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5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斤有两个六两还余着四两呢,这差不多三之一了。
  沈宁笑着称呼婶子、嫂子的,“好的呀,进来看看吧。”
  她们都要豆腐,觉得豆花不管饱,不如豆腐实在。
  一茶碗黄豆换巴掌大一方豆腐,回去切切加白菜能炖一小盆,她们觉得划算。
  临走的时候她们笑道:“还是你厚道,豆腐换的便宜,明儿还做不?做的话我还来换。”
  沈宁便说还做的,“婶子,以后你们就知道我家这豆腐不赚你们豆子,就是给大家伙儿带带的。”
  俩妇女笑着说的确便宜。
  要不她们可舍不得换呢。
  因为沈宁换的便宜,十来斤豆腐没多久就被妇女们换光了。
  有个婶子半开玩笑道:“要是我也会做豆腐,我保管天天做,顿顿吃,这豆腐可比豆饭好吃,听说一斤出三几斤多?还有豆渣?那肯定更管饱呗。”
  沈宁笑着肯定她的说法。
  妇女们的眼神就更热切了,要是她们会做豆腐就好了!
  沈宁越发有信心。
  后面来的十来个妇女没换到豆腐,有的换了豆花,有的笑着说这么抢手明儿要早点来换。
  也有人眼气自己来晚了,没占着便宜。
  实际眼气的人原本也不是很想换,听说以后就很好奇,寻思裴家泼妇做豆腐、换豆腐了?
  咋那么不信呢?
  等看别人用很少豆子就能换那么大一块豆腐,非常划算,她们就忍不住了。
  原本想先看看不一定换,现在没了她们就不舒服。
  不管什么东西一旦有人抢,她没抢到就不平衡。
  这便宜不赚就是吃亏啊!
  一个两腮瘦得有些凹陷,嘴巴凸出的婆娘左顾右盼的,不说豆腐却说房子,“这房子住得不舒服吧,没个院子,屋子还漏风,晚上肯定冻人。”
  沈宁:“那总比让俺们睡地窨子好呀。”
  这是二蔫巴媳妇儿,平时好嚼舌头打听八卦,喜欢暗搓搓讲人是非。
  她日常没少嚼咕沈宁是泼妇,沈宁分家她也没少讲咕蠢,毁了男人啥的。
  原本她把谭家的房子当成自家的,后来被赶出去,现在看沈宁两口子搬过来,她就有一种房子被抢的恨意。
  她撇嘴,拉着毛蛋儿娘赶紧走,边走小声嘟囔,“我和你说,这里风水不好,我站一站就不舒服。”
  毛蛋儿娘怕沈宁生气,忙让她别乱说。
  沈宁压根儿没听见,她正和另外一个想换豆腐的黑壮妇女说明儿再来呢。
  “二郎媳妇儿,你有这手艺可真是了不起,要发财了。”
  黑壮妇女不无羡慕道。
  沈宁笑道:“发什么财啊,做豆腐就是赚辛苦钱,回头谁想学只管来。”
  黑壮妇女愕然地看着她,“二郎媳妇,你没开玩笑吧?”
  沈宁笑道:“嫂子,大白天的我开什么玩笑啊。我们这不是要盖房子嘛,男人腿脚伤着还不利索,干不了重活儿,我们就寻思……”
  她把那套话又说了一遍。
  二蔫巴媳妇儿没走远,撇嘴跟毛蛋儿娘吐槽,“这人可真会算计,还想让村里人白给她干活儿,想屁吃呢。”
  毛蛋儿娘小声道:“我约莫听见她要教咱们点豆腐?啊?是吧!是教我们做豆腐,我没听错吧!”
  她一激动转身往回跑,“二郎媳妇,你刚才说要教大家伙儿点豆腐?”
  沈宁笑道:“是呢,等我们地基打好能正式起屋子了就教。”
  没让他们帮忙盖屋子。
  裴长青信不过他们的手艺,只让他们帮忙做准备工作,不用什么技术含量。
  “我、我们家盖厢房剩下一些土坯砖,能换不?”
  沈宁:“可以呀,有两百块就可以。”
  一块土坯砖差不多作价一文钱。
  夏天热的时候土坯砖可能便宜点,现在凉快了,晒土坯不容易,那就会贵一些。
  商品有淡旺季,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两百文学点豆腐不亏。
  毛蛋儿娘一听立刻兴奋地往家疾走,“快当儿的,我要回去跟二嫂子说。”
  平时不吃是舍不得花钱买,这有不要钱的豆腐,谁不想吃呀?
  另外几个妇女也赶紧回去传播好消息了。
  裴长青望着几个妇女兴奋奔走的背影,朝沈宁笑,他媳妇儿咋那么可爱呢。
  她不直接告诉买豆腐的人这项交易,而是告诉买不着的人。
  买不着的人心里正憋着一股儿不爽的劲儿呢,猛然听可以免费学做豆腐,瞬间就激动,肯定大肆宣扬。
  “三婶儿,做饭呢?我和你说个事儿啊,你知道裴童生分家了不?啊,知道啊?你知道他弟和他弟媳妇儿会做豆腐不?啊,不知道啊,哈哈,正好,我和你说,快去报名吧,二郎媳妇说可以帮工换学做豆腐,给土坯砖什么的野性。”
  “四嫂子啊,在家呢,我和你说,裴二郎媳妇儿……”
  一时间裴庄人头攒动,都在互相传播这个大消息。
  还有离娘家近的,也急火火地跑去通知。
  自然也有那不信的。
  “你们别被她忽悠了,她自来就泼,肯定耍弄你们白给她干活儿呢。”
  “对呀,走,去问问她大嫂是不是真的。”
  “问她大嫂有啥用,她们分家了,闹得不愉快,她大嫂指定说不出个好。”
  “那咱去问里正,里正可不会帮她骗人吧?”
  “走走,问里正去。”
  、
  东南路边大梧桐树下,小鹤年和小珍珠坐在一块石头上。
  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块大石头,赶路的人累了看到石头就会习惯性坐下歇脚。
  他跟小珍珠道:“咱们只盯着东边过来的那些背褡裢、背书箱、挑担子或者骑驴的,不盯骑马和扛着锄头的。”
  小珍珠:“为么?”
  小鹤年:“东边来的多半是远道儿,西边从龙庙镇过来就几里路,不需要吃喝。背书箱的一般是书生,书生体力差还有小钱钱。背褡裢挑担子的一般是货郎或者做小买卖的,也有点钱。骑驴的有钱又不着急,也有可能下来歇脚。骑马的赶马车的嗖过去了压根儿瞧不见咱们。扛锄头啥的都是附近干活儿的,一个铜板都舍不得。”
  小珍珠瞪圆了眼睛,“还有这讲究呢?好!”
  她立刻瞪大了眼睛瞅着东边儿。
  这个季节来往下地干活儿的多,赶路的当然也不少,但是买停下喝豆浆吃豆花的少。
  也有背褡裢挑担子的,可人家多半会自带干粮和水囊。
  骑驴的过去一对像夫妻又不像的,不但不买,还指着他俩说小娃娃跟我们去镇上耍。
  小珍珠立刻双手握拳,气沉丹田,“喊我爹揍你啊!”
  那俩骑驴的就笑着走了。
  这会儿东边又走来一个背褡裢的,手里拿着草帽不断扇风,看那风尘仆仆的样子,估计走了不少路。
  小鹤年立刻往路中间站站,脆声问道:“这位伯伯,天干口渴,我们有刚煮熟的豆浆,喝一碗解渴管饱嘞。”
  他不让小珍珠吆喝,因为小珍珠会冲着人家直接喊:“你喝不喝豆浆!”
  那人走了好远的路,果真是又累又渴脚还酸,看有个大石头便过去顺势坐下歇歇脚,顺便问问豆浆怎么卖的。
  小珍珠挥舞着勺子,“两大勺子才两文钱。”
  那人寻思不贵,这么大的勺子也有一碗了,和县里差不多。
  要是县里十文的吃食他觉得这里应该八文,但是一两文的东西一样价格也不会觉得贵。
  他要了一碗。
  先咕咚喝掉半碗,“啊,解渴!”
  剩下半碗就慢慢喝,顺便和俩孩子聊聊,你俩叫什么,住哪里,爹娘呢?
  小珍珠是有问必答,不说假话,小鹤年就不让她先说,而是抢着回答我家就住旁边呢,指指那边院落,一眼就看见。
  那人笑了笑,“真是穷人孩子早当家,知道帮家里卖豆浆。”
  小珍珠:“我家才不穷呢,我娘会做豆腐,会做豌豆糕,我爹要给我们盖大房子,我爹受伤了,我们赚点钱请人帮忙收庄稼呢。”
  那人眼中闪过愕然,看你们穿着的寒酸样,不穷?
  小珍珠瞪着大眼,“还有豆花,你吃不吃?豆花三文一碗,咸口的。”
  那人摇摇头,“我喝豆浆就行,这就要去镇上了。”
  还有几里路到镇上,他要投宿朋友家,管饭的,自己就没必要多花三文钱。
  他起身刚走,高里正就来了。
  俩孩子礼貌地问里正爷爷好。
  高里正很好奇,“你俩赚到钱了?”
  小珍珠得意道:“对呀,两文钱呢。”
  高里正哈哈笑起来,“真不错!”
  小鹤年又盯上了一个牵着骡子过来的路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