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87节
再者你们花十两银买豆腐方子,指定是想开豆腐坊。
可在乡下卖豆腐没什么赚头,顶多一天换两斤豆子,就换点辛苦费,人柳家都看不上这点儿。你要赚钱就得去镇上,可镇上有柳家豆腐坊,你肯定开不起来。
再说人柳家也不靠豆腐赚钱,还有酱油、腐乳、油皮什么的好些吃食呢。
我教村里人做豆腐真的只是为了让他们也能吃上豆腐而已。”
男人听得微微颔首,不曾想一个村妇竟然有如此见识,他忍不住凝眸悄悄打量她。
婆子被沈宁说服,觉得有道理,这些庄户人学会点豆腐也不可能去镇上抢生意。
她又看男人。
男人几不可见地点了下头。
他本意的确不是过来阻止沈宁教别人做豆腐的,毕竟这天底下会做豆腐的人不少。
府城、县城以及其他村镇都有豆腐坊,即便乡下也有里正家做豆腐。
他纯粹是好奇。
裴端那天满怀歉意地找他聊天,说二弟媳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点豆腐方子,还要教全村庄户人做豆腐换盖房子的材料。
他劝过二弟,可二弟不听,依然要教人做豆腐。
他也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柳家的豆腐坊生意,所以给柳大爷知会一声。
柳大爷当时洒然一笑,一副浑不在意的样子,说的是“豆腐坊只是我柳家一门小生意,而且龙庙镇也只能有我一家豆腐坊,至于乡下怎么吃豆腐,柳家不欲多管。”
他看不上乡下庄户人的那点钱,或者说大部分大户都看不上,他们看上的是庄户人的田地、粮食以及劳力和干净机灵的孩子。
如此打发了裴端,他也不当回事,可回到镇上掌柜的又说起来。
他就让掌柜的去宋家探探口风。
宋家老太太却说和裴家不熟,不清楚这个,又打发儿子陪媳妇回娘家了。
之后宋母似乎就对裴家态度有所改变,和气很多,且还主动帮忙买石灰。
这些事儿也不是机密,宋家也没让下人保密,柳家自然一打听就知道。
柳大爷就越发好奇。
所有消息都说豆腐是沈氏自己琢磨的,不是裴二郎做的。
居然这么厉害,能自己琢磨点豆腐。
他让掌柜的去药铺打听过,裴家人没去买过石膏。
而当地点老豆腐的盐卤都被他家掌控了,并没有散卖的。
那她用什么点的豆腐?
偷他豆腐坊的卤水?
不、不可能!
柳大爷对自己掌控豆腐坊的能力非常自信,他的手下不可能有这等吃里扒外的人。
关键豆腐坊做工的都是签过卖身契的家奴,不敢吃里扒外,再者也只有几个大师傅才知道卤水的秘密,其他家奴根本不知道,自然也不晓得偷点豆腐剩下的水。
他也排除了宋家从外地买豆腐方子给沈氏。
宋老太太压根儿看不上裴家,不可能是她扶持沈氏做豆腐,只能是沈氏会做豆腐得她高看一眼。
太过好奇,所以他趁着裴二郎不在家的时候带着婆子来探探情况,看看沈氏是何方神圣。
现在亲眼看到沈宁,他就有一种这根本不是一个普通农妇,这指定是哪个大户人家流落在外的千金小姐或者太太的感觉。
虽然她手里拿着稻捆,头上包着破布,手上都是干活儿磨出来的茧子,可没有哪个庄户人有她这等沉凝优雅的气度。
对,是优雅,举手投足都带着一种气度。
还有她说的那些话,都不是普通人能有的见识。
另外他从没在哪个村妇脸上看到过她这样自信又稳重的神态。
还有那双眼睛。
她有一双会说话、会笑、会发光的眼睛!
这个女人不一般。
沈宁将该说的都说了,也解释了豆腐方子的来源,就是她小时候在娘家无意中看人点过豆腐,分家以后自己琢磨几次就会了。
她也不想开豆腐坊,就想换点材料盖房子,也让乡亲们除了豆饭高粱饭还能吃点别的改善伙食。
至于柳家人信不信?
爱信不信,不信拉倒。
柳大爷信了,所以对方不要十两银子他也没有加码。
他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自然不会高价封口,没必要。
不过他想知道沈宁是不是有他没见过的豆腐方子,又不能直接问,怕暴露自己的身份。
不怕,但是尴尬,影响他的脸面。
毕竟他们假装过来学做豆腐,就不该晓得石膏和盐卤点豆腐的方子。
脑子里转了转,他亲自问道:“沈娘子的意思给两百块土坯砖就可以学做豆腐吗?包括点豆腐的卤水方子?”
沈宁笑道:“当然不是,普通关系的我只教怎么做豆腐,分卤水给他们,只要他们一直做卤水就不断。关系亲近的,给我家帮了大忙的,我会把点卤的方子告诉他们。”
这些基本都是有意在乡下开豆腐坊的,知道点卤方子更方便。
至于宋家,他们不会开豆腐坊的,没必要。
柳大爷听出来了,示意婆子告辞。
沈宁笑着送两人出去。
她目送两人远去,果然,等两人到了官道上就有接应的人。
男人骑上马,带着两个随从打马离去。
婆子则骑着驴和一个老苍头不紧不慢地走了。
沈宁:“噫,这些有钱人心眼子真多啊。”
她垫着脚往西南边望了望,隐约能看到俩崽儿在大树下的摊子,便回院儿继续摔稻子了。
且说柳大爷骑马回镇上,路上掌柜的还问呢,“大爷,那裴家娘子?”
柳大爷摆了摆马鞭,“不打紧,对咱没威胁。”
他们跑马正好和对面的裴长青迎头对上,柳大爷瞥了一眼,心道:这裴二郎倒是生得一表人才,和那沈娘子也般配,不像裴先生的形容那般愚夫愚妇。
裴长青站在路边,侧身让过打马而去的一行人。
这朝代普通人见到路过的官人、举人乃至乡绅、里正等,都得驻足垂首,静候贵人们路过再走动。
否则贵人们可能不当回事,他们的随从若是心情不好或者较真,很可能抽他们一顿鞭子。
裴长青自然不是尊重对方,而是官道也是土路,对方跑马过去会卷起一阵尘土,再被秋天干燥的风一吹,那叫一个酸爽。
不想迷眼,就得避其锋芒。
他多走几步路去俩孩子那边看看情况。
就见小鹤年正和一个男人比比划,那男人是个哑巴。
裴长青:“……”
小鹤年连说带比划,“你们真的有很多石头?对,要,我们要的。石头多大?”
哑巴:“啊啊啊。”一通比划。
小鹤年继续比划,“不是很大?也没关系,那你可以多送一些,我们可以拿来铺路。”
哑巴:“啊啊啊啊。”比比划划。
小鹤年:“放心吧,不会骗你的,肯定教你做豆腐,你也要实在,别骗我们。”
哑巴:“呸呸呸。啊啊啊啊啊。”
小鹤年:“相信你了。”
哑巴笑着欢喜地比划两下拉着木板车跑了。
哑巴生得敦实,拉着木板车跑得飞快。
裴长青:“……”
“爹!”小珍珠看见爹,立刻跑过去,主动去牵裴长青的大手。
裴长青牵着她的小手,问问生意怎么样。
小珍珠笑道:“可惨淡啦。不过我们跟好多人宣传做豆腐的事儿了,还碰到一个县城的呢。”
裴长青:“县城?对方说什么了?”
小珍珠:“他可信了,喝了一碗豆花,不过他不想学做豆腐,他说县里好几家豆腐坊,他学了也没用。”
裴长青看看儿子,好奇他是怎么学会和聋哑人交流的,“你能看懂那人的手势?”
小珍珠骄傲道:“爹,咱村有个哑巴,阿年可以跟他说话。”
小鹤年有点害羞,“也不能全看懂,哑巴和哑巴打的手势不一样,这个人他说自己小时候会说点话的,后来生病烧了好几天烧哑巴了。”
裴长青便没再多问,“累不累?累了就回家,不是非得待到晌午。”
俩孩子都说不累,要继续摆摊儿。
裴长青叮嘱两声便转身回家。
见他回来,沈宁先给他倒水喝,又把柳家来人的事儿告诉他。
裴长青把笸箩挂在灶房柱子上,“我路上碰见的就是了。他们说什么?”
沈宁:“他们没说是柳家,我猜的。”
她详细说了一下经过,“态度挺好,估摸着不会嫉恨咱们。”
裴长青:“那就没事。”
可在乡下卖豆腐没什么赚头,顶多一天换两斤豆子,就换点辛苦费,人柳家都看不上这点儿。你要赚钱就得去镇上,可镇上有柳家豆腐坊,你肯定开不起来。
再说人柳家也不靠豆腐赚钱,还有酱油、腐乳、油皮什么的好些吃食呢。
我教村里人做豆腐真的只是为了让他们也能吃上豆腐而已。”
男人听得微微颔首,不曾想一个村妇竟然有如此见识,他忍不住凝眸悄悄打量她。
婆子被沈宁说服,觉得有道理,这些庄户人学会点豆腐也不可能去镇上抢生意。
她又看男人。
男人几不可见地点了下头。
他本意的确不是过来阻止沈宁教别人做豆腐的,毕竟这天底下会做豆腐的人不少。
府城、县城以及其他村镇都有豆腐坊,即便乡下也有里正家做豆腐。
他纯粹是好奇。
裴端那天满怀歉意地找他聊天,说二弟媳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点豆腐方子,还要教全村庄户人做豆腐换盖房子的材料。
他劝过二弟,可二弟不听,依然要教人做豆腐。
他也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柳家的豆腐坊生意,所以给柳大爷知会一声。
柳大爷当时洒然一笑,一副浑不在意的样子,说的是“豆腐坊只是我柳家一门小生意,而且龙庙镇也只能有我一家豆腐坊,至于乡下怎么吃豆腐,柳家不欲多管。”
他看不上乡下庄户人的那点钱,或者说大部分大户都看不上,他们看上的是庄户人的田地、粮食以及劳力和干净机灵的孩子。
如此打发了裴端,他也不当回事,可回到镇上掌柜的又说起来。
他就让掌柜的去宋家探探口风。
宋家老太太却说和裴家不熟,不清楚这个,又打发儿子陪媳妇回娘家了。
之后宋母似乎就对裴家态度有所改变,和气很多,且还主动帮忙买石灰。
这些事儿也不是机密,宋家也没让下人保密,柳家自然一打听就知道。
柳大爷就越发好奇。
所有消息都说豆腐是沈氏自己琢磨的,不是裴二郎做的。
居然这么厉害,能自己琢磨点豆腐。
他让掌柜的去药铺打听过,裴家人没去买过石膏。
而当地点老豆腐的盐卤都被他家掌控了,并没有散卖的。
那她用什么点的豆腐?
偷他豆腐坊的卤水?
不、不可能!
柳大爷对自己掌控豆腐坊的能力非常自信,他的手下不可能有这等吃里扒外的人。
关键豆腐坊做工的都是签过卖身契的家奴,不敢吃里扒外,再者也只有几个大师傅才知道卤水的秘密,其他家奴根本不知道,自然也不晓得偷点豆腐剩下的水。
他也排除了宋家从外地买豆腐方子给沈氏。
宋老太太压根儿看不上裴家,不可能是她扶持沈氏做豆腐,只能是沈氏会做豆腐得她高看一眼。
太过好奇,所以他趁着裴二郎不在家的时候带着婆子来探探情况,看看沈氏是何方神圣。
现在亲眼看到沈宁,他就有一种这根本不是一个普通农妇,这指定是哪个大户人家流落在外的千金小姐或者太太的感觉。
虽然她手里拿着稻捆,头上包着破布,手上都是干活儿磨出来的茧子,可没有哪个庄户人有她这等沉凝优雅的气度。
对,是优雅,举手投足都带着一种气度。
还有她说的那些话,都不是普通人能有的见识。
另外他从没在哪个村妇脸上看到过她这样自信又稳重的神态。
还有那双眼睛。
她有一双会说话、会笑、会发光的眼睛!
这个女人不一般。
沈宁将该说的都说了,也解释了豆腐方子的来源,就是她小时候在娘家无意中看人点过豆腐,分家以后自己琢磨几次就会了。
她也不想开豆腐坊,就想换点材料盖房子,也让乡亲们除了豆饭高粱饭还能吃点别的改善伙食。
至于柳家人信不信?
爱信不信,不信拉倒。
柳大爷信了,所以对方不要十两银子他也没有加码。
他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自然不会高价封口,没必要。
不过他想知道沈宁是不是有他没见过的豆腐方子,又不能直接问,怕暴露自己的身份。
不怕,但是尴尬,影响他的脸面。
毕竟他们假装过来学做豆腐,就不该晓得石膏和盐卤点豆腐的方子。
脑子里转了转,他亲自问道:“沈娘子的意思给两百块土坯砖就可以学做豆腐吗?包括点豆腐的卤水方子?”
沈宁笑道:“当然不是,普通关系的我只教怎么做豆腐,分卤水给他们,只要他们一直做卤水就不断。关系亲近的,给我家帮了大忙的,我会把点卤的方子告诉他们。”
这些基本都是有意在乡下开豆腐坊的,知道点卤方子更方便。
至于宋家,他们不会开豆腐坊的,没必要。
柳大爷听出来了,示意婆子告辞。
沈宁笑着送两人出去。
她目送两人远去,果然,等两人到了官道上就有接应的人。
男人骑上马,带着两个随从打马离去。
婆子则骑着驴和一个老苍头不紧不慢地走了。
沈宁:“噫,这些有钱人心眼子真多啊。”
她垫着脚往西南边望了望,隐约能看到俩崽儿在大树下的摊子,便回院儿继续摔稻子了。
且说柳大爷骑马回镇上,路上掌柜的还问呢,“大爷,那裴家娘子?”
柳大爷摆了摆马鞭,“不打紧,对咱没威胁。”
他们跑马正好和对面的裴长青迎头对上,柳大爷瞥了一眼,心道:这裴二郎倒是生得一表人才,和那沈娘子也般配,不像裴先生的形容那般愚夫愚妇。
裴长青站在路边,侧身让过打马而去的一行人。
这朝代普通人见到路过的官人、举人乃至乡绅、里正等,都得驻足垂首,静候贵人们路过再走动。
否则贵人们可能不当回事,他们的随从若是心情不好或者较真,很可能抽他们一顿鞭子。
裴长青自然不是尊重对方,而是官道也是土路,对方跑马过去会卷起一阵尘土,再被秋天干燥的风一吹,那叫一个酸爽。
不想迷眼,就得避其锋芒。
他多走几步路去俩孩子那边看看情况。
就见小鹤年正和一个男人比比划,那男人是个哑巴。
裴长青:“……”
小鹤年连说带比划,“你们真的有很多石头?对,要,我们要的。石头多大?”
哑巴:“啊啊啊。”一通比划。
小鹤年继续比划,“不是很大?也没关系,那你可以多送一些,我们可以拿来铺路。”
哑巴:“啊啊啊啊。”比比划划。
小鹤年:“放心吧,不会骗你的,肯定教你做豆腐,你也要实在,别骗我们。”
哑巴:“呸呸呸。啊啊啊啊啊。”
小鹤年:“相信你了。”
哑巴笑着欢喜地比划两下拉着木板车跑了。
哑巴生得敦实,拉着木板车跑得飞快。
裴长青:“……”
“爹!”小珍珠看见爹,立刻跑过去,主动去牵裴长青的大手。
裴长青牵着她的小手,问问生意怎么样。
小珍珠笑道:“可惨淡啦。不过我们跟好多人宣传做豆腐的事儿了,还碰到一个县城的呢。”
裴长青:“县城?对方说什么了?”
小珍珠:“他可信了,喝了一碗豆花,不过他不想学做豆腐,他说县里好几家豆腐坊,他学了也没用。”
裴长青看看儿子,好奇他是怎么学会和聋哑人交流的,“你能看懂那人的手势?”
小珍珠骄傲道:“爹,咱村有个哑巴,阿年可以跟他说话。”
小鹤年有点害羞,“也不能全看懂,哑巴和哑巴打的手势不一样,这个人他说自己小时候会说点话的,后来生病烧了好几天烧哑巴了。”
裴长青便没再多问,“累不累?累了就回家,不是非得待到晌午。”
俩孩子都说不累,要继续摆摊儿。
裴长青叮嘱两声便转身回家。
见他回来,沈宁先给他倒水喝,又把柳家来人的事儿告诉他。
裴长青把笸箩挂在灶房柱子上,“我路上碰见的就是了。他们说什么?”
沈宁:“他们没说是柳家,我猜的。”
她详细说了一下经过,“态度挺好,估摸着不会嫉恨咱们。”
裴长青:“那就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