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这算是他登基的第一件事,章惇得保,可青州也得查。
哪怕为了青州黎民,他需要知道青州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官方报告的情况(就看那堆彩虹屁,谁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水分)。
现在还在正月,奏折里的什么窗外的小鸟在唱歌肯定是文学家在彩虹屁过程中的写意创作。但是‘雨’可不像。没有文学家创作彩虹屁还得虚构上连月暴雨。
这春寒料峭的天气,暴雨,冰冻,汛情。三者撞在一起,如果青州没处理好,必定死伤无数。若是当地官官相护,压下汛情,更是吃果果草菅人命。
北宋末年民间其实经常爆发起义。一伙儿地,几乎没有间断。但因为起义的主力军都是些吃不饱活不下去的普通农民。
加上起义频率过于频繁,又大都没起什么大水花,史书上除了几个差点让朝廷换天的起义,其他记载都不多。
不多并不代表没有。赵霁有些担心山东那边无辜百姓死伤太多,更担心那边人揭竿起义。
他倒不是怕自己死,他是怕起义军死。现在他皇位坐的挺稳的,真要起义,那些‘造反’的平民十有八九都活不了。可千万别他刚刚登基,屁股都还没坐热乎呢,身后就得被迫背上几千几万条人命。那可真折寿了。
旬礼陷入了可疑的短暂沉默。赵霁虚着眼睛有以下没一下地瞥着跪在地上的人。脑子里准备的话基本成型。见旬礼迟迟没有回禀,抽冷子又压低喉咙呵斥了一句:“说话!”
皇上登基,朝堂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章惇实在是太嚣张了,很多人敌不过就去拍马屁抱大腿,但是也有不少人琢磨太后的心思,加上实在讨厌他,暗戳戳想要挖坑把他弄下去。旬礼也是这群人之一,所以才这么白莲花似地告了个黑状。
谁承想听陛下的意思,言语中竟透露出对章惇的回护。
这让旬礼摸不着头脑的同时,更加惊惧。
事还没想明白呢,听到陛下那一声呵斥,脑子一片空白,用尽全身的细胞都要把黑锅甩出去。于是没过脑子地脱口而出:“陛下,要知道青州的情形,青州通判此时正在开封。”
赵霁脑子自我检索了一下这两天积累的知识储备里的小百科。
通判。州府的副官,专职水利,家田,粮运,诉讼……
陛下表示这个方案虽然是在甩锅,但可以接受。扭头,对因为他发火而吓得一同跪下的小太监道:“去,把青州通判叫来!”
不长时间后,在宦官的带领下,一个中年人迈着急促的小碎步走了进来。
还没等人站稳脚,早有准备的赵霁用绳命演出了极端的盛怒,想先发制人诈一下对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叱问:“你们好大的胆子!青州的暴雨和汛情你们还打算瞒下去!?”
来人压根没想到赵霁会发这么大的火。也吓了一跳。
噗通一下跪到了地上。
但赵霁一直盯着他的表情,他的脸上虽然有些惊讶和害怕,但更多的是困惑和不解。正有些疑惑这中间是不是他想错了。
就听对方回道“回陛下,青州虽然有暴雨和汛情但却并不严重。”
赵霁这一诈没诈出来,也没从对方脸上看到说谎的痕迹。内心半信半疑,狐疑:“怎么说?”
那人道:“下官来开封述职之前,青州虽然异象频发,连降暴雨,但是主要河流还没有化冰。落雨只加厚了河床的冰层,除了出海处几个地区,其他都没有给周围田地带来过大的损失。加之陈大人已经下令雇兵丁在暴雨集中地区拓宽河道,等河床冰化时,也能预防汛情。”
赵霁没想到彩虹屁马屁精陈大人竟然不止会放彩虹屁,还是干了实事的。
心里暗暗把这事记下。如果这人说的是真话,那他就放过彩虹屁一马,若是假的,纸包不住火,藏得再严,只要细心总能发现些蛛丝马迹。
赵霁把青州暴雨暂且放在了一边。
道:“行了,旬礼你先回去。以后记得今天之事,引以为戒。以后事情无论大小,关乎社稷之事都要呈报。”
旬礼战战兢兢离开,赵霁瞥到旬礼后退时候苍白的脸色,突然后知后觉地心里一惊。
哎?似乎有些不对。
赵霁沉默反思。他太急躁,光想着诈一下这些人来求个真相,其他地方却没有顾虑周全。他这人设怕不是要崩!
看旬礼的表情,怕今天之内,跟旬礼交好的几个官员都会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而不出三天,全开封也都会知道今天所发生的事情了!
而‘通过奏折发现青州暴雨,再把工部尚书叫过来责骂一顿。’这种行为根本就不符合端王的人设。
就算现在没崩,也马上就崩了!
想到这里,轮到赵霁脸色发白了。确实没有任何人限制他一定要保持赵吉的人设,但问题是变化太大OOC太严重,在迷信盛行的古代,保不准会有人想到些其他的地方去。
就算要变,赵霁也想细水长流地一点一点改变。而不是登基之后一夜之间改头换面。硬要攀扯什么心机深沉隐忍不发也不是扯不过去。
但赵霁自认没那个本事扮演城府高深的老狐狸。他要是立那种假装纨绔卧薪尝胆的人设,翻车几率大大增加。
他不能一辈子装赵吉,总归是要把所有的行为举止和思路渐渐呈现到明面,可他若变,也得细水长流缓缓图之。否则金兵还没南下,他就被一群,封,建,地,主,当成借尸还魂的厉鬼,扔火里去了。
但眼下看旬礼的脸色,怕是已经有什么误会了。
大意了!要怎么圆?
思索间,赵霁垂头看到眼前那个还没有离开的中年人,心里正想把人打发走,却突然觉得这人的面部轮廓似曾相识。鬼使神差地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
对方叩首回答:“下官青州通判,章振。”
章?赵霁害怕是自己反应过度,谨慎地问:“哪个章?”
结果这章振竟然真的是章惇本家章家旁系。
看着下首跪着的章振,一个大胆的点子就这么很突然地出现了!
赵霁转而向太监询问:“章惇还在宫内?”
太监回到:“章大人还在。”
赵霁:“请章大人再过来一趟。”
再?
太监一头雾水。
再?
章振若有所思。
章惇本就在宫内,赶来的速度非常之快。
赵霁掐着时间,让章振在章惇即将过来的时候离开,两人在门口碰到,章惇一眼认出了章惇,有些迷惑这个族中小辈明明听说是在述职休沐,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等章惇进来之后,赵霁实话实说:“青州出现了汛情差点酿成大祸,但工部尚书旬礼说他近日忙于整理章大人索要屯田,并不知情。”
章惇为人耿直可好歹常年浸淫<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一点就透,一透就炸。
赵霁说话没头没尾,但章惇知道章振乃青州通判。
一下就想到是青州出了大事,章振顾不上其他过来上报,可旬礼不止玩忽职守,还拿他当做挡箭牌,把他屯田收集的事情推了出来,告他黑状!一个工部尚书,查个屯田需要全部精力投入?你骗鬼呢!?
但章惇眼下当务之急不是痛骂旬礼,而是他自己。知道了这事的皇上和太后会不会往更深的地方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和太后会不会心里犹豫他章惇要屯田造册到底为了什么?
又是谁给章惇这么大的权利,私下就能够指派官员为他私人做工?
这些统统都是暴露在皇上眼皮底下的问题。
赵霁下一句话直接问到了章惇心底:“章大人何故要开封屯田造册?”
章惇冷汗直冒,但还是跪着实话实说“……回陛下,臣想从开封着手,重新统计田地方便从算税亩。”
章惇还没说为什么,但赵霁却了解,肯定是新政啊。这老头耿直得很,此举并不是贪污。
但他知道归知道,肯定不会明说,他还指望章惇这个工具人帮自己解围。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在对方心底留了余地,让对方充分认识到这已经成了他手里的小辫子之后,这个话题重重提起,轻轻放下,直接转移了话题:“虽然青州汛情不甚眼中,但是旬礼的做法却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章惇没说话。
此时此刻的皇上和他所认识的端王天差地别。让他不由地怀疑起来。
难不成这才是真正的端王?之前其实他都只是藏拙?
赵霁为了稳住他的人设,丝毫没有慌张。直接道:“可见鉴赏和美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是多么地重要。朕觉得,为了避免今天的事情再次发生,朕希望章大人举行一次考校。所有官员每人画一幅山水,最好是画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用画入景,景美者为上。”
章惇:……皇上果然还是当年的端王。
考校?说得好听!不过就是想找个光明正大的由头要群臣陪他一起画画。
哪怕为了青州黎民,他需要知道青州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官方报告的情况(就看那堆彩虹屁,谁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水分)。
现在还在正月,奏折里的什么窗外的小鸟在唱歌肯定是文学家在彩虹屁过程中的写意创作。但是‘雨’可不像。没有文学家创作彩虹屁还得虚构上连月暴雨。
这春寒料峭的天气,暴雨,冰冻,汛情。三者撞在一起,如果青州没处理好,必定死伤无数。若是当地官官相护,压下汛情,更是吃果果草菅人命。
北宋末年民间其实经常爆发起义。一伙儿地,几乎没有间断。但因为起义的主力军都是些吃不饱活不下去的普通农民。
加上起义频率过于频繁,又大都没起什么大水花,史书上除了几个差点让朝廷换天的起义,其他记载都不多。
不多并不代表没有。赵霁有些担心山东那边无辜百姓死伤太多,更担心那边人揭竿起义。
他倒不是怕自己死,他是怕起义军死。现在他皇位坐的挺稳的,真要起义,那些‘造反’的平民十有八九都活不了。可千万别他刚刚登基,屁股都还没坐热乎呢,身后就得被迫背上几千几万条人命。那可真折寿了。
旬礼陷入了可疑的短暂沉默。赵霁虚着眼睛有以下没一下地瞥着跪在地上的人。脑子里准备的话基本成型。见旬礼迟迟没有回禀,抽冷子又压低喉咙呵斥了一句:“说话!”
皇上登基,朝堂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章惇实在是太嚣张了,很多人敌不过就去拍马屁抱大腿,但是也有不少人琢磨太后的心思,加上实在讨厌他,暗戳戳想要挖坑把他弄下去。旬礼也是这群人之一,所以才这么白莲花似地告了个黑状。
谁承想听陛下的意思,言语中竟透露出对章惇的回护。
这让旬礼摸不着头脑的同时,更加惊惧。
事还没想明白呢,听到陛下那一声呵斥,脑子一片空白,用尽全身的细胞都要把黑锅甩出去。于是没过脑子地脱口而出:“陛下,要知道青州的情形,青州通判此时正在开封。”
赵霁脑子自我检索了一下这两天积累的知识储备里的小百科。
通判。州府的副官,专职水利,家田,粮运,诉讼……
陛下表示这个方案虽然是在甩锅,但可以接受。扭头,对因为他发火而吓得一同跪下的小太监道:“去,把青州通判叫来!”
不长时间后,在宦官的带领下,一个中年人迈着急促的小碎步走了进来。
还没等人站稳脚,早有准备的赵霁用绳命演出了极端的盛怒,想先发制人诈一下对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叱问:“你们好大的胆子!青州的暴雨和汛情你们还打算瞒下去!?”
来人压根没想到赵霁会发这么大的火。也吓了一跳。
噗通一下跪到了地上。
但赵霁一直盯着他的表情,他的脸上虽然有些惊讶和害怕,但更多的是困惑和不解。正有些疑惑这中间是不是他想错了。
就听对方回道“回陛下,青州虽然有暴雨和汛情但却并不严重。”
赵霁这一诈没诈出来,也没从对方脸上看到说谎的痕迹。内心半信半疑,狐疑:“怎么说?”
那人道:“下官来开封述职之前,青州虽然异象频发,连降暴雨,但是主要河流还没有化冰。落雨只加厚了河床的冰层,除了出海处几个地区,其他都没有给周围田地带来过大的损失。加之陈大人已经下令雇兵丁在暴雨集中地区拓宽河道,等河床冰化时,也能预防汛情。”
赵霁没想到彩虹屁马屁精陈大人竟然不止会放彩虹屁,还是干了实事的。
心里暗暗把这事记下。如果这人说的是真话,那他就放过彩虹屁一马,若是假的,纸包不住火,藏得再严,只要细心总能发现些蛛丝马迹。
赵霁把青州暴雨暂且放在了一边。
道:“行了,旬礼你先回去。以后记得今天之事,引以为戒。以后事情无论大小,关乎社稷之事都要呈报。”
旬礼战战兢兢离开,赵霁瞥到旬礼后退时候苍白的脸色,突然后知后觉地心里一惊。
哎?似乎有些不对。
赵霁沉默反思。他太急躁,光想着诈一下这些人来求个真相,其他地方却没有顾虑周全。他这人设怕不是要崩!
看旬礼的表情,怕今天之内,跟旬礼交好的几个官员都会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而不出三天,全开封也都会知道今天所发生的事情了!
而‘通过奏折发现青州暴雨,再把工部尚书叫过来责骂一顿。’这种行为根本就不符合端王的人设。
就算现在没崩,也马上就崩了!
想到这里,轮到赵霁脸色发白了。确实没有任何人限制他一定要保持赵吉的人设,但问题是变化太大OOC太严重,在迷信盛行的古代,保不准会有人想到些其他的地方去。
就算要变,赵霁也想细水长流地一点一点改变。而不是登基之后一夜之间改头换面。硬要攀扯什么心机深沉隐忍不发也不是扯不过去。
但赵霁自认没那个本事扮演城府高深的老狐狸。他要是立那种假装纨绔卧薪尝胆的人设,翻车几率大大增加。
他不能一辈子装赵吉,总归是要把所有的行为举止和思路渐渐呈现到明面,可他若变,也得细水长流缓缓图之。否则金兵还没南下,他就被一群,封,建,地,主,当成借尸还魂的厉鬼,扔火里去了。
但眼下看旬礼的脸色,怕是已经有什么误会了。
大意了!要怎么圆?
思索间,赵霁垂头看到眼前那个还没有离开的中年人,心里正想把人打发走,却突然觉得这人的面部轮廓似曾相识。鬼使神差地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
对方叩首回答:“下官青州通判,章振。”
章?赵霁害怕是自己反应过度,谨慎地问:“哪个章?”
结果这章振竟然真的是章惇本家章家旁系。
看着下首跪着的章振,一个大胆的点子就这么很突然地出现了!
赵霁转而向太监询问:“章惇还在宫内?”
太监回到:“章大人还在。”
赵霁:“请章大人再过来一趟。”
再?
太监一头雾水。
再?
章振若有所思。
章惇本就在宫内,赶来的速度非常之快。
赵霁掐着时间,让章振在章惇即将过来的时候离开,两人在门口碰到,章惇一眼认出了章惇,有些迷惑这个族中小辈明明听说是在述职休沐,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等章惇进来之后,赵霁实话实说:“青州出现了汛情差点酿成大祸,但工部尚书旬礼说他近日忙于整理章大人索要屯田,并不知情。”
章惇为人耿直可好歹常年浸淫<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一点就透,一透就炸。
赵霁说话没头没尾,但章惇知道章振乃青州通判。
一下就想到是青州出了大事,章振顾不上其他过来上报,可旬礼不止玩忽职守,还拿他当做挡箭牌,把他屯田收集的事情推了出来,告他黑状!一个工部尚书,查个屯田需要全部精力投入?你骗鬼呢!?
但章惇眼下当务之急不是痛骂旬礼,而是他自己。知道了这事的皇上和太后会不会往更深的地方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和太后会不会心里犹豫他章惇要屯田造册到底为了什么?
又是谁给章惇这么大的权利,私下就能够指派官员为他私人做工?
这些统统都是暴露在皇上眼皮底下的问题。
赵霁下一句话直接问到了章惇心底:“章大人何故要开封屯田造册?”
章惇冷汗直冒,但还是跪着实话实说“……回陛下,臣想从开封着手,重新统计田地方便从算税亩。”
章惇还没说为什么,但赵霁却了解,肯定是新政啊。这老头耿直得很,此举并不是贪污。
但他知道归知道,肯定不会明说,他还指望章惇这个工具人帮自己解围。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在对方心底留了余地,让对方充分认识到这已经成了他手里的小辫子之后,这个话题重重提起,轻轻放下,直接转移了话题:“虽然青州汛情不甚眼中,但是旬礼的做法却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章惇没说话。
此时此刻的皇上和他所认识的端王天差地别。让他不由地怀疑起来。
难不成这才是真正的端王?之前其实他都只是藏拙?
赵霁为了稳住他的人设,丝毫没有慌张。直接道:“可见鉴赏和美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是多么地重要。朕觉得,为了避免今天的事情再次发生,朕希望章大人举行一次考校。所有官员每人画一幅山水,最好是画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用画入景,景美者为上。”
章惇:……皇上果然还是当年的端王。
考校?说得好听!不过就是想找个光明正大的由头要群臣陪他一起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