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84节
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飘过来,景昭怔了片刻,折身向后殿走去。
后殿东侧被收拾出来,做了皇孙起居的所在,只有两间宫室,并不算很宽敞。
不过这也不要紧,对于婴儿来说,已经足够。等到她长成女童,就该搬出明德殿,拥有自己的一处独立宫室,以便起居读书、招揽幕僚。
或许她的运气还要更好一点,她将拥有的不是东宫里一处独立的宫室,而是整个东宫。
景昭在榻边坐下,看着女儿雪白幼嫩的小脸。
和杨文狸小娘子不同,元枢是个比较安静的孩子。她不太喜欢哭闹,也不爱乱动,生平最大的爱好是躺在床上听女官读书,哪怕什么都听不懂。
景昭伸手,戳了戳元枢的面颊。
她没怎么照顾过孩子,下手没轻没重,戳出一点红痕。元枢吃痛,立刻便露出想哭的神色,但扁了扁嘴,最终还是没有嚎啕,反而抱住母亲的食指,又笑了起来。
这是幼儿依恋母亲的本能。
尽管景昭很少有陪她玩的时间,对不满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存在。
“皇孙最亲近母亲呢,看见殿下就笑。”乳母有些讨好地道,“皇孙虽然还小,可是先天聪慧,能认出母亲与父亲——昨晚储妃殿下过来的时候,皇孙正在哭泣,可是被储妃殿下接过去,没一会就止了哭声!”
另一名女官凑趣道:“血脉相连,怎么会不亲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那是旁人远不能比的。”
景元枢什么也听不明白,只攥住母亲的手指,朝她弯起眼睛,毫无保留地展露出笑意。
景昭心里倏然一揪。
她垂下眼睫,并不出声,静静坐了半晌,直到孩子开始困倦,小手渐渐松了,这才起身,叮嘱宫人好生照料皇孙,匆匆离去。
天气已经很热了,沿着庭院走出几步,被烈日一晒,面颊飞霞,恰恰遮住了景昭眼梢的薄红。
穆嫔听闻太女回来了,高高兴兴赶过来:“殿下!”
又道:“妾给皇孙裁了些小衣裳,用的是细布,正合孩子贴身穿,殿下要不要看看?”
这些东西自有女官们检验,景昭没有看的心思。
她勉力一笑,对穆嫔道:“这些日子,着实辛苦你了。”
穆嫔连忙谢恩,眼珠转了转,有点狡猾,但不惹人讨厌。
“想要什么,自己去我库里挑。”景昭道,“百日宴么……”
尽管皇孙落地,东宫的职责分配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景昭从来只顾外务,不管那些琐事,裴令之兼顾修书与照看皇孙,亦是非常忙碌。
因此,穆嫔依旧管着东宫所有内务,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她还能如愿以偿地管理很长时间。
百日宴自然也归穆嫔操办,只是由于事关重大,多了大尚宫从旁协助。
她机警地竖起耳朵,像只猫:“殿下吩咐。”
“办的要再用心一些。”
穆嫔正一边猜想是否有人进了谗言,一边准备拍着胸脯保证自己非常用心,只听景昭道:“父皇那日会驾临。”
言下之意就是你当心点。
穆嫔当即变成了一只被掐住脖子的猫,僵立原地。
景昭无心安慰她,游魂般地飘走了。
.
景元枢的百日宫宴办的异常盛大,比起洗三、满月的排场,竟然还要胜出一筹。
前来赴宴的朝臣与内眷初时只觉似乎过于铺张,直到皇帝驾临。
皇孙的洗三和满月,皇帝都没有出席,百日宴也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只亲自看了一眼皇孙,酒盏略一沾唇,旋即起驾回宫。
但饶是如此,他的性情摆在那里,也足以赴宴者赞叹皇帝对东宫的看重了。
唯有文华阁诸位丞相与几位近臣,此前或是听到些口风,或是咂摸出一点不同的意味,又或是从近来的政务流转里察觉了异样,回去之后便各自缄口不语,约束家中内眷,不再接见外人。
七月二十五,皇孙百日宴后第七天,皇帝于绍圣殿行大朝会,御口亲言无心问事,一切政务均托付东宫,并授太女监国之权。
八月初一,还未等朝臣从皇帝罢朝的消息里完全反应过来,宫中降下旨意,授皇太女兵符令章,使其遥领边境军务,检阅禁卫军、翊城卫,并使东宫卫率演武,以期拔擢良才待命。
八月初五,皇帝降旨,皇孙元枢晋封齐王,以南方庐江、钟离、江宁三郡为其封地。
朝臣们正忙着咂摸圣旨深意,一边揣摩皇帝以前朝国号为皇孙封号,是否有强调东宫血脉正统,弥合人心的用意;一边思索皇孙三郡封地压根不相连,皇帝到底是想釜底抽薪还是单纯以富庶之地赐予孙女。
然而皇帝的心思,寻常朝臣根本难以揣摩。
八月初九,宫中传讯,皇帝抱病,令诸丞相、国公、宗亲,相继入宫侍疾。
皇帝既然抱病,八月十五的‘小千秋’自然暂时搁置。
诸臣三五成组,相继入宫侍疾。
到了这一步,再如何愚钝的朝臣,此刻心中也隐隐约约有了些猜度。
但圣心反复,圣意难测,天威如海,不提去年掀起的那次清洗,只说皇孙落地不久,京中莫名其妙办起丧仪的几家近枝宗亲府邸,就足够朝臣们心中战栗,不敢稍有举动。
猛虎垂死,犹可噬人,更遑论一位天子。
何况,皇太女此前检阅三军,重组卫率,同时占据名分、正统、朝堂、军权,储位巍巍如山,再不是建元初年东宫孱弱的模样。
八月十四,皇帝召百官入觐,言明若有变故,由东宫践祚。
八月十五,侍疾的朝臣宗亲尽数被遣退,宫中传出消息,御体违和,已至药石罔效。
景昭听见清暑殿一墙之隔的地方,传来婴儿的哭声。
皇太女身为储君,侍疾自当冲在最前面。她不但带来了自己,还带来了襁褓中的皇孙——虽然这点年纪除了添乱没什么用,但说出去总是皇孙诚孝的表现。
更何况,从私心里,即使知道襁褓的婴儿什么都记不住,景昭还是更希望她能多见一见皇帝。
但到了这一刻,她忽然不想再让人把那孩子抱过来了。
景昭贴着栏杆坐下,凝望着皇帝临风而立的背影。
他的面容隐没在栏杆外的夜色里,素衣如同白练,在风里猎猎飞扬。
风吹起皇帝垂在肩头的长发。
那已不止是一星银丝,而是雪一般冰冷的白。
“不用看她。”皇帝摆一摆手,“没什么好看的。”
景昭低低嗯了一声。
她看见远处夜色里闪动的火焰,那些金红跳跃的光亮,吞没明昼殿整座后殿。火焰里隐隐有一角雪白飘扬出来,又很快被金红色吞没。
宫人们守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水源已经事先引好,防止火势蔓延,相继烧毁临近的殿宇。
皇帝转过头来:“哭什么呢?”
他看着景昭:“你应该喜悦。”
他的语调也的确轻快而喜悦,就像扯掉了枷锁,撕碎了束缚,解脱了痛苦。回首看向女儿时,那种前所未有的柔和与怜爱,终于毫无保留地从眼底浮现出来,就像深海里一点点展开外壳的蚌,现出无伦的盈盈珠光。
景昭感觉自己的面颊湿了。
她俯身拜倒,压住喉间哽咽:“儿谨为父皇贺。”
“不用再这样叫我了。”皇帝说。
他长久凝视女儿,那神情极度爱怜,就像跨越二十一年的杀伐、鲜血与时光,看见了那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儿。
真是漫长的岁月啊。
隔着漫长的岁月,山河数次倒转,社稷倾覆重建,槛外江山易姓,旧事相继消磨,只剩下一个个褪色的影子。
唯有故人的面容,依旧清晰如昨。就好像从来不曾离去,因此也从来不会陌生。
火光闪烁,星斗漫天。
漆黑的夜色里,仿佛再度扬起鹅黄宫裙的一角。
皇帝笑了起来。
“这江山万里,最沉重,也最无趣,你拿去吧。”
他最后深深注目景昭,温和道:“我们在道路尽头等你。”
景昭终于无法克制,泣不成声。
皇帝收回目光,平静道:“走了。”
他转身拾级而下,素白身影没入夜色。
景昭拜伏于地,恸哭失声。
天边乌云渐起,星斗渐晦。
狂风涌起,不似夏夜应有的暖意,更显凛冽,寒冷非常。
要下雨了。
景昭抬起朦胧泪眼。
一点雪白纸灰随风而来,终于力竭,轻飘飘地落在景昭肩头。
就像一场送行的雪。
后殿东侧被收拾出来,做了皇孙起居的所在,只有两间宫室,并不算很宽敞。
不过这也不要紧,对于婴儿来说,已经足够。等到她长成女童,就该搬出明德殿,拥有自己的一处独立宫室,以便起居读书、招揽幕僚。
或许她的运气还要更好一点,她将拥有的不是东宫里一处独立的宫室,而是整个东宫。
景昭在榻边坐下,看着女儿雪白幼嫩的小脸。
和杨文狸小娘子不同,元枢是个比较安静的孩子。她不太喜欢哭闹,也不爱乱动,生平最大的爱好是躺在床上听女官读书,哪怕什么都听不懂。
景昭伸手,戳了戳元枢的面颊。
她没怎么照顾过孩子,下手没轻没重,戳出一点红痕。元枢吃痛,立刻便露出想哭的神色,但扁了扁嘴,最终还是没有嚎啕,反而抱住母亲的食指,又笑了起来。
这是幼儿依恋母亲的本能。
尽管景昭很少有陪她玩的时间,对不满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存在。
“皇孙最亲近母亲呢,看见殿下就笑。”乳母有些讨好地道,“皇孙虽然还小,可是先天聪慧,能认出母亲与父亲——昨晚储妃殿下过来的时候,皇孙正在哭泣,可是被储妃殿下接过去,没一会就止了哭声!”
另一名女官凑趣道:“血脉相连,怎么会不亲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那是旁人远不能比的。”
景元枢什么也听不明白,只攥住母亲的手指,朝她弯起眼睛,毫无保留地展露出笑意。
景昭心里倏然一揪。
她垂下眼睫,并不出声,静静坐了半晌,直到孩子开始困倦,小手渐渐松了,这才起身,叮嘱宫人好生照料皇孙,匆匆离去。
天气已经很热了,沿着庭院走出几步,被烈日一晒,面颊飞霞,恰恰遮住了景昭眼梢的薄红。
穆嫔听闻太女回来了,高高兴兴赶过来:“殿下!”
又道:“妾给皇孙裁了些小衣裳,用的是细布,正合孩子贴身穿,殿下要不要看看?”
这些东西自有女官们检验,景昭没有看的心思。
她勉力一笑,对穆嫔道:“这些日子,着实辛苦你了。”
穆嫔连忙谢恩,眼珠转了转,有点狡猾,但不惹人讨厌。
“想要什么,自己去我库里挑。”景昭道,“百日宴么……”
尽管皇孙落地,东宫的职责分配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景昭从来只顾外务,不管那些琐事,裴令之兼顾修书与照看皇孙,亦是非常忙碌。
因此,穆嫔依旧管着东宫所有内务,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她还能如愿以偿地管理很长时间。
百日宴自然也归穆嫔操办,只是由于事关重大,多了大尚宫从旁协助。
她机警地竖起耳朵,像只猫:“殿下吩咐。”
“办的要再用心一些。”
穆嫔正一边猜想是否有人进了谗言,一边准备拍着胸脯保证自己非常用心,只听景昭道:“父皇那日会驾临。”
言下之意就是你当心点。
穆嫔当即变成了一只被掐住脖子的猫,僵立原地。
景昭无心安慰她,游魂般地飘走了。
.
景元枢的百日宫宴办的异常盛大,比起洗三、满月的排场,竟然还要胜出一筹。
前来赴宴的朝臣与内眷初时只觉似乎过于铺张,直到皇帝驾临。
皇孙的洗三和满月,皇帝都没有出席,百日宴也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只亲自看了一眼皇孙,酒盏略一沾唇,旋即起驾回宫。
但饶是如此,他的性情摆在那里,也足以赴宴者赞叹皇帝对东宫的看重了。
唯有文华阁诸位丞相与几位近臣,此前或是听到些口风,或是咂摸出一点不同的意味,又或是从近来的政务流转里察觉了异样,回去之后便各自缄口不语,约束家中内眷,不再接见外人。
七月二十五,皇孙百日宴后第七天,皇帝于绍圣殿行大朝会,御口亲言无心问事,一切政务均托付东宫,并授太女监国之权。
八月初一,还未等朝臣从皇帝罢朝的消息里完全反应过来,宫中降下旨意,授皇太女兵符令章,使其遥领边境军务,检阅禁卫军、翊城卫,并使东宫卫率演武,以期拔擢良才待命。
八月初五,皇帝降旨,皇孙元枢晋封齐王,以南方庐江、钟离、江宁三郡为其封地。
朝臣们正忙着咂摸圣旨深意,一边揣摩皇帝以前朝国号为皇孙封号,是否有强调东宫血脉正统,弥合人心的用意;一边思索皇孙三郡封地压根不相连,皇帝到底是想釜底抽薪还是单纯以富庶之地赐予孙女。
然而皇帝的心思,寻常朝臣根本难以揣摩。
八月初九,宫中传讯,皇帝抱病,令诸丞相、国公、宗亲,相继入宫侍疾。
皇帝既然抱病,八月十五的‘小千秋’自然暂时搁置。
诸臣三五成组,相继入宫侍疾。
到了这一步,再如何愚钝的朝臣,此刻心中也隐隐约约有了些猜度。
但圣心反复,圣意难测,天威如海,不提去年掀起的那次清洗,只说皇孙落地不久,京中莫名其妙办起丧仪的几家近枝宗亲府邸,就足够朝臣们心中战栗,不敢稍有举动。
猛虎垂死,犹可噬人,更遑论一位天子。
何况,皇太女此前检阅三军,重组卫率,同时占据名分、正统、朝堂、军权,储位巍巍如山,再不是建元初年东宫孱弱的模样。
八月十四,皇帝召百官入觐,言明若有变故,由东宫践祚。
八月十五,侍疾的朝臣宗亲尽数被遣退,宫中传出消息,御体违和,已至药石罔效。
景昭听见清暑殿一墙之隔的地方,传来婴儿的哭声。
皇太女身为储君,侍疾自当冲在最前面。她不但带来了自己,还带来了襁褓中的皇孙——虽然这点年纪除了添乱没什么用,但说出去总是皇孙诚孝的表现。
更何况,从私心里,即使知道襁褓的婴儿什么都记不住,景昭还是更希望她能多见一见皇帝。
但到了这一刻,她忽然不想再让人把那孩子抱过来了。
景昭贴着栏杆坐下,凝望着皇帝临风而立的背影。
他的面容隐没在栏杆外的夜色里,素衣如同白练,在风里猎猎飞扬。
风吹起皇帝垂在肩头的长发。
那已不止是一星银丝,而是雪一般冰冷的白。
“不用看她。”皇帝摆一摆手,“没什么好看的。”
景昭低低嗯了一声。
她看见远处夜色里闪动的火焰,那些金红跳跃的光亮,吞没明昼殿整座后殿。火焰里隐隐有一角雪白飘扬出来,又很快被金红色吞没。
宫人们守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水源已经事先引好,防止火势蔓延,相继烧毁临近的殿宇。
皇帝转过头来:“哭什么呢?”
他看着景昭:“你应该喜悦。”
他的语调也的确轻快而喜悦,就像扯掉了枷锁,撕碎了束缚,解脱了痛苦。回首看向女儿时,那种前所未有的柔和与怜爱,终于毫无保留地从眼底浮现出来,就像深海里一点点展开外壳的蚌,现出无伦的盈盈珠光。
景昭感觉自己的面颊湿了。
她俯身拜倒,压住喉间哽咽:“儿谨为父皇贺。”
“不用再这样叫我了。”皇帝说。
他长久凝视女儿,那神情极度爱怜,就像跨越二十一年的杀伐、鲜血与时光,看见了那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儿。
真是漫长的岁月啊。
隔着漫长的岁月,山河数次倒转,社稷倾覆重建,槛外江山易姓,旧事相继消磨,只剩下一个个褪色的影子。
唯有故人的面容,依旧清晰如昨。就好像从来不曾离去,因此也从来不会陌生。
火光闪烁,星斗漫天。
漆黑的夜色里,仿佛再度扬起鹅黄宫裙的一角。
皇帝笑了起来。
“这江山万里,最沉重,也最无趣,你拿去吧。”
他最后深深注目景昭,温和道:“我们在道路尽头等你。”
景昭终于无法克制,泣不成声。
皇帝收回目光,平静道:“走了。”
他转身拾级而下,素白身影没入夜色。
景昭拜伏于地,恸哭失声。
天边乌云渐起,星斗渐晦。
狂风涌起,不似夏夜应有的暖意,更显凛冽,寒冷非常。
要下雨了。
景昭抬起朦胧泪眼。
一点雪白纸灰随风而来,终于力竭,轻飘飘地落在景昭肩头。
就像一场送行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