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48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位当世大儒皱了皱眉,先是咂摸,继而沉思,再然后,逐渐入神。
  房间中没人说话,安静的唯有窗外虫鸣。
  师徒二人隔着桌上昏黄的灯罩,皆不发一语。
  陆成不敢出声打扰恩师,这几句话,于他而言,如同一柄锋利的匕首,撕开了他几十年读书堆垒成的堡垒,令他心中的理论框架微微震动。
  虽远不至于三两句话道心崩溃的程度,但陆成有种预感,‘心即理’就如一颗种子,已栽在他的心海。
  哪怕他刻意忽视,或不认同,但从他听到的那一刻起,就再也忘不掉了。
  甚而那种子会生根发芽,逐步生长为参天巨树,拱开坚固的城门。
  他甚至有种强烈的预感,倘若这颗种子如蒲公英般,迎风传开,播撒大地。
  未来或许会成长为一个新的,撼动冲击原本“正学”的庞然大物。
  正因为他预见到了那种可能,所以才由衷生出不安与恐惧。
  尤其老师与那董玄论学在即,却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足以从根基上,冲击“正学”的思想……
  巧合吗?
  陆成不敢不重视,这才是他连夜赶来的最大因素!
  时间过得很慢,陆成逐渐坐立不安起来,心中的恐惧如野草在蔓延疯长。
  因为恩师迟迟没有给出回答!
  难不成,连恩师也一时解不开,驳斥不了么?
  良久。
  正阳先生终于看向他,皱紧眉头,缓缓说道:
  “我需要想一想,你先回去吧,明日再来。”
  陆成只觉一阵眩晕!
  这话他听得无比耳熟,他张了张嘴,最终还是起身,拱了拱手,脚步沉重地走出了房间,并关好了门。
  在冰凉的夜色中又走了十几步,他转身,只看到客栈的窗子上,倒映着恩师一动不动,宛若石雕的影子。
  一夜无话。
  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没有人知道,赵都安隔空递出的子弹,已经悄无生意,命中正阳的眉心。
  ……
  ……
  翌日天明,也是“梅园论学”的倒数第三天。
  城中紧张的气氛,愈发浓厚。
  赵都安一早,就乘车去了修文馆,想要看一看董太师准备的如何了。
  却扑了个空,被告知,太师去了国子监。
  赵都安诧异之下,便也第一次赶赴这座大虞朝最高学府。
  接待他的,乃是国子监祭酒,四品大员,是个颇有文人风度,儒雅气质的老人。
  “赵使君大驾光临,稀客啊。”老祭酒笑着迎接。
  赵都安微笑地直入正题:
  “本官听闻太师来了这里,便跟过来瞧瞧。”
  老祭酒引领他,沿着一条书香回廊往前走,粉白的墙壁上,绘制着梅兰竹菊的画作,连一根根红漆木柱上,都提着诗词章句。
  二人行走间,只看到寥寥几个教习与学子,今日的国子监显得格外空荡。
  “太师在里头的大堂讲学,监内的师生都过去旁听了。”老祭酒解释道。
  赵都安诧异道:“讲学?这个时候?”
  老祭酒认真解释道:
  “论学不是闭门筹备即可,太师虽无须去宣扬造势,但也会预演练习。”
  按他的说法,学问辩论这种事,大多数时候不存在藏什么秘密武器。
  毕竟辩论的双方,都是名动天下的大儒,观点和著作早就公开,不是秘密,所以,想要获胜,除了学问本身的高度外,也需要一定的练习。
  董太师便是在借助国子监,磨砺自己的学问观点,通过讲学梳理,接受学子们的质疑,来查漏补缺,也让自己进入一个能言善辩的状态。
  “原来如此。”赵都安恍然,感慨在这种专业的事情上,他的确缺乏经验:
  “我们直接过去么?”
  他已经听到了前方隐隐传来的声音。
  老祭酒笑道:“使君要听,且随我来。”
  说着,这位老祭酒领着他,绕了个一条小路,登上了一座二层高的小楼。
  而当赵都安上楼后,不禁吃了一惊:
  “陛下?!”
  只见,二楼栏杆边,正站着常服打扮,青丝飘逸的大虞女帝,徐贞观!
  “陛下,您怎么也在这?”
  赵都安本能露出笑容,快步走近前行礼。
  徐贞观转头,绝美的脸庞上黛眉舒展,笑了笑:
  “只许你来,不许朕来看看?”
  “臣不是这个意思!”赵都安忙摆手,好奇道:“陛下也是看太师……”
  “是啊。”徐贞观转回头,俯瞰下方。
  赵都安站在她身旁,循着目光望过去。
  从这个角度,越过一座假山,就可以看到一个格外宽敞的露天讲堂内,董太师坐在台子上讲解,下方,是密密麻麻的国子监师生,围的水泄不通,蔚为壮观。
  凭借修行者的耳力,可以听到董玄的讲学声,以及与学子们辩论的对话。
  “陛下,臣先下去了。”老祭酒是个人精,带路后便下楼去。
  徐贞观俨然是悄然到来,并未带着随从,这会楼阁上只剩下君臣两个。
  “太师为应对那正阳,短短几日,都显得消瘦了。”徐贞观眸中透出感慨,轻声说道。
  赵都安肃然起敬:“臣也听闻,整个修文馆都为此事忙碌,太师年迈,却还要扛此重任,不愧国之柱石。”
  徐贞观说道:“城外舆论如何?”
  这就是谈工作的语气了。
  赵都安是个懂看场合的人,这种气氛与场合下,他不会自讨没趣地撩妹,便也正色道:
  “大体上自然是支持太师的声音多,但也有一些读书人喜欢唱反调,臣已派人盯着,统计成册,不过眼下论学未开,关注的人太多,还不好处理,臣打算等事情结束,再筛一筛,其中有多少不安分的。”
  徐贞观对此没有发表意见,算是默认了。
  她忽然说道:“徐祖狄进宫来,给云阳求情,被朕否了。”
  竟还有这事……赵都安略感惊讶,心想这个世子倒还算惦念那个被禁足在尼姑庵的亲姑姑……
  女帝这句话,俨然也是在表态……说给自己听,是教自己安心?
  赵都安赞同道:“世子殿下定能体会陛下的良苦用心。”
  徐贞观自嘲一笑,美眸中透出几分叹息,不知是为这句话,还是为一个个争先恐后,对她出手的叔伯。
  “那个正阳,是慕王请出山的,这个你知道了吧?”徐贞观轻声说。
  赵都安点头,好奇道:
  “说来,这正阳也古怪,若是对咱们有敌意,却三年了才下山唱反调,若说给慕王收买,但又拒绝了朝廷邀请其入修文馆。
  难不成,当真是死心塌地,认了慕王为主了?可这进京来,却又并不是个死磕的势头,又还留了一丝余地,古怪的很。”
  贞宝既然主动提了慕王,赵都安就不必忌讳这个话题了,果断站在女帝一侧,义愤填膺。
  徐贞观轻声说道:“因为正阳受过慕王的恩惠。”
  “哦?”
  “正阳此人,出身官宦施家,他自己在外地做官,政绩卓著,才能不俗。其父在云浮道为官,后染重病,彼时慕王出手,以王府的权势竭力寻名医,予奇珍大药,出了不少力气,为其父吊了两年命。
  其父死后,正阳辞官回去守孝,后来沉浸学问,著书立说,名气渐大,却也不再愿意出仕为官。”徐贞观解释道。
  赵都安惊讶道:
  “所以,这个人是为了报恩,才出山来京的?”
  这倒是能解释了,为何女帝登基前两年,其没有跑出来唱反调,现在进京了。
  “大概是吧,”徐贞观叹道:
  “早知如此,当初不如将其强行掳来,也省的今日麻烦。”
  顿了顿,她扭头看向心腹:“你觉得,这次谁会胜?”
  第356章 书院论学:儒家心学啊,没错,这学问是我说的(二合一)
  倘若我毛遂自荐,贞宝你该作何感想……
  楼阁上,赵都安心中默默吐槽,表情严肃,没有半点犹豫:“当然是董太师!”
  他冷笑且鄙夷:“那正阳,区区乡野村夫,也就仗着些许名声,才胆敢在京城狺狺狂吠……”
  徐贞观美眸瞥了他一眼,道:“说实话。”
  “有点棘手。”赵都安收敛狂妄反派姿态,认真道:
  “臣虽没接触过那个正阳,但慕王肯大手笔送进京来,想必是有底气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