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两人走到垂拱殿的时候,寝殿已经收拾出来了。赵霁把人安排在垂拱殿后,自己也顺便就在垂拱殿休息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里放松,赵霁这晚虽然心情不太好,但却难得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被人拉起来上朝。
今天正逢每月月中的大朝会。
向太后嘴上骂得狠,但是却在得知他失踪消息后,和太平王联手把他的消息压了下来。那消息甚至没有向二府两院透露。
满朝文武都以为赵霁是卧病在床。
陆小凤暂代赵霁的时候,陆小凤人,皮,面,具,因着是赵霁的试手作品,并不细致,所以被诸葛正我又多按了许多粉。脸色煞白的陆小凤远远看上去确实带着病容,这些巧合就导致向太后宣布赵霁生病的时候,满朝文武竟然没有怀疑。
如今赵霁出现在大朝会,大家照例都关心一下赵霁的身体。
半年以前刚病死一个壮年皇帝,所以这些关心都带着六七成的真心。
权利顶层的这些人讨厌赵霁的考试和新皇的种种不安套路出牌,可总归朝局稳定,若又要换新皇,免不了又是一拨站队风波,也实在是心累。
关心完毕,接下来就是真正的议程。
首先,就是太平王回来的原因。
前些日子,西南暴雨,加上蝗虫虫灾,致使庄家减产,出现了难民。
朝廷按例拨了些款项和赈灾的粮食。原本以为这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谁知灾民聚集在一起,一路不少病死,没人处理,渐渐有了瘟疫的兆头。
流民聚集成团,瘟疫很快大面积爆发。在传染了几个地区之后,关节枢纽处的大城市怕承担责任,便关闭了城门。
赈灾的款项是拨下去了,赈灾粮也下去了。
那些款项和粮食尽管经过了层层剥皮,好歹也还是送到了前线。
可运粮的车到了那几个枢纽,就停了。
车进城,粮出不去,难民在城外进不了城。
开始一两天人们还会等在城门口等开城门放粮。
但身边每天都有人死去,今天身边的人还好好互相打着招呼,约好了明天一起去城门口,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人却断气了。这种无形的紧迫感刺激着人的神经。
底层的人民其实很容易对自己凑活。
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屋檐能遮风挡雨,只要能活下去,这日子就能过。
但明天的太阳都不一定能见到了,谁还会在乎造反会不会死?
很快,有人冲击城门。
几个城市的灾民聚集到了一起,眼看就要形成有规模的队伍了。
向太后调太平王回来,是要太平王镇场子。
朝臣们争议的目标,则是要不要出兵打。
有了太平王这个主心骨,武将很多都是要打的。
现在就出兵,以雷霆之势击溃即将聚集形成战斗力的流民。在对方还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就打散他们,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伤亡。
但文臣则是觉得不需要打。
灾民只是聚集在一起,冲了几次守城的营门,除了死了两个守城的兵卒,并没有更大的伤亡。现在出兵实在是没有必要。
而且一旦出兵,军饷和花费都是巨大的。在前面已经拨了巨款赈灾的前提下,出兵这件事情文臣眼里,这就属于没有必要的花费。而且出兵必定有死伤,大宋的人口经不起太大的消磨了。
两方都有各自的立场,争吵了半天,最后两边谁都不服谁,乌眼鸡一样瞪着对方。
两方吵得气喘吁吁,最后一致请陛下圣裁。
赵霁在两边争吵的时候就在想对策:“先派人在城外搭建棚子供难民容身,再把赈灾的粮草运出城,找专人看管。”
“陛下,这样不妥。”
来了来了!不妥怪再次刷新!赵霁炯炯有神地看向跳出来的不妥怪。“哦?”
跳出来的老头是工部的:“赈灾的粮草在城内皆是因为现在城外动荡,若是出城,会遭到哄抢。”
另外一个人道:“那先把他们发到灾民手上呢?”
“愚蠢!”那个工部的人斜眼看着站出来说话的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赵霁倒是认识,是蔡氏的子弟,刚刚蒙荫,被提拔上来的。
听到那年轻人出的馊主意,赵霁在心底里把这个年轻人偷偷写在黑名单上,备注是【太蠢,以后都别提拔到重要岗位。】
那年轻人不知道自己说了一句多么愚蠢的话,还想要和那工部的老头辩论上一下:“刘大人何出此言,只要把赈灾粮提前分发到每个人手上,这样城市少了被灾民冲击的危险,又能够安抚灾民,一举多得。”
工部的那个老大人平时为人还算和善,但是再自己的专业领域,绝对不允许外行人指手画脚,况且这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在大朝会上都能如此目中无人,想来也不必给他留脸,直接道:“你又用什么方法能够判断这些粮食没有被多领冒领?”签名吗?很多难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按手印吗?若是按个手印就能够领上一份粮食,又怎么能够保证不会有人按十次手印领十次粮食?
“就算退一万步,找一个过目不忘之人记住每个人的样貌,但是你又如何保障那些领了粮食的老弱妇孺手里的粮食不会被青壮年抢走?”
为什么每次遇到灾情都是施粥?
不是因为小气,而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老弱妇孺的权利。
如果人人都发一袋大米,那老弱妇孺提着大米,没走两步,甚至没有把它们煮熟的机会,就会被人抢走。
只有看着他们喝到肚子里的食物,才是真正发给他们的。
“我……”那蔡氏的子弟被反问地没有了声息。
他刚刚入朝,经历了赵霁安排的公职人员考试的大浪淘沙,几轮之后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糟糕,跟其他蒙荫的,被洗刷下去成为全族耻辱的那些子弟比起来,算是天之骄子了。没处理些东西就飘起来了,觉得可以指点江山。
又仗着背后有蔡京蔡卞两个蔡氏身处丞相高位,飘起来了。
现在飘起来的青年终于满脸通红地被击落在地。
赵霁等大家都安静之后,才道:“朕说的是‘专人看守’。就要劳烦太平王监军,走这一趟。”专人看守?虽然震慑之下确实能减少伤亡,但这不是花的钱更多!出兵的话,平叛完就能归朝,但看守则要大批人马陪着死耗到灾情结束!
赵霁眼里。灾民只是流民,还没有形成规模,直接出兵确实可以冲散他们。但是没有这个必要。
不如太平王带兵出征去镇场子。
但群臣却不认为这个减少伤亡的办法是个好主意“陛下不妥!”工部的老头没了声音,户部又站出来不妥。
赵霁静等第二个不妥怪说理由。
不妥怪说得也非常实际“国库不足。”
赵霁登基之后,就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
但是在他的印象里,财政虽说一直有问题,但是也没有有问题到这种程度啊?到底这么短短半个月发生了什么让国库一下子就没了?
“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面对赵霁的诘问,户部老头噗通一声就给跪下了:“臣有罪!”
赵霁面对老大爷声泪俱下的哭诉不为所动:“跪着把事情说清楚,朕再决定要不要治你。”
户部磨磨唧唧,终于开了口。
其实不是国库空虚,是铜矿空虚。
宋和辽打了几十年的经济贸易战,几乎都是稳居上风。
虽然军事上比不上,但是经济上压着辽打。
但没想到大宋,终年打雁,竟然在不知不觉间不小心让辽算计去了。
第107章
市场上交易的货币除了不方便携带的金子和银子, 其实终归还是以铜板为主的。
辽和宋相较于周围的西域,西夏,高丽,都算是大国。交易体量大。自然对于铜的需求量都比较高。
而宋的境内有好几个已经成熟的铜矿, 也有了成熟的开采冶炼技术。
辽境内铜资源短缺, 自然想要在贸易方面, 想方设法地把铜揽到自己的手里。
宋针对于这个,制定了很多计划,矿藏是禁制对外出口的。
但是边境贸易中,有陌的算法,原本一百陌相当于一百文,辽私自降低了自己的陌数, 使得对宋的一百陌到三十至四十文。
如此巨大的汇率差异一下就刺激了走私市场,所以不知不觉间,大量的铜币流入了辽。
等户部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
现在市面上倒是有交子,但是交子不能用于赈灾和打仗这种救急的渠道。
要流通只能用真金白银或者铜钱流通。
以至于影响到了国库,国库的经费不足,是真的就……不足了。
……!!!!?
赵霁听得目瞪口呆。
古代人竟然用汇率在打贸易战!?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里放松,赵霁这晚虽然心情不太好,但却难得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被人拉起来上朝。
今天正逢每月月中的大朝会。
向太后嘴上骂得狠,但是却在得知他失踪消息后,和太平王联手把他的消息压了下来。那消息甚至没有向二府两院透露。
满朝文武都以为赵霁是卧病在床。
陆小凤暂代赵霁的时候,陆小凤人,皮,面,具,因着是赵霁的试手作品,并不细致,所以被诸葛正我又多按了许多粉。脸色煞白的陆小凤远远看上去确实带着病容,这些巧合就导致向太后宣布赵霁生病的时候,满朝文武竟然没有怀疑。
如今赵霁出现在大朝会,大家照例都关心一下赵霁的身体。
半年以前刚病死一个壮年皇帝,所以这些关心都带着六七成的真心。
权利顶层的这些人讨厌赵霁的考试和新皇的种种不安套路出牌,可总归朝局稳定,若又要换新皇,免不了又是一拨站队风波,也实在是心累。
关心完毕,接下来就是真正的议程。
首先,就是太平王回来的原因。
前些日子,西南暴雨,加上蝗虫虫灾,致使庄家减产,出现了难民。
朝廷按例拨了些款项和赈灾的粮食。原本以为这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谁知灾民聚集在一起,一路不少病死,没人处理,渐渐有了瘟疫的兆头。
流民聚集成团,瘟疫很快大面积爆发。在传染了几个地区之后,关节枢纽处的大城市怕承担责任,便关闭了城门。
赈灾的款项是拨下去了,赈灾粮也下去了。
那些款项和粮食尽管经过了层层剥皮,好歹也还是送到了前线。
可运粮的车到了那几个枢纽,就停了。
车进城,粮出不去,难民在城外进不了城。
开始一两天人们还会等在城门口等开城门放粮。
但身边每天都有人死去,今天身边的人还好好互相打着招呼,约好了明天一起去城门口,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人却断气了。这种无形的紧迫感刺激着人的神经。
底层的人民其实很容易对自己凑活。
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屋檐能遮风挡雨,只要能活下去,这日子就能过。
但明天的太阳都不一定能见到了,谁还会在乎造反会不会死?
很快,有人冲击城门。
几个城市的灾民聚集到了一起,眼看就要形成有规模的队伍了。
向太后调太平王回来,是要太平王镇场子。
朝臣们争议的目标,则是要不要出兵打。
有了太平王这个主心骨,武将很多都是要打的。
现在就出兵,以雷霆之势击溃即将聚集形成战斗力的流民。在对方还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就打散他们,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伤亡。
但文臣则是觉得不需要打。
灾民只是聚集在一起,冲了几次守城的营门,除了死了两个守城的兵卒,并没有更大的伤亡。现在出兵实在是没有必要。
而且一旦出兵,军饷和花费都是巨大的。在前面已经拨了巨款赈灾的前提下,出兵这件事情文臣眼里,这就属于没有必要的花费。而且出兵必定有死伤,大宋的人口经不起太大的消磨了。
两方都有各自的立场,争吵了半天,最后两边谁都不服谁,乌眼鸡一样瞪着对方。
两方吵得气喘吁吁,最后一致请陛下圣裁。
赵霁在两边争吵的时候就在想对策:“先派人在城外搭建棚子供难民容身,再把赈灾的粮草运出城,找专人看管。”
“陛下,这样不妥。”
来了来了!不妥怪再次刷新!赵霁炯炯有神地看向跳出来的不妥怪。“哦?”
跳出来的老头是工部的:“赈灾的粮草在城内皆是因为现在城外动荡,若是出城,会遭到哄抢。”
另外一个人道:“那先把他们发到灾民手上呢?”
“愚蠢!”那个工部的人斜眼看着站出来说话的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赵霁倒是认识,是蔡氏的子弟,刚刚蒙荫,被提拔上来的。
听到那年轻人出的馊主意,赵霁在心底里把这个年轻人偷偷写在黑名单上,备注是【太蠢,以后都别提拔到重要岗位。】
那年轻人不知道自己说了一句多么愚蠢的话,还想要和那工部的老头辩论上一下:“刘大人何出此言,只要把赈灾粮提前分发到每个人手上,这样城市少了被灾民冲击的危险,又能够安抚灾民,一举多得。”
工部的那个老大人平时为人还算和善,但是再自己的专业领域,绝对不允许外行人指手画脚,况且这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在大朝会上都能如此目中无人,想来也不必给他留脸,直接道:“你又用什么方法能够判断这些粮食没有被多领冒领?”签名吗?很多难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按手印吗?若是按个手印就能够领上一份粮食,又怎么能够保证不会有人按十次手印领十次粮食?
“就算退一万步,找一个过目不忘之人记住每个人的样貌,但是你又如何保障那些领了粮食的老弱妇孺手里的粮食不会被青壮年抢走?”
为什么每次遇到灾情都是施粥?
不是因为小气,而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老弱妇孺的权利。
如果人人都发一袋大米,那老弱妇孺提着大米,没走两步,甚至没有把它们煮熟的机会,就会被人抢走。
只有看着他们喝到肚子里的食物,才是真正发给他们的。
“我……”那蔡氏的子弟被反问地没有了声息。
他刚刚入朝,经历了赵霁安排的公职人员考试的大浪淘沙,几轮之后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糟糕,跟其他蒙荫的,被洗刷下去成为全族耻辱的那些子弟比起来,算是天之骄子了。没处理些东西就飘起来了,觉得可以指点江山。
又仗着背后有蔡京蔡卞两个蔡氏身处丞相高位,飘起来了。
现在飘起来的青年终于满脸通红地被击落在地。
赵霁等大家都安静之后,才道:“朕说的是‘专人看守’。就要劳烦太平王监军,走这一趟。”专人看守?虽然震慑之下确实能减少伤亡,但这不是花的钱更多!出兵的话,平叛完就能归朝,但看守则要大批人马陪着死耗到灾情结束!
赵霁眼里。灾民只是流民,还没有形成规模,直接出兵确实可以冲散他们。但是没有这个必要。
不如太平王带兵出征去镇场子。
但群臣却不认为这个减少伤亡的办法是个好主意“陛下不妥!”工部的老头没了声音,户部又站出来不妥。
赵霁静等第二个不妥怪说理由。
不妥怪说得也非常实际“国库不足。”
赵霁登基之后,就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
但是在他的印象里,财政虽说一直有问题,但是也没有有问题到这种程度啊?到底这么短短半个月发生了什么让国库一下子就没了?
“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面对赵霁的诘问,户部老头噗通一声就给跪下了:“臣有罪!”
赵霁面对老大爷声泪俱下的哭诉不为所动:“跪着把事情说清楚,朕再决定要不要治你。”
户部磨磨唧唧,终于开了口。
其实不是国库空虚,是铜矿空虚。
宋和辽打了几十年的经济贸易战,几乎都是稳居上风。
虽然军事上比不上,但是经济上压着辽打。
但没想到大宋,终年打雁,竟然在不知不觉间不小心让辽算计去了。
第107章
市场上交易的货币除了不方便携带的金子和银子, 其实终归还是以铜板为主的。
辽和宋相较于周围的西域,西夏,高丽,都算是大国。交易体量大。自然对于铜的需求量都比较高。
而宋的境内有好几个已经成熟的铜矿, 也有了成熟的开采冶炼技术。
辽境内铜资源短缺, 自然想要在贸易方面, 想方设法地把铜揽到自己的手里。
宋针对于这个,制定了很多计划,矿藏是禁制对外出口的。
但是边境贸易中,有陌的算法,原本一百陌相当于一百文,辽私自降低了自己的陌数, 使得对宋的一百陌到三十至四十文。
如此巨大的汇率差异一下就刺激了走私市场,所以不知不觉间,大量的铜币流入了辽。
等户部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
现在市面上倒是有交子,但是交子不能用于赈灾和打仗这种救急的渠道。
要流通只能用真金白银或者铜钱流通。
以至于影响到了国库,国库的经费不足,是真的就……不足了。
……!!!!?
赵霁听得目瞪口呆。
古代人竟然用汇率在打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