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霁恍然。最前面这仨人演来演去,合着是要去求向太后垂帘听政啊?
  不过更可能是几个人都对他这个‘名声在外’的王爷不怎么信任也说不定。
  了解他们的意思以后,赵霁也非常自然地回答了。
  赵霁:“朕亦同求。”
  其中一个老头追问他求的结果。
  赵霁慢条斯理:“母后允了。”
  就算是历史忘得再多,赵霁都记得向太后是参政过一段时间的。尽管对于他来说,这皇位他根本不想要,但好歹得显得有良心一点,邀请一下向太后听政。否则那自己得多卸磨杀驴啊。
  太后垂帘之后,要赵霁做的事就更加有限了。
  拥有有限实权的上班第一天,赵霁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关于他自己的各项议题。
  皇帝这工作,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也就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工作嘛,说白了,除了内容的不同。
  工作的模式上来说,基本上天下工作都差不多。对此,上辈子过劳死的社畜最有发言权。
  一个新人来到一个新的单位,除了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之后就是努力和同事打成一片,搞好办公室的工作关系。
  皇帝这工作,也是这样。
  但赵霁作为宋朝的首席CEO,全大宋都是他的了。所以虽然也要搞好关系,但并不是特别急迫。
  朝堂的政治环境很迷,总的来说,他要防的只有隐藏在朝堂背后的一个又一个门阀而已。
  宋辉宗他爹,他爹的爹,他爹的哥哥……经过这几辈人兢兢业业绞尽脑汁地分权,武将方面,别说是有个‘功高盖主’的将军了。站角落几个将军天可怜见都没自己的亲兵。
  各种针对于军队的削权和中央集权法令轮着法子地轮下来。
  弄到现在,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几个武将老头站在角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隔着重重人海都能品出点萧瑟的味道。
  至于文臣,他没见过一面的便宜爹留下的一批亲信,虽然说有几个刺头,但是忠君思想都根深蒂固,没有‘皇位人人坐,有天到我家’的谋逆想法。至于宋辉宗他哥留下的……他哥英年早逝,也没来得及培养自己的势力。
  但虽然说是世家门阀独大,但门阀一般都没有特别大的野心。皇帝如果要培养自己的亲信,在不侵犯门阀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是自由且无拘无束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纵观有记载的这些年,除了个别一枝独秀的,其他‘名留青史’的几个权倾朝野的大奸臣基本都是赵吉这位艺术家一手培养,扶植起来的。
  赵吉这位艺术家纵观一生,从登基开始,就一直在轮着小锄头,兢兢业业勤耕不辍地挖自家的墙角。最后觉得自己挖不过瘾,拽了几个人上来,给人手里塞了锄头要人家帮他一起挖。
  现在坐了皇位虽说还是赵吉,但此赵吉早已非彼赵吉。现在的赵吉,反正是说什么也不会把高俅和王诜之流给拽搭上来,让他们帮自己挖好埋自己的土坑的。
  可培养亲信这条路却也是赵霁必须要走的。今早上他就设想过。他如果要皇位坐稳,就必须江山稳固。
  而要江山稳固,毫无疑问无论怎么做,归根结底都要侵犯到整个封建阶级利益。唐末之后,世家大洗牌,旧的世家大批倒下,更加隐蔽的世家门阀却在渐渐兴起。
  门阀问题是历朝历代的硬伤。一个皇帝坐在朝堂,放眼一望大多沾亲带故。蔡京蔡卞这种哥哥弟弟齐上阵的不在少数。这些人此时看着老实,一旦被戳了,绝对会反噬。所以他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温水煮青蛙,一步步在对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试探。
  要做到这些,一支绝对属于皇帝,听从于皇权的核心队伍必不可少。
  赵霁就这么一边坐在皇椅上,心里琢磨怎么削门阀的肉,一遍听着门阀的代表人们在底下人歌功颂德拍他马屁。
  群臣都很给面子。
  皇上第一天上岗,谁都没有为难赵霁,所有事项都是绕着他说的。
  比如郡王妃是不是该搬到宫里,顺便封个后啊?
  比如其他郡王府的女人该怎么决定位份啊?
  登基大典应该定在什么时候啊?用什么规格举办啊?
  赵霁坐在软垫上,看着脚下的人叽叽喳喳,恍恍惚惚觉得就像是看到了职员在讨论领导的迎新会。
  “咳……”
  赵霁清清喉咙,挑着重点说:“毕竟先皇早逝,登基大典不宜过度铺张,封王氏为后,尊皇太后向氏。其他郡王府中人按章程来。”
  把皇帝的迎新会安排完,也就到了下班的时间了。
  赵霁坐着提升了规格和档次的马车回家,刚到端王府的巷子,就听到郡王府门口一阵喧闹。
  伸手拨开马车的车帘,就见郡王府前面莺莺燕燕花枝招展,目测二三十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正站在一起。端王妃王藻站在女人们的最前面,正侧着头安静听着身边人的汇报。
  赵霁看着那成堆的女人,又是一阵脑壳痛。
  原身壳子极其喜欢往家里捎带名女支,加上向太后送的俩,王诜送的几个。再加上一开始他便宜哥赐的,他自己溜达碰见捎回来的……
  这导致赵吉实际年龄才17多一点,后院各类各色的女人就已经能编成一个排了。
  这些人,赵霁其实一个都不想要。
  一想到这一个排的‘女兵’都要跟他住进皇宫,赵霁就浑身疼。毕竟他赵霁是个天然弯,还是母胎solo的纯零。突然变成后宫,步子太大能撕着胯。
  更烦的是,他对这群女人不敢亲近,也不敢太过疏远。
  因为这些人都曾经是赵霁的枕边人。走太近容易露馅。
  但他也不想一下子就变得不近女色‘性情大变’从而招人怀疑。
  这群女人就是货真价实的烫手山芋。
  赵霁心里难受,可女人们却又完全相反。对于整个端王府的女眷来说,自家王爷突然登基,那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
  尤其是那些被赵吉揣回来的女支女们。被带回王府荣华富贵,虽然一样美滋滋。可当了皇妃,那才是天大的富贵!
  她们竟然还有能够一步登天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一天!可不把她们给高兴坏了嘛!
  所有女眷恨不得长着翅膀立刻就飞近皇宫里当娘娘。动作尤其麻利积极乖巧。
  赵霁差人把东西都拿全的时候,女眷们早早就都收拾好东西,安静地等着了。
  本来不想连夜进宫的赵霁看着女眷们一张张跃跃欲试含羞带怯的脸。只能无奈叹息:“走,回宫。”
  当夜进宫,赵霁没想到自己刚搬了寝宫,人还没住进去,就已经有小太监等着他了。
  太监的目的就只有一个
  ——传向太后话,向太后推荐,升韩琦长子韩忠砚为二品辅政。
  什么推荐不推荐就是屁话。
  这就相当于向太后指着赵霁的鼻子要赵霁给韩忠砚升官。
  升!领导要升的官,那就必须升。
  这晚,写完圣旨的赵霁又是一夜未眠。
  毕竟,如果他想要个有质量的晚年,那就得首先有个累成狗的青年。
  明天之前,他需要彻底带入和熟悉。他是个冒牌货,而无论前赵吉有多水,人家都是正儿八经在皇宫长大的王爷。对于官员和政,治,真赵吉必然有一定敏感度。这些都是赵霁现在不具备的。
  幸好国丧期间禁制夜间生命和谐运动,赵霁趁着这个机会把一堆女人一股脑塞进了后宫距离自己最远的地方,接着去了诸阁,一头扑进了各种文卷之中。首先,他得把官员的部门设置,权责分工搞清楚,在心里有个定数。
  再之后,通过许多案卷侧面了解每个人的能力。
  他有目的地首先翻阅了积攒下来没有批阅的奏折,了解了一下手下员工之间的关系,和宋朝这个庞大的‘公司’的一些固有顽疾。
  此时此刻,赵霁再一次感谢伟大的高考,感谢历史老师不厌其烦地把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失败总结画重点让所有学生背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所有经历过高考的考生都能把这个知识点刻入骨髓,倒背如流。
  社畜了这么多年的赵霁,基本对于宋朝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平时的百家讲坛和宋朝纪录片以及戏说宋史。
  唯有王安石变法这个必背科目是赵霁闭着眼睛都能够默写得出来的。各种历史教材都把王安石变法夸得天花乱坠。似乎阻挠它成功致使它失败的唯一原因就是这变法阻碍了广大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收到了地主们的阻挠,所以它才失败了。
  可即便它失败了,但它的影响还在。王安石是赵霁他爹那个时代的,但是那次的变法却对宋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经历两任皇帝,到了赵霁这时候,朝堂上都立场分明地分成了两派,各有各的政治主张。
  显然,向太后是守旧派,赵霁登基就迫不及待要提拔的韩忠砚就是守旧派的代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