝼蚁,到哪里都能活。对汉人来说,耕田才是要务,海洋,自古未曾记载在圣贤书上,他们不承认自己无知,只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朕,让朕关停海关,这样,他们就有用武之地了。”
  “他们自诩读圣贤书,眼睛只看得到朕,何曾低头,看得到百姓的死活。”
  “这些汉臣,翻来覆去的就是这么车轱辘话,多少年都没变过,朕听的耳朵都长茧子了,但为了满汉一家,朕又不得不用他们。”
  “你即便对他们有所不满,也不要闹到让朕来断案的地步。听到了吗?”
  德亨心下复杂,道:“我不曾和他们起过冲突。”
  想了想德亨交好的那几人,康熙帝笑道:“像是陈廷敬、李光地、徐潮、徐元正这样的大儒,他们自有修养,自是不会与你一般见识的。”
  德亨颔首:“我跟着他们读书,着实学了很多,心里是很感激的。”
  康熙帝教他:“你跟着他们,学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就行了,莫要着了他们的道,真如汉人一样行事了。”
  德亨:“是。”
  康熙帝继续向前,德亨紧跟上,问道:“皇上,朝鲜国跟咱们,是以什么为边境线的?”
  康熙帝想了想,道:“祖宗舆志所云,鸭绿江和图们江一带,俱系中国地方,那地方,天高阔远,又有山麓相隔,具体边界,并未有人去探查过。但以山川为界,自古有之。”
  意思是,既然有鸭绿江和图们江这两条大河了,那就以此为边界,就顺理成章了。
  德亨却有不同的看法,道:“若是如此,也太潦草了,鸭绿江和图们江一带,这一带是说左岸还是右岸,还是两岸以及所属土地,若是有好地,本就是咱们的,却平白让给了朝鲜,那也太过慷慨了。”
  康熙帝住脚,回头望他,觉着不方便,就伸出手来,道:“你上前来。”
  德亨忙上前,伸出手臂给他扶着。
  康熙帝握住他的小手臂做支撑,问道:“听你的意思,你有不同的看法?”
  德亨笑道:“您不是在让人画天下堪舆图吗,何不趁此机会,专门派遣使臣,去两国交界处,勘察一番,和朝鲜国,确定好边界线?咱们在边界线上设关卡,只要越过关卡的,都算犯边,根本不需要如现在这边,朝鲜人犯了事儿,还得要咱们去查定,是不是越线了。”
  康熙帝说他:“越线已经很确定了,朝鲜人渡过了鸭绿江,进入了我国的领地。”
  德亨哼哼:“我怎么觉着,那伙子朝鲜人,在靠近鸭绿江的时候,就已经跨界了呢?”
  康熙帝去看他,德亨不躲不闪的回望,康熙帝住脚,德亨也住脚,这一老一小对望一会,康熙帝沉吟道:“你的意思是,可以趁着勘定舆图的机会,多划一部分土地,说是咱们的?”
  德亨:“您可是说的太保守了,要我说,只要他们没有提出异议,画多少,就都是咱们的。”
  康熙帝:“那人家肯定是不乐意的。”
  德亨:“那,他们能说清楚,咱们划的地,原本是他们的吗?若是说不清楚,就是咱们的。”
  康熙帝用看滚刀肉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小子,德亨还在继续滔滔不绝:“咱们也不去划他们编的郡县,也不去划他们的子民,咱们只划一些山啊川啊的,咱们老祖宗自古以来就住在那里,咱们这些做子孙的,要是将老家让给了别人,那可是太不孝了。”
  你可拉倒吧,连大不孝都整出来了,凡是听到德亨这话的人,都想白眼他。
  但是,康熙帝听的若有所思的。
  康熙帝道:“那些大山大川的,勘探不易,也少有人烟,就算划了又怎样,占不住。”
  德亨:“迁移人口过去不就行了?您说的金州地方,和山东蓬莱地方只隔了一段海,划船一日即可到达,让吃不饱饭的山东人过去,不就占住了。”
  康熙帝再教他:“你都说了,那是咱们祖宗的龙兴之地,怎可让汉人给占了。”
  又来了。
  又来了!
  德亨忍不住道:“您刚才都说了,满汉一家,您现在不仅是蒙古的天可汗,满洲的大汗,更是汉人的皇帝,是天子。您怎么能将祖宗之地,宁让与别国,也不让自家子民去生活呢?”
  “德亨!”德隆在后,忙制止他不要再说了。
  “让他说!”康熙帝喝道。
  德亨低头,但还是讷讷道:“奉天(辽宁)南端各岛,与山东登州府隔海相望,这是天然地理,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两地百姓,可乘船而往返,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谁又能说,我们的祖宗,没有山东人的血脉,蓬莱之人,不是我们满洲人的后代呢?”
  辽宁半岛和山东半岛离的多近啊,中间还散布着十几处如星子般的海岛,若论往来,早不知年月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