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德亨一边随他在各个匣格间走动,一边四处张望,着实大长见识。
德亨闲谈问道:“这里挤挤挨挨的,全都放入了档案?都没空隙的吗?”
员外郎笑呵呵道:“这里存放了差不多全部前明和入关前的皇史档案, 又存放了顺治、康熙两朝超过甲子的档案, 早就满满当当喽。”
德亨道:“既然已经装满了,怎么不奏请皇上, 再加建呢?”
员外郎笑的更加爽朗了:“这不还没满吗,还放的下,放的下呵呵呵呵……”
德亨:“你们看的挺开。”
员外郎:“若是真满了,皇上自会下旨修建的。”
行吧。
明朝鸿胪寺的档案,不止是对朝鲜的,还有对鞑靼和瓦刺, 乃至对日本、暹罗, 以及对郑和下西洋所遇各小国和部落的记载。
只不过, 这些记载都只是一言半语的, 颇为乏味,若不是德亨有底子,都不知道这些记载上说的是哪里,比如,阿尔松阿就看的云里雾里的,不明白德亨为什么要看这些,还看的津津有味的。
德亨要来纸笔,将这些都抄录下来,然后将目光集中在对朝鲜记载上。
德亨从洪武年间查起,还没找到有关朝鲜的记载,就先看到了一页洪武年间,渤海冰封万里的记载。
渤海,又被成为北海、少海,这封奏折中,寥寥几语,说了“北海结冰,由海成陆,可行车马”的情况。
这可就有意思了。
德亨突然想起了,他跟康熙帝说的“祖宗中有山东人血脉,蓬莱人或许为满洲后代”的话,当时他只是凭理推断,并不是真的确定,在没有轮船和飞机的情况下,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百姓会有大规模迁徙交流之事。
现在嘛,嘿嘿。
他也不找朝鲜了,他将这一年前后的折子都翻了一遍,终于让他找到了胡人“携儿带女,渡海来归顺”的奏报。
只这一封还不够,明朝可是赫赫有名的小冰河时期,肯定不止洪武朝渤海冰封了,之后的两百多年,肯定还有很多特别冷的年岁,冬日里,渤海定是冰封状态。
德亨叫来阿尔松阿和皇史宬员外郎,让他们一起帮着找带着“北海”“渤海”“少海”等字样的折子,好家伙,这一找,何止找出一两百来个。
德亨简直怀疑,有明一朝,国祚二百七十多年,渤海,不会年年都冰封吧?
若是真这样,那因为小冰河冰冻,在北方活不下去的鞑靼人,渡海去山东登州地区讨生活的,不要太多啊。
德亨挑了几张比较有代表性的出来,打算拿回去给康熙帝看看。
阿尔松阿不明白:“你不是来找朝鲜国的档案的吗?”
德亨将挑出来的折子码好,嘿嘿笑道:“这些也有大用。员外郎,劳你将这几本做好记录,我要拿去给皇上看。”
员外郎捶了捶老腰,将那几封折子接过来,拿去做登记去了。
德亨招呼阿尔松阿道:“来,咱们再将这些折子归位,可别漏了一封在外头,这些可都是宝贵的历史啊。”
阿尔松阿任命的将拿出来的折子一一归位,叹气道:“我真是脑子不清楚了,跟着你来这里做苦工。”
德亨:“怎么能说是做苦工呢,这里可不是谁都能进来的地方,你看这封,嗯……是洪武年间,泉州海关将军来报,说是倭寇来袭……朱元璋的批复是:准备好刀子,来者,杀了再说。钦此。哈哈哈哈,妙啊,朱洪武不愧是草莽皇帝,瞧这说话的语气,草莽气息浓的,够味儿!”
阿尔松阿:……
若是在看这些折子之前,德亨还有兴趣对折子里面的内容调侃一番,等越看越多,德亨就笑不出来了。
明朝,和朝鲜,从洪武开国,到万历年间,都是亲切友好的宗藩关系,日本侵朝时,明朝入朝救援,三国在朝鲜这块疙瘩地上混战,几乎将朝鲜三大城夷为废墟,战争结束后,也是明人帮着重建的。
后世说,乃至当朝,都有汉人说,朝鲜流传了汉家衣冠,是有足够的根据的。现在,朝鲜人所穿的服饰,所书写的文字,全部都传自明朝。
直到多尔衮俘获了朝鲜宗室,内忧外患自身不保的崇祯皇帝还曾派明军去支援朝鲜,可惜,援军并未到达,朝鲜就被迫与多尔衮签下了城下之盟,归顺了清朝。
后来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
阿尔松阿奇怪的看着德亨,问道:“怎么不笑了?看到什么了?”
德亨揉了揉眉心,道:“没什么,我大体知道该怎么找了。今日天晚了,我打算明天再来,今日就到这里吧。”
阿尔松阿起身,道:“那走吧,我明天再来这里找你。”
德亨将折子归位,记下位置,问他:“你很闲吗?”
阿尔松阿:“说闲,也不闲,自从向俄罗斯派了一次使臣,理藩院可比以前忙多了。但要说不闲,真正要我做的差事,也不多。”
德亨让员外郎帮他保管好他找出来的折子,和阿尔松阿一起往外走,笑道:“你这是嫌差事太简单,才华抱负无处施展,觉着寂寞了?”
阿尔松阿笑笑,道:“在你面前,我可不敢称才华抱负。”
德亨摇头晃脑道:“哎,你这话太过了,太过啦”
总算恢复如常了,阿尔松阿心道。
接下来几天,两人都将时间耗费在这皇史宬里,寻找、抄录、汇总,有关中、朝两国地缘的记载,然后,在某一个不经意间,德亨翻到了他心心念念、不知藏在何处的
《永乐大典》。
谁能想到,消失不知道多少年月的《永乐大典》,就连汉臣、汉人都鲜少有人知道的巨典,居然就藏在皇史宬内呢?
却又合情合理。
因为这里,本就是珍藏皇家典籍、档案的地方啊。
从《永乐大典》的第一章 引言中,德亨得知,这一套《永乐大典》是抄录的副本。正本,珍藏在南京皇宫当中。
就是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有了现在皇史宬的这部副本,以后就会有康熙本,有武英殿刻录本,有油印本,有……
德亨觉着,这部消失已久的典籍,也该问世了。
表姐哈宜呼已经平安到京了,德亨原本打算好了要和她促膝长谈,谈一谈东南沿海是怎样一番风光,但现在,德亨已经顾不得她这边了,嘱咐好皇史宬员外郎一定看好了这里,德亨快马加鞭,朝畅春园而去。
按轮班次序,现在应该是德亨轮休时候,但德亨请见,康熙帝还是见了他。
一见到他,康熙帝就不吝嘲讽:“朕听说,你就差住在皇史宬了,怎么,终于想起来跟朕请罪来了?”
德亨先是一惊,后又窘迫不已,拿出厚脸皮来,来到康熙帝跟前,跪下,将手里的大包小包折子放地上,双手扶着他的膝盖,仰头讨好请罪道:“皇上都知道了,真是什么都逃不过皇上的火眼金睛。”
看来,他没去文华殿,去了皇史宬的事情,康熙帝已经知道了。
原本,他来康熙帝跟前,打算的第一件事就是请罪的,但一个照面上来就被“问罪”,也着实让给了德亨一个措手不及。
康熙帝拿书本敲了三下眼前的脑袋瓜,训道:“你就是那孙猴子……”
“永远逃不出您老的五指山。”德亨顺嘴接口道。
真的是很顺嘴,他在胤禛、叶勤和两位额娘面前,插科打诨耍贫嘴的时候,就这样顺嘴接俏皮话的。
这不习惯使然,语境到了,就这么顺嘴接上了。
接完,就眨巴着大眼睛,无辜的瞧着皇帝老头儿。
可能、也许、大概,皇帝是第一次被这样接话吧,也是愣了一下,又摇头失笑道:“怪不得胤禛那阴晴不定的脾气,都被你模棱的溜滑,嗯,果然是个会凑趣儿的。”
德亨这会是真的大囧,康熙帝这话,就差明说他最会溜须拍马了。
可是,德亨为自己辩驳道:“恭敬,固然算诚孝,逗人开心,也是一种彩衣娱亲的孝道嘛,您怎么能厚此薄彼呢?”
这哑谜打的,外人听了,根本不清楚两人在说些什么。
康熙帝却是点头道:“前两年,朕说朕膝下诸皇儿时,评价胤禛‘阴晴不定’,他吓的宫闱都没出,立即给朕上折子,再三说明,那都是他小时候的事情了。现在他已年过而立,早就改了以往不定的性情了,一本正经、郑重其事、再三跪请的,让朕收回那四个字。你倒好,朕说你会‘凑趣儿’,你直接跟朕辩驳上了。怎么,你还要跟朕去文华殿,让大学士们专门开一经筵,辩一辩孝经不成?”
德亨忙摆手道:“不敢,不敢,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我可不敢跟皇上辩经,这不是鲁班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吗。”
康熙帝拿书本再敲他脑门一记,心情很不错,道:“起来吧,跟朕说说,你在皇史宬,找到什么了?”
那几本特地挑拣出来,渤海冰封,北人渡洋南迁的折子,被德亨放在了最上头,现在,经过刚才这一遭,他心里直发突突,就将那几本折子放一边,转而将自己按照档案描述,和自己印象中的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宁古塔地区的山川地图给拿了出来,展开,让康熙帝看。
德亨闲谈问道:“这里挤挤挨挨的,全都放入了档案?都没空隙的吗?”
员外郎笑呵呵道:“这里存放了差不多全部前明和入关前的皇史档案, 又存放了顺治、康熙两朝超过甲子的档案, 早就满满当当喽。”
德亨道:“既然已经装满了,怎么不奏请皇上, 再加建呢?”
员外郎笑的更加爽朗了:“这不还没满吗,还放的下,放的下呵呵呵呵……”
德亨:“你们看的挺开。”
员外郎:“若是真满了,皇上自会下旨修建的。”
行吧。
明朝鸿胪寺的档案,不止是对朝鲜的,还有对鞑靼和瓦刺, 乃至对日本、暹罗, 以及对郑和下西洋所遇各小国和部落的记载。
只不过, 这些记载都只是一言半语的, 颇为乏味,若不是德亨有底子,都不知道这些记载上说的是哪里,比如,阿尔松阿就看的云里雾里的,不明白德亨为什么要看这些,还看的津津有味的。
德亨要来纸笔,将这些都抄录下来,然后将目光集中在对朝鲜记载上。
德亨从洪武年间查起,还没找到有关朝鲜的记载,就先看到了一页洪武年间,渤海冰封万里的记载。
渤海,又被成为北海、少海,这封奏折中,寥寥几语,说了“北海结冰,由海成陆,可行车马”的情况。
这可就有意思了。
德亨突然想起了,他跟康熙帝说的“祖宗中有山东人血脉,蓬莱人或许为满洲后代”的话,当时他只是凭理推断,并不是真的确定,在没有轮船和飞机的情况下,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百姓会有大规模迁徙交流之事。
现在嘛,嘿嘿。
他也不找朝鲜了,他将这一年前后的折子都翻了一遍,终于让他找到了胡人“携儿带女,渡海来归顺”的奏报。
只这一封还不够,明朝可是赫赫有名的小冰河时期,肯定不止洪武朝渤海冰封了,之后的两百多年,肯定还有很多特别冷的年岁,冬日里,渤海定是冰封状态。
德亨叫来阿尔松阿和皇史宬员外郎,让他们一起帮着找带着“北海”“渤海”“少海”等字样的折子,好家伙,这一找,何止找出一两百来个。
德亨简直怀疑,有明一朝,国祚二百七十多年,渤海,不会年年都冰封吧?
若是真这样,那因为小冰河冰冻,在北方活不下去的鞑靼人,渡海去山东登州地区讨生活的,不要太多啊。
德亨挑了几张比较有代表性的出来,打算拿回去给康熙帝看看。
阿尔松阿不明白:“你不是来找朝鲜国的档案的吗?”
德亨将挑出来的折子码好,嘿嘿笑道:“这些也有大用。员外郎,劳你将这几本做好记录,我要拿去给皇上看。”
员外郎捶了捶老腰,将那几封折子接过来,拿去做登记去了。
德亨招呼阿尔松阿道:“来,咱们再将这些折子归位,可别漏了一封在外头,这些可都是宝贵的历史啊。”
阿尔松阿任命的将拿出来的折子一一归位,叹气道:“我真是脑子不清楚了,跟着你来这里做苦工。”
德亨:“怎么能说是做苦工呢,这里可不是谁都能进来的地方,你看这封,嗯……是洪武年间,泉州海关将军来报,说是倭寇来袭……朱元璋的批复是:准备好刀子,来者,杀了再说。钦此。哈哈哈哈,妙啊,朱洪武不愧是草莽皇帝,瞧这说话的语气,草莽气息浓的,够味儿!”
阿尔松阿:……
若是在看这些折子之前,德亨还有兴趣对折子里面的内容调侃一番,等越看越多,德亨就笑不出来了。
明朝,和朝鲜,从洪武开国,到万历年间,都是亲切友好的宗藩关系,日本侵朝时,明朝入朝救援,三国在朝鲜这块疙瘩地上混战,几乎将朝鲜三大城夷为废墟,战争结束后,也是明人帮着重建的。
后世说,乃至当朝,都有汉人说,朝鲜流传了汉家衣冠,是有足够的根据的。现在,朝鲜人所穿的服饰,所书写的文字,全部都传自明朝。
直到多尔衮俘获了朝鲜宗室,内忧外患自身不保的崇祯皇帝还曾派明军去支援朝鲜,可惜,援军并未到达,朝鲜就被迫与多尔衮签下了城下之盟,归顺了清朝。
后来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
阿尔松阿奇怪的看着德亨,问道:“怎么不笑了?看到什么了?”
德亨揉了揉眉心,道:“没什么,我大体知道该怎么找了。今日天晚了,我打算明天再来,今日就到这里吧。”
阿尔松阿起身,道:“那走吧,我明天再来这里找你。”
德亨将折子归位,记下位置,问他:“你很闲吗?”
阿尔松阿:“说闲,也不闲,自从向俄罗斯派了一次使臣,理藩院可比以前忙多了。但要说不闲,真正要我做的差事,也不多。”
德亨让员外郎帮他保管好他找出来的折子,和阿尔松阿一起往外走,笑道:“你这是嫌差事太简单,才华抱负无处施展,觉着寂寞了?”
阿尔松阿笑笑,道:“在你面前,我可不敢称才华抱负。”
德亨摇头晃脑道:“哎,你这话太过了,太过啦”
总算恢复如常了,阿尔松阿心道。
接下来几天,两人都将时间耗费在这皇史宬里,寻找、抄录、汇总,有关中、朝两国地缘的记载,然后,在某一个不经意间,德亨翻到了他心心念念、不知藏在何处的
《永乐大典》。
谁能想到,消失不知道多少年月的《永乐大典》,就连汉臣、汉人都鲜少有人知道的巨典,居然就藏在皇史宬内呢?
却又合情合理。
因为这里,本就是珍藏皇家典籍、档案的地方啊。
从《永乐大典》的第一章 引言中,德亨得知,这一套《永乐大典》是抄录的副本。正本,珍藏在南京皇宫当中。
就是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有了现在皇史宬的这部副本,以后就会有康熙本,有武英殿刻录本,有油印本,有……
德亨觉着,这部消失已久的典籍,也该问世了。
表姐哈宜呼已经平安到京了,德亨原本打算好了要和她促膝长谈,谈一谈东南沿海是怎样一番风光,但现在,德亨已经顾不得她这边了,嘱咐好皇史宬员外郎一定看好了这里,德亨快马加鞭,朝畅春园而去。
按轮班次序,现在应该是德亨轮休时候,但德亨请见,康熙帝还是见了他。
一见到他,康熙帝就不吝嘲讽:“朕听说,你就差住在皇史宬了,怎么,终于想起来跟朕请罪来了?”
德亨先是一惊,后又窘迫不已,拿出厚脸皮来,来到康熙帝跟前,跪下,将手里的大包小包折子放地上,双手扶着他的膝盖,仰头讨好请罪道:“皇上都知道了,真是什么都逃不过皇上的火眼金睛。”
看来,他没去文华殿,去了皇史宬的事情,康熙帝已经知道了。
原本,他来康熙帝跟前,打算的第一件事就是请罪的,但一个照面上来就被“问罪”,也着实让给了德亨一个措手不及。
康熙帝拿书本敲了三下眼前的脑袋瓜,训道:“你就是那孙猴子……”
“永远逃不出您老的五指山。”德亨顺嘴接口道。
真的是很顺嘴,他在胤禛、叶勤和两位额娘面前,插科打诨耍贫嘴的时候,就这样顺嘴接俏皮话的。
这不习惯使然,语境到了,就这么顺嘴接上了。
接完,就眨巴着大眼睛,无辜的瞧着皇帝老头儿。
可能、也许、大概,皇帝是第一次被这样接话吧,也是愣了一下,又摇头失笑道:“怪不得胤禛那阴晴不定的脾气,都被你模棱的溜滑,嗯,果然是个会凑趣儿的。”
德亨这会是真的大囧,康熙帝这话,就差明说他最会溜须拍马了。
可是,德亨为自己辩驳道:“恭敬,固然算诚孝,逗人开心,也是一种彩衣娱亲的孝道嘛,您怎么能厚此薄彼呢?”
这哑谜打的,外人听了,根本不清楚两人在说些什么。
康熙帝却是点头道:“前两年,朕说朕膝下诸皇儿时,评价胤禛‘阴晴不定’,他吓的宫闱都没出,立即给朕上折子,再三说明,那都是他小时候的事情了。现在他已年过而立,早就改了以往不定的性情了,一本正经、郑重其事、再三跪请的,让朕收回那四个字。你倒好,朕说你会‘凑趣儿’,你直接跟朕辩驳上了。怎么,你还要跟朕去文华殿,让大学士们专门开一经筵,辩一辩孝经不成?”
德亨忙摆手道:“不敢,不敢,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我可不敢跟皇上辩经,这不是鲁班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吗。”
康熙帝拿书本再敲他脑门一记,心情很不错,道:“起来吧,跟朕说说,你在皇史宬,找到什么了?”
那几本特地挑拣出来,渤海冰封,北人渡洋南迁的折子,被德亨放在了最上头,现在,经过刚才这一遭,他心里直发突突,就将那几本折子放一边,转而将自己按照档案描述,和自己印象中的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宁古塔地区的山川地图给拿了出来,展开,让康熙帝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