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陛下的命令。
  郭春兰咀嚼着这五个字带来的意义,眼泪喷薄而出。“陛下还是信我的……陛下还是信我的。太好了!”
  见郭春兰情绪如此激动,包拯体贴地停止问话,等到郭春兰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之后才道:“接下来几个问题非常重要,希望娘娘您想好了再给我答案,如果其中有些事情您实在是记不清,那您提供一下您觉得可能记得住我问的问题的人的名字。”
  郭春兰用被强,逼,着,新换上的粗布外衣用力抹了抹眼泪,一双凤目中终于有了神采:“你问。”
  ——————
  包拯从刑部出来之后,吴明珏围上来,还想要多打听打听包拯到底审了什么。
  却见包拯出来后径直像他走来,擦肩而过的时候,丢下一句轻飘飘的话:“陛下那边还尚未有结论,吴大人还是先不要用刑了。”
  吴明珏讪讪:“我可没用刑!”
  但面对这句毫无力度的反驳,包拯连头都没有回。
  从刑部出来,已然已经是中午了。
  包拯也顾不上吃东西,匆匆和展昭一同进宫。
  进宫要寻找的目光也很明确。
  郭春兰被抓后,原本郭春兰院子里的侍女有些被其他后宫的娘娘要走了,有些被调出去各个地方做杂役,或者浣衣去了。
  院子里只剩下了一个人固定打扫。
  包拯找到她问了几个问题,之后满脸沉思地离开。
  之后本欲出宫,却未料到,在出宫的路上遇到了皇后。
  事情发生的时候,包拯正在思考他问道的这些事情的结论,沉思的时候,走在路上的包拯被一句:“皇后娘娘驾到”惊到,连忙也跟着跪下行礼。
  ——————————
  跪下半天,也没等到皇后走过去。
  还正纳闷呢,眼前就多了一双鞋。
  低垂着的头顶正上方,是皇后威严的声音:“你就是包拯?”
  包拯回到:“回娘娘,正是。”
  皇后道:“郭春兰就该死,你查她,难不成是还想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救她?她现在可是被全天下读书人恨着呢。”
  包拯道:“回娘娘,臣不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臣只是想知道真相而已,人生在世,总求个无愧于心。”
  “呵呵呵呵。”皇后仿佛是听到了十分好笑的东西,笑出声来。
  一小会儿之后,皇后带着笑意,毫无温度的声音传来:“好一个无愧于心。”
  包拯正要说些类似谢娘娘夸奖之类的。
  却听头顶继续道:“希望你因为你的愚蠢而死了的时候,也能够这么跟老天说无愧于心!”
  扔下这句话,皇后就离开了。
  包拯一直老老实实低着头。
  等到确定身边再也没有人走过,才抬头,眯着眼睛看向已经走远,远到只剩视觉上来说仅一个墨点大小的的皇后的步撵。
  所以说……
  皇后是专门堵他,为的就是过来跟他说这句话警告他的?
  “包大人?”一路跟着包拯左右的展昭已经站起来,却发现包拯还跪在原地,伸手想扶他。包拯被他扶住胳膊站起来,眼睛依旧落在已经远去的皇后那个方向。
  “展昭。”包拯问道:“你有没有觉得皇后有些……”话到了嘴边,却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包拯此时的感觉。
  展昭道:“大人您指的是皇后娘娘刚才的话?”
  刚才的话没有什么好分析的,无非是用性命的一种威胁。
  包拯奇怪的并不是皇后娘娘的威胁,而是觉得其中有些古怪。
  “古怪?”展昭听到包拯的话,喃喃重复。“大人您觉得是哪里古怪?”
  包拯的眉头皱成一个川字,慢慢摇头。
  只是一种凭直觉而生的古怪感,具体说不出是什么,为什么。但是那种古怪的感觉却总是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去。
  这古怪到底是什么?
  第143章
  从皇宫内出来以后, 包拯就马不停蹄地提审了牵涉科举舞弊的那‘第四人’。
  这人和其他三个人不同,其他三个涉案人员都是赵霁下了死命令,朝廷官员对照着蒋宇星三个人的策论,专门挨个挨个找出来的。
  而这第四个人, 是被黄药师举报的。
  科举之后, 所有世子的试题都贴在墙上, 是黄药师首先发现了端倪,然后专门找到了被抄袭的人,拉着人过来了开封府。
  被抄袭的那人当着所有人的面,把没张贴出来的第二张策论和第三张策论全部背诵下来,后经过核对完全属实,这才把这‘犯案’的第四人抓了起来
  这世界就是这么无巧不成书, 第四人能被找到,全凭种种巧合。
  被害人就是前几天黄药师和娃娃脸分开之后,黄药师在破庙前面遇到的,那个正在烧自己平日所著文章的人。
  这人名叫叶未央,抄袭者叫做张艺伟。
  当初,张慧芝被魏国公夫人带着来到了开封,并通过魏玩在开封的上流层级打开名声。
  正巧, 张艺伟因着科举, 也来开封了。
  此时的张慧芝虽说在开封城内如鱼得水,因着文名也备受其他开封的公子追捧。
  可她也清楚, 这些都是假的。
  她眼下就算是再如何受到追捧, 放眼整个开封,也不会有适婚年龄的男子最终娶她做正妻。
  家世太高的,嫌弃她的出身和背景。
  家事太低的,她又看不上。
  被养在魏国公夫人身边这几年, 魏玩待她亲如自己的孩子。所有吃穿用度都是好的。这反而把张慧芝的野心养了起来,她本以为进宫之后,可以凭借自己的名声顺理成章被皇上注意到,最后被封个宫里的贵人。
  但是现实是,皇上在还是端王的时候花名在外,却偏偏在继位之后慢慢沉迷修道,后宫除了郭妃和皇后娘娘,渐渐也不再见其他女人了。
  张惠芝一腔情谊落到空出,后宫寂寞,又不甘心自己的未来智能嫁给一个身份低微的人。
  恰逢此时曾布出现。
  曾布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是权势极盛,放眼整个大宋,权势更高于曾布的屈指可数。
  而曾布虽如此位高权重,在对她的时候却还是小意温柔,精心呵护,甚至说要为她休妻。
  这渐渐,就算张惠芝知道这样会对不起待她如亲人如师长的魏玩,可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半推半就两人就在一起。
  在一起后,张惠芝备受煎熬。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张艺伟进京来投奔她了。
  在纠结和煎熬中挣扎很久的张慧芝,看着眼前这个许久没见,文质彬彬的青年,突然就心里产生了一些非常大胆的想法。
  她身家不显,所以现在最好的结果就是投靠年纪一大把,但总归温柔的曾布。可……可如果她的身家一旦好起来呢?
  马上科举在即,如果弟弟在其中拔得头筹,那她整个张家不就立刻可以鱼跃龙门?
  想法是美妙的,现实也是万分残酷的。
  张艺伟的天赋有限,能够考取进士已经算是侥幸,他心里更明白自己不可能在这次考试中又任何成绩,但奈何在家中被母亲逼迫,长姐又在开封生活地不错可以投奔,这才来到东京。
  张慧芝和张艺伟长谈之后,张艺伟把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据实相告。
  两姐弟这番谈话之后,张慧芝也死了这份心。
  谁想到科举之前峰回路转,当时郭妃娘娘身边的侍女过来叫她带话给魏国公夫人的时候,她就觉得有些奇怪。
  留了个心眼,把这事告诉了曾布,曾布发现试题之后,就着手安排。安排过后,当天夜里,难耐喜悦的心情,跟她说了那么几句。张慧芝听在心里,便在第二天去偷偷见了弟弟,将那三个试题口述给了弟弟。
  张艺伟得到试题,心里又喜又急。
  他自己文字功底确实不够,就算得了试题,他也只是比别人多了一天的准备时间。但天赋问题,可不是一天就能够弥补过来的。
  但若要他真的去找个人代笔,那首先,代笔的人到底文笔如何,是不是那人所写论述就一定能高中。这是个未知数。
  且如果他真的找人代笔,那等科举当天,他提前得知试题的事情也会被暴露。
  偏……
  巧,也就是这么巧。
  张艺伟就住在叶未央隔壁,隔壁叶未央是个书痴,平日看书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经常因为突然的有感而发就洋洋洒洒写出许多文章。
  这写的数量多到什么地步呢?
  多到了自己写完了,自己的房间摆不开,就扔到了走廊去,或者随手一摞放在床下生灰。
  张艺伟左思右想,突然灵光一闪。
  叶未央所写文章思想独到,文章精妙。而且他平日所写射猎即广,他完全可以趁着叶未央不在的时候,偷偷去他房间,对着这个题目,从他无数的文章里面,找到最切合主题的文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