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8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有呢,她给俺们换豆腐便宜,不赚钱,儿子读书都没砚台,搁大碗底子磨墨呢。”
  “这位掌柜你是不知道呀,豆腐娘子家还穿麻布衣服和草鞋呐。你可多进他们的货,不要往狠里砍价。豆腐娘子心善,可不好意思多要钱了,当初换豆腐,六两豆子换一斤豆腐呢,搁别家哪有这样的?”
  麦掌柜对豆腐娘子就越发好奇,这到底是一个真善良、真厚道的女人,还是一个善于玩弄人心的女人?
  善就是大善人,恶就是大恶人。
  “多谢大家伙儿,知道了豆腐村在哪里我们就不慌了。先去镇上客栈开间房,明儿一早去豆腐娘子家买豆腐。”
  麦掌柜乍打听到这么多关于豆腐娘子的消息,得回去好好整合计划一下,不能这样急哄哄上门。
  没准备,到时候容易说错话,于计划不利。
  他得想想自己能给什么诱人的条件,用什么节奏抛出来,才能吸引住她。
  务必让她感受到自己和东家的诚意,痛快答应,跟他一起去县里。
  、
  、
  傍晚沈宁正在检查素鸡和熏素鸡的质量,把略有问题的挑出来自家吃。
  这时候高里正几个赶着骡车从县里回来。
  回来第一件事儿先把一个木箱抬进沈宁家里去,又把自己的账本递给沈宁,“阿宁,今儿咱俩分一次红。”
  沈宁心下大喜,哎呀,终于见着回头钱儿了啊。
  她把账本放在箱子里,先出去给高里正帮忙。
  这一趟高里正他们不是空车回来的,还拉了一车黄豆。
  虽然沈宁每天选的老豆腐和千张是跟村里人赊账的,但是隔几天也得结算一部分。
  不能一直赊账,但是也不能一次结清。
  让他们看到回头钱儿,这样可以聚拢人心。
  另外他从大伯娘、荷花嫂子以及黑壮嫂子等人家进豆制品是当天结账的。
  他们几家天天做那么多,不结账家里豆子根本不够。
  所以高里正家黄豆也不够换的。
  霍家常年从粮店进酿酒的高粱、糯米等,有最优惠价,他也跟着沾沾光,比自己单买更划算些。
  他和陈家粮店谈妥了,以后需要粮食就让镇上粮店给送过来。
  今儿这车黄豆就先给村里人结算一部分。
  赊豆腐和千张的账本在沈宁这里,她直接拿一个测量好的容器,装一下刮平是五斤,给村里每家先兑五斤。
  小鹤年和小珍珠也过来帮忙。
  小鹤年算账快,帮忙看账本勾账本,小珍珠帮忙舀黄豆装黄豆。
  等兑完黄豆也黑天了。
  虽然高里正要买豆子,但是给村民兑豆子也是有必要的。
  村里人做豆腐需要豆子,没有了就得出去买,与其让他们一家家去粮店买,费功夫费钱,不如高里正一起买好结算给他们。
  只要保证他们赚豆子,村里人家的豆子就一直够用的。
  沈宁觉得高里正这里需要买豆子,倒也不必非得去粮店买,完全可以先从附近村里收购。
  从粮店零买豆子是58-60文一斗,高里正靠着霍家拿到的批发价是52一斗。
  这些粮商下乡收粮却只给庄户人42文一斗。
  那他们给50文一斗,既比粮店的便宜,还能让庄户人多赚点。
  如此他们和农户皆大欢喜。
  沈宁就对高里正说了自己的想法。
  高里正犹豫了一下,“就怕有些麻烦。”
  从附近收豆子,有些庄户人事儿事儿的,很麻烦,他宁愿跟粮商打交道。
  再者散收庄户人的,得一直盯着收,费功夫,买粮商的一句话人家就给送过来。
  沈宁笑道:“肯定有点麻烦,不过里正伯,咱这样做也能造福乡里,对他们好,对咱们也好。”
  她和裴长青不止要发展本村的势力,也要拉拢周边村子的支持。
  他们的名声与支持者的好生活,缺一不可。
  他们没有名声,别人不会支持,别人太穷太愚昧,支持的力量就很有限。
  先富带后富,有助于团结,也有助于提升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素质。
  仓廪实而知礼节。
  百姓吃饱了,自然就好面子,讲礼仪了。
  到时候他们也会想着送孩子读两年书,不求考功名,但求不当睁眼瞎。
  要知道这年头识字不容易,识字的人就非常吃香。
  如果你识字,进城找活儿干非常容易。
  不需要去做苦力,人家会主动让你当个小头目或者记录员啥的,一天工钱至少四十,甚至五十。
  识字的去应聘伙计,只要不是有人品缺陷,那百分百录用,东家还会往二掌柜上培养。
  所以如果百姓们手里有余钱,是肯定会让孩子们读书的。
  现在他们有心无力,手里根本没钱。
  他们一年到头也就那点粮食,卖给粮商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吃吃药、买买布针头线脑的也就没了。
  那他们豆腐村去买,一斗多给些钱,他们就能多攒点。
  她对高里正道:“里正伯,钱是赚不完的,咱如果衣食无忧,不缺孩子读书的钱,再多的钱也就是买更多地,换更多元宝藏箱子里。而钱,如果不流通,还不如块石头有用呢。”
  还有一句诛心的话她没说——如果没有政治势力,你积累越多的财富就会招致越大的灾祸。
  可能是子孙为夺家产自相残杀,可能是外人眼红灭你满门。
  高里正被她这番话震得很是动容。
  钱,不流通,不如石头?
  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儿。
  他微微颔首,阿宁说得有道理,村里庄户能吃饱穿暖和挨饿受冻不一样
  吃饱穿暖的村子,没有那么多盗窃、打闹,而挨饿受冻的村子,盗窃、抢劫、卖儿卖女、男女乱搞等事儿层出不穷。
  “就听阿宁的,从附近村里收黄豆。就是让谁盯着收呢?”
  沈宁笑道:“你家田嫂子不是没啥事儿么,让她负责这事儿,我再推荐个小子给她帮忙。”
  高里正听了直摇头,“不行不行,她不行。”
  沈宁:“怎么不行?田嫂子会算基本的账目,做事儿也细心精明,很合适的。”
  高里正:“她……”
  阿宁为什么对田氏评价如此高?
  田氏又懒又馋不说,还容易嚼舌头、嫉妒人,整天跟陶氏抱怨“不知道的还以为沈氏是公爹的亲闺女呢”,听听她说什么混账话。
  他倒乐意阿宁是他亲闺女呢。
  现在家里不用做豆腐,田氏又不推磨了。
  他想让她去养猪场和养鸡场帮忙,可老二老三媳妇儿把持得紧,反而不肯让她去插手。
  她正好懒,乐得撒手不管。
  蠢货一个,哪里能负责收豆子?
  沈宁道:“她负责,那大娘肯定也会帮着把把关。另外,二蛋这孩子不错,别看他小办事却认真,又跟着阿年识了几个字,再学学简单的加减法,监督收个豆子还是可以的。”
  二蛋这孩子真的很招人疼,小小年纪却很听话。
  阿年让他干啥他就干啥,恨不得给阿年当小跟班儿。
  阿年教他认字,还教他在地上写,如今也认识附近村常见的姓氏,知道大郎二郎三郎这些称呼,会简单的加减法。
  再者他们收豆子一家收个半斗一斗的,也没什么难算的。
  里正家有秤、斗,陶氏田氏也识几个字,陶氏也很会算账,正合适收豆子呢。
  二蛋是她派去监督田氏的,顺便跟着历练学习。
  高里正想了想,点头同意了,“试试吧,她要是不行,就换人。”
  他都不知道自己和老婆子是精明人,怎么就把大儿子和大儿媳养得这么……只图自己眼前舒坦,不管后面如何。
  真真的鼠目寸光,短视。
  这话他也就自己恨恨地想想,并不好意思说给别人听。
  老二老三倒是精明,十成十地随他和老婆子,兄弟俩就能联手把大哥大嫂排挤出养猪场和养鸡场。
  也是老大两口子懒,不出力只拿好处,兄弟自然容不得他们。
  高里正和陶氏倒也没非得逼着老二老三包容老大两口子,毕竟老二老三更像他们,更能干、能守家业。
  要是交给老大两口子,保不齐家业两年就吃空了呢。
  他能做的就是领着老大出去送货,锻炼老大,让他以后负责豆制品这摊子事儿。
  见沈宁都开始培养小子了,高里正寻思也得给大儿子培养个,但是又觉得老大那蠢样儿,保不齐培养的小子都能耍弄他。
  还是算了,自己再多带带。
  当爹的,真是欠他的。
  算了,不想那么多,先分钱。
  要分钱,高里正又开心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