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来他能迅速站在了和雅尔江阿同等的地位,一个是因为雅尔江阿本人性情中的老好人问题,需要一个强硬的黑脸和他打配合;第二个就是雅尔江阿需要盟友,而不是一个受他摆布的傀儡,所以,他愿意扶植衍潢。
  衍潢这才有机会从他手里站起来。
  再说德亨。
  德亨五岁上弄出来个风扇,结果,这台风扇只在他家里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被叶勤拿走,他就再也没见过这个风扇的面儿,风扇的后续也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被康熙帝委任风扇督造的人是叶勤,赏赐也是叶勤的,跟德亨这个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六岁上他弄出个洗羊毛出来,后来还弄出个羊毛织造、羊毛脂系列洗化、养护链条产业,表面上也是跟他本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不是德亨自己一开始就选了衍潢这个少年铁帽子王为他做“代言”,就连暗地里的插手规划、分红等,更是跟他半点关系都没有。
  最好的结果是交给叶勤,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被以皇帝为首的宗室给霸占了。
  后来德亨又入了胤禛府上读书,虽然是阴差阳错的,但按说,有这层关系在,应该没人占他的东西了吧?
  并不是。
  他后来不是又弄出个油印吗,结果,这油印最后不仅没能落到他手里,就连胤禛都没能握住。因为那个时候,胤禛也是二十来岁的年纪,还在府上读书呢,老子康熙帝动不动的就考核他学问,他自己也是处于弱势的那个。
  这油印,最后是落在了当时已经为康熙帝办差的胤祉手上去了,就现在,胤祉还牢牢握着朝廷官方油印作坊呢,仍旧是跟德亨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后来德亨终于“禁闭”结束,可以出府了,自由了吗?
  仍旧没有。
  他跟随康熙帝春蒐,有傅尔丹、延信、隆科多等一众年富力强又经验老到的都统、副都统、銮仪卫使们保驾护航。到了北巡,更是严密,康熙帝亲自带他,还让一众翰林老头儿们给他讲书,那是一刻都没有脱离大人视线。
  就算这两年他窝在小园内搞橡胶实验,那是因为小园位置本身离畅春园和圆明园不远,离衍潢的八旗护军范围更近,康熙帝巡视京畿从他门前走,胤禛来回京城、随驾、办差也从他门前走,京中有交情的老人们更是时不时的派人来看望。
  另外,小园里的护卫也分好几拨人,有康熙帝的,有胤禛的,有四福晋的,有叶勤的,有衍潢的,甚至胤祥还将自己手下的包衣送给了德亨,让他随便使用。
  这些人换班的时候,是需要先去自家主子跟前报备的,大家都好奇德亨窝在小园里在搞什么,虽然侍卫们看不懂,也说不清楚,但只是听个乐子是可以的。
  好不容易将橡胶轮胎弄出来了,但康熙帝将制造橡胶轮胎的事情交给了造办处,寻找橡胶的工作交给了两广总督,种植橡胶的差事交给了福顺。
  德亨前几天还在内阁“偶然”看到了一封诏书,康熙帝给两广总督下旨,让他们寻找葡萄牙商船,让他们告知葡萄牙人,转告葡萄牙国王,可以派使节北上面见皇帝。
  按说有了三年前俄罗斯使团之事,联系葡萄牙国王这件事,德亨有权知道吧?
  并没有。
  康熙帝压根就没想着让德亨知道,不是康熙帝对德亨有意见,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亨并不负责橡胶事务,凡是有关橡胶之事,都不需要他知道。
  你看,到最后,橡胶这件事情可以说跟德亨半点关系都没有了。
  德亨真正负责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组建并维系俄罗斯学馆,他是馆长。
  在康熙帝眼中,德亨只是个名誉馆长,真正做事的,是他派去的官员。好在,这个官员,其实是德亨自己挑选的,算是听德亨的指令做事,德亨这个馆长才能做到名副其实。
  这也跟康熙帝从本质上就不在意这个学馆有关,要是这个学馆跟国子监一样,你看德亨能不能做到一言堂。
  在康熙帝眼中,德亨还是个孩子,还需要他保护、需要他教育的小孩子,这也是德亨偶然在他面前说一些出格的话,做一些出格的事,能不获罪的根本原因。
  他是皇帝,还是长辈,跟个小孩子计较什么呀,小孩子不学好,都是老四没教好。
  他要是生气,去罚胤禛就行了,他是不会罚德亨的。
  这也是胤禛从盛京急速赶回来,一听到“德亨”二字就犯紧张的最大原因。
  家里小子闯祸了,他这个做阿玛的,得负主责、甚至是全责啊,他能不紧张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海运这件事,德亨是始作俑者,是首倡者,但到最后,很可能跟之前一样,会有人去做,但主事人,不会是他。
  他今年也只有十四岁,能做什么啊。
  你不是爱掺和修书的事儿吗,去兴庆苑和那群老头儿们修书去吧,看那群老头儿怎么“之乎者也”的教你做人。
  兴庆苑就是康熙帝特地划出来,给徐元正他们修大典用的。《永乐大典》就摆在兴庆苑正殿,供人翻阅、借鉴。
  但对德亨来说,眼前修大典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海运,康熙帝坚持拿到朝堂上去议,那就议吧,看你一年半载的能议出个什么来。
  所以,在胤禛和王公们、朝臣们辩论的嘴皮子都磨薄了一层时候,德亨正在和陈廷敬商议怎么给新大典编目录。
  《永乐大典》的目录,德亨不做评价,中国的典籍编纂自有其独到之处,但能不能更精进一些、更简单一些、更便于查阅寻找呢?
  康熙帝找陈廷敬问过一次对海运的看法,陈廷敬没表达任何说法。他跟康熙帝请求,他自觉没几年好活了,他想将最后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这部新大典。还请皇上成全。
  康熙帝无法,只好成全了他。
  德亨请旨,专门在兴庆苑内留出一个房间来,布置成陈廷敬的起居房,又让御医定时来给他看诊,陈廷敬就这么住在了兴庆苑内。
  如果不是徐潮回乡了,德亨一定会将徐潮给拉进来一起修大典。
  说到编目录,又想起文华殿内那好几书架的废纸一样的杂书,德亨便顺嘴说了修建国家图书馆的提议。
  德亨只是顺嘴一提,陈廷敬却是沉默畅想良久,最后才深深叹息,捶着自己的胸口遗憾万分道:“恨不能多活十年啊!”
  德亨给他吓了一跳,忙给他拍背顺气道:“您别激动嘛,您才七十多,好好养着,活到八十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陈廷敬摇头,无奈道:“老夫身子骨儿什么样,老夫自己心里知道,难,难啊。”
  德亨挠挠头皮,看了眼正殿方向,问他:“那您舍得那一屋子的书?里面还有好多孤本您都没看过吧?”
  德亨这样一说,陈廷敬顿时就忘了“风烛残年”的事情了,忙道:“还有十多本听都没听说过的呢,被李光地那老家伙先借走了,哎哟那老家伙,不会是想手抄一本,才借了这么久都没还回来吧?不行,我得去问问他去。”
  德亨真对这些爱书如命的大儒们没法子,只得派个人去替他问问李光地,借的书什么时候还回来,陈廷敬不能走,新目录他们还没商议出个结果出来呢。
  徐元正那边更忙,他得根据德亨提出来的要求,筛选参与编书的人手,筹备修书班子:不爱惜书本的不能要,咋咋呼呼不讲卫生的不能要,不服从管教的不能要……
  类似这种莫名其妙的要求多着呢。
  德亨每天忙的脚不沾地,完全将大选的事情抛之脑后。
  等大选都结束了,他才知道,各家格格花落谁家。
  没有意外的,德亨亲近的人当中,胤禛得了一个格格,弘晖得了一个格格,德隆得了一个福晋和一个格格,衍潢得了一个格格,阿尔松阿得了一个觉罗格格做嫡福晋……
  胤禛的这位格格,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氏。
  当然,其他皇阿哥也被康熙帝指了一个或者两个格格入府,包括被圈禁的胤禔和被废太子位现在的光头二阿哥胤礽。
  康熙帝给儿子们指格格的目的很简单,一是为爱新觉罗家开枝散叶,二是分化、拉拢八旗势力。
  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满洲、汉军世家,他们家中的女儿,不是入了康熙帝的后宫,就是入了诸皇阿哥的府邸。
  年氏是镶白旗汉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诸王时,康熙帝趁机就对八旗再做调动和划分,将年氏所在佐领,分到了胤禛府下。
  理所当然的,为了帮助儿子进一步掌控这些旗下势力,康熙帝将年氏指给胤禛做格格。
  与年氏一样遭遇的女孩儿还有好几个,都入了胤祉等皇阿哥府上,在此不做细说。
  只说让德亨意外的。
  让德亨意外的是,弘晖和德隆一样,不仅得了一个格格,康熙帝还给他指了嫡福晋。
  德隆康熙三十三年生人,今年已经十八岁,到了娶妻的年纪了,此次大选,一定会有一个是他的嫡福晋,这是大家的共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