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23节
碌碡轻很多,沈宁和裴母、俩崽儿都能拖着跑得飞起,不需要男人,裴父就又去地里看看。
他现在除了看看大儿子家的地,也去二儿子家的地看看。
沈宁拖着转几圈,裴母拖着转几圈,大部分时间都是两小只一起拖的。
可惜压豆子不能赤脚,因为豆荚很硬,会戳破脚出血的。
沈宁:“你们压豆子,我去和大奶奶说说话。”
小珍珠:“娘,你只管去吧。”
沈宁要和大伯娘几个说说教村里人点豆腐的事儿。
靠她自己教到猴年马月去,肯定要第一批带第二批,批批相传,这样会点豆腐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全部学会。
大伯娘这会儿也不磨浆子了,带着媳妇和孩子们在场院里压豆子呢,他们已经交完税粮,收拾完豆子就只有种麦子了。
见沈宁过来大伯娘笑道:“阿宁,有啥事不?你看我这脏兮兮的。”
沈宁指指自己头上的豆秸,“咱都一样。”
两人笑了笑,就去一边坐着小板凳说话。
沈宁把地基好了要教大家伙儿点豆腐的事儿说了,“大娘,可能会影响嫂子她们换豆腐。”
大伯娘笑道:“那本来就是说好的,俺们想着换一天赚一天呢。”
沈宁又问她们忙不忙,能不能让张氏三个明儿挑豆腐出去顺便教人点豆腐,大伯娘几个就教本村的。
她让张氏几个去教外村的,也是为张氏考虑。
去教村里人点豆腐,村里人就会感激她们,跟她们交情深厚。
以后即便大家伙儿学会点豆腐,也不见得愿意天天做,她们依然有机会挑担子换豆腐。
毕竟好几个村子呢。
大伯娘:“方便,可方便了呢,反正我家也要天天做豆腐,就让村里人来学呗。”
现在不只是她,大民大根几个的媳妇也都会了,回头可以教她们娘家。
甚至因为她说阿宁没时间教,到时候都是各人回去教娘家人,赵氏和大丫二丫都会了。
学得还挺快。
说完沈宁又绕去荷花嫂子家说一声。
荷花嫂子笑道:“妹子,我早预备着呢,这一片儿的都来跟我学就成。”
沈宁家里有活儿,也没多聊就先走了。
路上碰到人就说一声开始教点豆腐了,明儿早上就可以就近选会做豆腐的人家去学点豆腐。”
这无异于给原本因为收税粮而低迷的裴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大家瞬间又活跃起来。
没下地的老人孩子奔走相告:豆腐娘子说大家伙儿可以学点豆腐啦!
实际现在不是学点豆腐的好时机,因为大家都忙,要收豆子压场、要翻地种麦子、要交税粮,但是那又如何!
俺们需要!
俺们得吃饭。
学会了每天都能做豆腐当饭吃。
家里大人没空的还可以让半大孩子或者老人去学。
半大孩子脑瓜儿好使,记性好,老人活了几十年,做饭经验多。
第二日一早,沈宁和裴母起来推磨的时候发现院子外面影影绰绰站了一下子人。
两人皆吓一跳。
梦回稻捆站岗的景象。
“豆腐娘子,俺们来帮你推磨,俺们来学点豆腐啦!”
这是附近村比较空的媳妇儿们。
派来的必然是全家最聪慧的年轻媳妇儿,务必一天学会。
谁学会得快,谁给家里长脸,要是慢,那好了,以后笨婆娘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男人都得被人打趣婆娘笨。
沈宁赶紧招呼她们,认出来都是换过豆腐的妇女,“你们这么快就得信儿了?原本想今儿你们换豆腐再告诉你们呢。”
“俺们昨晚儿就得信儿啦。”
“咱俩村这么近,你们打哈欠俺们都跟着犯困呢。”
大家笑起来。
手脚勤快的已经开始帮裴母磨浆子了。
家里现在有两盘磨,大石磨和小石磨。
小石磨也被用上了。
一时间沈宁都没活儿干,有点不习惯。
有个粗壮妇女道:“豆腐娘子,要不俺们去帮你男人那边干活儿。”
沈宁忙道:“不用不用,我教你们摊煎饼吧。”
家里高粱面小米煎饼没了,她正好要再做一些。
今儿裴长青还要供地基呢,得多做一些,她也使唤一下免费劳力。
先让一个媳妇帮忙点火烧水,她拿了两个瓦盆出来,兑面烫面,然后把另外一口锅烧热,用油墩布一擦,就把面团捧着上去滚。
滚一圈拿出来,片刻那张煎饼就翘起来,沈宁就将起揭下来。
“你们都尝尝。”
众妇女们看呆了,“豆腐娘子还会做煎饼,这煎饼是哪里的吃法儿?俺们从来没见过。”
“俺们就会烀高粱饼子,原来还能这样做啊?”
“尝着比单纯高粱饼子好吃哎。”
她们纷纷揪一块煎饼送进嘴里尝味道。
单纯用高粱面烀饼子,手掌厚,手掌大,硬邦邦,吃起来涩苦还劲道费牙,人家这个煎饼比布薄,虽然咬着也很劲道但是能卷豆腐、菜啥的啊,那咬起来就不费劲了。
有个妇女感慨道:“俺哥总说高粱面饼子跟老爹的手似的,又厚又糙打人又疼,这煎饼我感觉就跟俺娘的肚皮似的,又软又大又能包。”
大家伙儿笑起来,“可像呢。”
沈宁也被逗笑了。
她把面团给妇女们让她们都试试,“要是有鏊子饼铛啥的最好用那个,我家没鏊子才用铁锅的。”
不少妇女家里都有鏊子,毕竟鏊子比铁锅扛用,代代相传,得一个惜乎些就能用好些年。
妇女们轮流接过面团,都是心灵手巧的媳妇儿们,一学就会,一个个在铁锅里滚过,都成功了。
一阵阵欢呼声响起,“你也摊成了。”
“这以后咱用煎饼卷豆腐,下地带着都方便。”
“卷咸菜卷大酱大葱也成呀。”
要是用小麦粉擀饼卷菜自然最好吃,可大家伙儿不是没那条件儿么。
无论豆面、小米面、高粱面都不能擀饼,只能做窝头、贴厚饼子,那真的难吃,又硬,费牙口。
学会的又去换推磨的来,推个磨的功夫大家学会了摊煎饼,一个个高兴得很。
来的妇女多,一人滚几个就帮沈宁把两大盆烫面给滚完了。
煎饼存放时间久,做饭的时候稍微喷点水,放在锅里热热就能吃,所以沈宁看时间够又烫了一盆。
等她们把煎饼滚完,浆子也好了,又开始煮浆子点豆腐。
教点豆腐就和之前一样,告诉她们要领,然后舀了豆花儿给她们尝尝,又领着她们压豆腐。
至于揭油皮和压豆腐皮、豆干这些沈宁就没教了。
有些人足够聪明,自己有心也能摸索出来,但是如果不专门开豆腐坊,一般人也懒得做这个。
沈宁:“学会的就家去练习吧。”
别都堵在她这里啦。
她家灶房草棚子这么小,都要被她们挤垮了。
“俺们换了豆腐再走。”她们都是带着豆子来的,这第一锅不是再过会儿就压好了嘛。
她们要是不换,那不给人家剩下了嘛。
沈宁再三表示没事儿的,不会剩下,她们还是要换。
“俺们拿回去,照着看看自己点出来的对不对。”
“就是呀,要换的。”
由于来的妇女多,第一锅不够换的,她们也不计较这点,让沈宁给她们切小点,一人一块就行了。
沈宁又给她们分卤水。
也不知道她们咋就准备那么齐全,竟然都带着瓶瓶罐罐。
妇女们都笑:“俺们早就打听了,豆腐娘子教人点豆腐还送卤水,不用俺们花钱买。”
“就是大方,俺们就占这个便宜了。”
沈宁让她们自己装,反正天天做豆腐,卤水管够儿。
第二锅沈宁没急着点,寻思要是有妇女过来,凑堆儿教她们。
她先和裴母准备早饭,还要跟裴长青商量一下他要用什么供品。
当地老百姓一般奠基、上梁的时候会烧纸上供拜神,供品也根据家庭条件准备。
他现在除了看看大儿子家的地,也去二儿子家的地看看。
沈宁拖着转几圈,裴母拖着转几圈,大部分时间都是两小只一起拖的。
可惜压豆子不能赤脚,因为豆荚很硬,会戳破脚出血的。
沈宁:“你们压豆子,我去和大奶奶说说话。”
小珍珠:“娘,你只管去吧。”
沈宁要和大伯娘几个说说教村里人点豆腐的事儿。
靠她自己教到猴年马月去,肯定要第一批带第二批,批批相传,这样会点豆腐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全部学会。
大伯娘这会儿也不磨浆子了,带着媳妇和孩子们在场院里压豆子呢,他们已经交完税粮,收拾完豆子就只有种麦子了。
见沈宁过来大伯娘笑道:“阿宁,有啥事不?你看我这脏兮兮的。”
沈宁指指自己头上的豆秸,“咱都一样。”
两人笑了笑,就去一边坐着小板凳说话。
沈宁把地基好了要教大家伙儿点豆腐的事儿说了,“大娘,可能会影响嫂子她们换豆腐。”
大伯娘笑道:“那本来就是说好的,俺们想着换一天赚一天呢。”
沈宁又问她们忙不忙,能不能让张氏三个明儿挑豆腐出去顺便教人点豆腐,大伯娘几个就教本村的。
她让张氏几个去教外村的,也是为张氏考虑。
去教村里人点豆腐,村里人就会感激她们,跟她们交情深厚。
以后即便大家伙儿学会点豆腐,也不见得愿意天天做,她们依然有机会挑担子换豆腐。
毕竟好几个村子呢。
大伯娘:“方便,可方便了呢,反正我家也要天天做豆腐,就让村里人来学呗。”
现在不只是她,大民大根几个的媳妇也都会了,回头可以教她们娘家。
甚至因为她说阿宁没时间教,到时候都是各人回去教娘家人,赵氏和大丫二丫都会了。
学得还挺快。
说完沈宁又绕去荷花嫂子家说一声。
荷花嫂子笑道:“妹子,我早预备着呢,这一片儿的都来跟我学就成。”
沈宁家里有活儿,也没多聊就先走了。
路上碰到人就说一声开始教点豆腐了,明儿早上就可以就近选会做豆腐的人家去学点豆腐。”
这无异于给原本因为收税粮而低迷的裴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大家瞬间又活跃起来。
没下地的老人孩子奔走相告:豆腐娘子说大家伙儿可以学点豆腐啦!
实际现在不是学点豆腐的好时机,因为大家都忙,要收豆子压场、要翻地种麦子、要交税粮,但是那又如何!
俺们需要!
俺们得吃饭。
学会了每天都能做豆腐当饭吃。
家里大人没空的还可以让半大孩子或者老人去学。
半大孩子脑瓜儿好使,记性好,老人活了几十年,做饭经验多。
第二日一早,沈宁和裴母起来推磨的时候发现院子外面影影绰绰站了一下子人。
两人皆吓一跳。
梦回稻捆站岗的景象。
“豆腐娘子,俺们来帮你推磨,俺们来学点豆腐啦!”
这是附近村比较空的媳妇儿们。
派来的必然是全家最聪慧的年轻媳妇儿,务必一天学会。
谁学会得快,谁给家里长脸,要是慢,那好了,以后笨婆娘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男人都得被人打趣婆娘笨。
沈宁赶紧招呼她们,认出来都是换过豆腐的妇女,“你们这么快就得信儿了?原本想今儿你们换豆腐再告诉你们呢。”
“俺们昨晚儿就得信儿啦。”
“咱俩村这么近,你们打哈欠俺们都跟着犯困呢。”
大家笑起来。
手脚勤快的已经开始帮裴母磨浆子了。
家里现在有两盘磨,大石磨和小石磨。
小石磨也被用上了。
一时间沈宁都没活儿干,有点不习惯。
有个粗壮妇女道:“豆腐娘子,要不俺们去帮你男人那边干活儿。”
沈宁忙道:“不用不用,我教你们摊煎饼吧。”
家里高粱面小米煎饼没了,她正好要再做一些。
今儿裴长青还要供地基呢,得多做一些,她也使唤一下免费劳力。
先让一个媳妇帮忙点火烧水,她拿了两个瓦盆出来,兑面烫面,然后把另外一口锅烧热,用油墩布一擦,就把面团捧着上去滚。
滚一圈拿出来,片刻那张煎饼就翘起来,沈宁就将起揭下来。
“你们都尝尝。”
众妇女们看呆了,“豆腐娘子还会做煎饼,这煎饼是哪里的吃法儿?俺们从来没见过。”
“俺们就会烀高粱饼子,原来还能这样做啊?”
“尝着比单纯高粱饼子好吃哎。”
她们纷纷揪一块煎饼送进嘴里尝味道。
单纯用高粱面烀饼子,手掌厚,手掌大,硬邦邦,吃起来涩苦还劲道费牙,人家这个煎饼比布薄,虽然咬着也很劲道但是能卷豆腐、菜啥的啊,那咬起来就不费劲了。
有个妇女感慨道:“俺哥总说高粱面饼子跟老爹的手似的,又厚又糙打人又疼,这煎饼我感觉就跟俺娘的肚皮似的,又软又大又能包。”
大家伙儿笑起来,“可像呢。”
沈宁也被逗笑了。
她把面团给妇女们让她们都试试,“要是有鏊子饼铛啥的最好用那个,我家没鏊子才用铁锅的。”
不少妇女家里都有鏊子,毕竟鏊子比铁锅扛用,代代相传,得一个惜乎些就能用好些年。
妇女们轮流接过面团,都是心灵手巧的媳妇儿们,一学就会,一个个在铁锅里滚过,都成功了。
一阵阵欢呼声响起,“你也摊成了。”
“这以后咱用煎饼卷豆腐,下地带着都方便。”
“卷咸菜卷大酱大葱也成呀。”
要是用小麦粉擀饼卷菜自然最好吃,可大家伙儿不是没那条件儿么。
无论豆面、小米面、高粱面都不能擀饼,只能做窝头、贴厚饼子,那真的难吃,又硬,费牙口。
学会的又去换推磨的来,推个磨的功夫大家学会了摊煎饼,一个个高兴得很。
来的妇女多,一人滚几个就帮沈宁把两大盆烫面给滚完了。
煎饼存放时间久,做饭的时候稍微喷点水,放在锅里热热就能吃,所以沈宁看时间够又烫了一盆。
等她们把煎饼滚完,浆子也好了,又开始煮浆子点豆腐。
教点豆腐就和之前一样,告诉她们要领,然后舀了豆花儿给她们尝尝,又领着她们压豆腐。
至于揭油皮和压豆腐皮、豆干这些沈宁就没教了。
有些人足够聪明,自己有心也能摸索出来,但是如果不专门开豆腐坊,一般人也懒得做这个。
沈宁:“学会的就家去练习吧。”
别都堵在她这里啦。
她家灶房草棚子这么小,都要被她们挤垮了。
“俺们换了豆腐再走。”她们都是带着豆子来的,这第一锅不是再过会儿就压好了嘛。
她们要是不换,那不给人家剩下了嘛。
沈宁再三表示没事儿的,不会剩下,她们还是要换。
“俺们拿回去,照着看看自己点出来的对不对。”
“就是呀,要换的。”
由于来的妇女多,第一锅不够换的,她们也不计较这点,让沈宁给她们切小点,一人一块就行了。
沈宁又给她们分卤水。
也不知道她们咋就准备那么齐全,竟然都带着瓶瓶罐罐。
妇女们都笑:“俺们早就打听了,豆腐娘子教人点豆腐还送卤水,不用俺们花钱买。”
“就是大方,俺们就占这个便宜了。”
沈宁让她们自己装,反正天天做豆腐,卤水管够儿。
第二锅沈宁没急着点,寻思要是有妇女过来,凑堆儿教她们。
她先和裴母准备早饭,还要跟裴长青商量一下他要用什么供品。
当地老百姓一般奠基、上梁的时候会烧纸上供拜神,供品也根据家庭条件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