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78节
当年逃难,遇到从上党南下的胡汉流民,说刘渊求学的师长崔游活得长,也不过九十一岁罢了。
不过,支持邵氏就对了。邵氏在,他们的好处就在。
梁王的子孙,应该不会傻到不支持武人……吧?
陈留府兵第二天就撤走了,万胜军第一营数千人接管了圜丘。
事情倒不多,就是维持秩序,昼巡夜警,不让歹人靠近罢了。
闲暇时分,曾易会定定地看着这个沟通天地之所。
不知道哪一天,梁王就会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临此坛,昭告上天。
风呼呼吹着,似乎在欢呼雀跃,等待新主的降临。
******
十月二十八日,沈陵来到了圜丘。
作为从事中郎,本身并无具体执掌,因此很容易被派出来干各种事情,比如监察太常负责的各项准备工作。
今日风有些大,在沈陵听来,似乎在呜咽一般。
这是在为大晋朝唱挽歌么?不舍其离去?
沈陵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有点奇怪。
他是扬州吴兴人。
对,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吴兴沈氏。
很早就来中原当官了,在司马越幕府中历职多年。
司马越死后,又尊奉太妃裴妃和嗣王司马毗。
梁王出任考城幕府军司后,又跟随裴妃投靠了过去,现在是大将军府从事中郎。
他在江南还有亲族。
事实上吴兴沈氏非常庞大,拥有大量部曲和钱粮。他离家北上那会,轻轻松松出动万余兵马,现在应该更强了,两万大军唾手可得,江东豪门顾陆朱张都不如他们。
无奈地位实在太低了,祖上就没出过什么名人。即便有,外人不知,他沈陵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吗?粉饰攀附而已。
北上二十多年后,当年一起过来的吴人非死即走,如陆机、陆云、张翰、顾荣、戴渊、纪瞻等。司马越屡战屡败那会,贺循等人更是走到半路就跑,根本不愿北上了。
所以,他一介吴人至今仍坚守在北地,委实不可思议。
二三十年的北方生活,儿女们与北地豪族联姻,孙辈甚至都不太会说吴语了,他再回到南方,恐怕也将被族人视为异类。
但他不在乎了。大梁新朝之中有他的位置:从四品中书侍郎。
以后吴兴沈氏会来求他,而不是他求着族人认同。
“景高。”不远处响起了呼喊声,沈陵抬头望去,却是太常丞梁胥。
此人是刘汉降官,长安的太常卿。
投降过来后,到洛阳朝廷任太常丞,降得有点狠。不过,作为降人能有官就不错了,若非他姓梁,太常丞亦不可得。
新朝建立后,梁胥也将出任从六品太常丞一职,所以他还是有点积极性的,做事尽心尽力——对西州士人而言,支持梁王是必须的,他们入局太晚了,若不卖力靠过去,未来堪忧。
“怀寿,准备得如何了?”沈陵问道。
“四班乐人皆已齐备。钟罄宮悬都妥善存放了,黄头军借了几处营房,料无大碍。”梁胥说道。
“黄头军营房不过是帐篷而已。今天色阴沉,寒风呼啸,可不能出岔子。”沈陵皱了皱眉,说道。
梁胥有些不高兴,道:“有人昼夜看守,无妨的。”
沈陵注意到了他的态度,没再多说。
大家都是为了梁王登基之事在忙活,梁胥甚至从昨天起就睡在帐篷里了,形同出征在外的武人一般,没必要过多苛责。
在前往存放乐器及其他仪礼用品的地方检查之后,沈陵点了点头,道:“一国开基,事务繁杂之处,直让人震惊。”
梁胥知道沈陵在故意找他说话缓和,于是闻弦歌而知雅意,接道:“昔年在长安,日盼夜盼,就盼着王师赶紧过来。而今关中已复,梁王开国在即,再回想起往日种种,几如梦中。”
“是极。”沈陵说道:“今只盼开国后速速平定西凉、江南,天下归于一统。”
梁胥心中一动,道:“平复江南之后,景高恐要重用。”
沈陵失笑:“一把年纪了,还谈什么重用不重用。”
梁胥笑而不语,开国只是开始,仅仅只是开始。
******
司马端已经在收拾行囊了。
梁王已经接受了禅让诏书,虽还未正式登基称帝,但作为逊帝,他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宫中了。
不知道怎么搞的,曹爽旧宅被赐给了他,作为新的滕公府——虽然有爵位,但司马端显然不可能离开京城,新朝也没有实封国土,终其一生都将住在洛阳。
滕国夫人秦氏有些不舍地看了眼昭阳殿。
中常侍侯三小人得志,一直催促他们夫妻二人尽快离开。
一群又一群宫人进入各个殿室,洒扫的同时,清除前朝遗留下来的各种符号,所谓“除旧布新”是也。
此事其实挺正常,但秦氏就是不高兴。
她刚当了皇后没几个月,很快就降格为夫人了,说不失落肯定是骗人的。
而她这种不满的情绪,很快转移到了一人身上:她名义上的“阿母”、太后梁兰璧。
梁氏和梁王一般大,比她更是大了十六岁,以前都是一副死气沉沉冷冰冰的模样,但最近两月脸上的笑容陡然多了起来,这让秦氏愈发不满。
改朝换代,你就这么高兴么。存着这个想法,她对太后的态度就不太恭敬了,哪怕被人指责说她“不孝”。
不过好在以后也不用见面了。
太后已经决定出家,修行佛法。
梁王心善,决定在云龙门内改建出一佛堂,供太后日常居住、修行所用。
如此宽宏大量,着实令人钦佩。
“滕公该上路了。”殿外响起了不阴不阳的声音,赫然便是中常侍侯三。
司马端看了看他经常赏析的字画,叹了口气,只取走少许几样,大部分留了下来。
秦氏则杏眼一竖,差点找侯老三理论。
这个小辣椒、虎娘们,真的一点不知道“怕”字怎么写。
听闻外间已经流传她讥讽梁王“屈为人臣”的段子了,有好事者将其录入书中,大加赞赏。
换个心胸狭窄的人,却不知到她这会是什么下场。
“走了。”司马端将最后一样东西放入行囊之中,交由宫人带走装车,然后扯了把秦氏,说道。
昭阳殿外,马车停得满满当当,装载了各种用度。
马车两旁,则站着上百名宫人、宦者。
他们已被梁王赐给滕公,从今往后就要去曹爽旧宅伺候滕公夫妇了,一应开销由朝廷支给。除此之外,入京值守的府兵会固定遣五十甲兵护卫滕公府,谨防歹人加害。
司马端夫妇很快上了御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了昭阳殿,离开宫城。
夕阳斜照,将人影拉得老长。
出阊阖门的时候,司马端下意识回望了下。
大晋朝的基业,看样子真的走到了最后一刻。
历四帝、六十一年,如此而已。
第二十二章 登基(下)
冬月初一,天气十分寒冷。
这一日,四方军民都赶来了洛阳。
刚刚平叛班师的银枪军、义从军、质子军以及本就屯驻近郊的各支部伍,总数万人,迎风肃立,气势磅礴。
河南、河内、弘农、荥阳、襄城等左近士人及洛阳百姓,亦纷纷在外围围观。
此时天还未亮,人越聚越多,几达万余。
曾易带着一帮黄头军将士在维持秩序。
他站在内圈东侧,维持的主要是官员、公卿队伍的秩序。
祭坛高高耸立,方圆几有百步,坛前被反复夯平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广场。
夜漏未尽五刻(大约相当于早上六点),有官吏牵牲而入。
曾易一边看热闹,一边观察着不远处的官员们。
大部分都是从汴梁赶来的。
六月东行,十月又西行,也是够折腾的。
场中奏起了嘉乐,曾易听不懂,也不觉得有多好听,反正都是祭祀仪礼用乐,离他的日常生活太远了。
太常官员们围着祭牲走走停停,时而有人说话,时而有人跪白对答。
良久之后,才牵牲而走,交由庖丁处置。
另有人开始准备酒器,以瓦樽盛酒,以瓦圩斟酒,置于东西两块草席之上。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也十分冗长。
站立于坛东的官员们缩手缩脚,天实在太冷了,即便穿着皮裘,依然感觉冷风往身体里钻。
但令人惊讶的是,丞相王衍的脸上却没有丝毫不耐之色,时不时还把目光投向那些正在窃窃私语的官员。
那些人见王衍看过来,纷纷闭嘴,满脸肃容。
曾易穿着皮甲,裹着绵服,冷倒是冷,但没觉得不能忍受。
他的目光逡巡不定,四处查探有无歹人,看起来比即将入坛祭祀的梁王还要紧张。
不过,支持邵氏就对了。邵氏在,他们的好处就在。
梁王的子孙,应该不会傻到不支持武人……吧?
陈留府兵第二天就撤走了,万胜军第一营数千人接管了圜丘。
事情倒不多,就是维持秩序,昼巡夜警,不让歹人靠近罢了。
闲暇时分,曾易会定定地看着这个沟通天地之所。
不知道哪一天,梁王就会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临此坛,昭告上天。
风呼呼吹着,似乎在欢呼雀跃,等待新主的降临。
******
十月二十八日,沈陵来到了圜丘。
作为从事中郎,本身并无具体执掌,因此很容易被派出来干各种事情,比如监察太常负责的各项准备工作。
今日风有些大,在沈陵听来,似乎在呜咽一般。
这是在为大晋朝唱挽歌么?不舍其离去?
沈陵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有点奇怪。
他是扬州吴兴人。
对,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吴兴沈氏。
很早就来中原当官了,在司马越幕府中历职多年。
司马越死后,又尊奉太妃裴妃和嗣王司马毗。
梁王出任考城幕府军司后,又跟随裴妃投靠了过去,现在是大将军府从事中郎。
他在江南还有亲族。
事实上吴兴沈氏非常庞大,拥有大量部曲和钱粮。他离家北上那会,轻轻松松出动万余兵马,现在应该更强了,两万大军唾手可得,江东豪门顾陆朱张都不如他们。
无奈地位实在太低了,祖上就没出过什么名人。即便有,外人不知,他沈陵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吗?粉饰攀附而已。
北上二十多年后,当年一起过来的吴人非死即走,如陆机、陆云、张翰、顾荣、戴渊、纪瞻等。司马越屡战屡败那会,贺循等人更是走到半路就跑,根本不愿北上了。
所以,他一介吴人至今仍坚守在北地,委实不可思议。
二三十年的北方生活,儿女们与北地豪族联姻,孙辈甚至都不太会说吴语了,他再回到南方,恐怕也将被族人视为异类。
但他不在乎了。大梁新朝之中有他的位置:从四品中书侍郎。
以后吴兴沈氏会来求他,而不是他求着族人认同。
“景高。”不远处响起了呼喊声,沈陵抬头望去,却是太常丞梁胥。
此人是刘汉降官,长安的太常卿。
投降过来后,到洛阳朝廷任太常丞,降得有点狠。不过,作为降人能有官就不错了,若非他姓梁,太常丞亦不可得。
新朝建立后,梁胥也将出任从六品太常丞一职,所以他还是有点积极性的,做事尽心尽力——对西州士人而言,支持梁王是必须的,他们入局太晚了,若不卖力靠过去,未来堪忧。
“怀寿,准备得如何了?”沈陵问道。
“四班乐人皆已齐备。钟罄宮悬都妥善存放了,黄头军借了几处营房,料无大碍。”梁胥说道。
“黄头军营房不过是帐篷而已。今天色阴沉,寒风呼啸,可不能出岔子。”沈陵皱了皱眉,说道。
梁胥有些不高兴,道:“有人昼夜看守,无妨的。”
沈陵注意到了他的态度,没再多说。
大家都是为了梁王登基之事在忙活,梁胥甚至从昨天起就睡在帐篷里了,形同出征在外的武人一般,没必要过多苛责。
在前往存放乐器及其他仪礼用品的地方检查之后,沈陵点了点头,道:“一国开基,事务繁杂之处,直让人震惊。”
梁胥知道沈陵在故意找他说话缓和,于是闻弦歌而知雅意,接道:“昔年在长安,日盼夜盼,就盼着王师赶紧过来。而今关中已复,梁王开国在即,再回想起往日种种,几如梦中。”
“是极。”沈陵说道:“今只盼开国后速速平定西凉、江南,天下归于一统。”
梁胥心中一动,道:“平复江南之后,景高恐要重用。”
沈陵失笑:“一把年纪了,还谈什么重用不重用。”
梁胥笑而不语,开国只是开始,仅仅只是开始。
******
司马端已经在收拾行囊了。
梁王已经接受了禅让诏书,虽还未正式登基称帝,但作为逊帝,他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宫中了。
不知道怎么搞的,曹爽旧宅被赐给了他,作为新的滕公府——虽然有爵位,但司马端显然不可能离开京城,新朝也没有实封国土,终其一生都将住在洛阳。
滕国夫人秦氏有些不舍地看了眼昭阳殿。
中常侍侯三小人得志,一直催促他们夫妻二人尽快离开。
一群又一群宫人进入各个殿室,洒扫的同时,清除前朝遗留下来的各种符号,所谓“除旧布新”是也。
此事其实挺正常,但秦氏就是不高兴。
她刚当了皇后没几个月,很快就降格为夫人了,说不失落肯定是骗人的。
而她这种不满的情绪,很快转移到了一人身上:她名义上的“阿母”、太后梁兰璧。
梁氏和梁王一般大,比她更是大了十六岁,以前都是一副死气沉沉冷冰冰的模样,但最近两月脸上的笑容陡然多了起来,这让秦氏愈发不满。
改朝换代,你就这么高兴么。存着这个想法,她对太后的态度就不太恭敬了,哪怕被人指责说她“不孝”。
不过好在以后也不用见面了。
太后已经决定出家,修行佛法。
梁王心善,决定在云龙门内改建出一佛堂,供太后日常居住、修行所用。
如此宽宏大量,着实令人钦佩。
“滕公该上路了。”殿外响起了不阴不阳的声音,赫然便是中常侍侯三。
司马端看了看他经常赏析的字画,叹了口气,只取走少许几样,大部分留了下来。
秦氏则杏眼一竖,差点找侯老三理论。
这个小辣椒、虎娘们,真的一点不知道“怕”字怎么写。
听闻外间已经流传她讥讽梁王“屈为人臣”的段子了,有好事者将其录入书中,大加赞赏。
换个心胸狭窄的人,却不知到她这会是什么下场。
“走了。”司马端将最后一样东西放入行囊之中,交由宫人带走装车,然后扯了把秦氏,说道。
昭阳殿外,马车停得满满当当,装载了各种用度。
马车两旁,则站着上百名宫人、宦者。
他们已被梁王赐给滕公,从今往后就要去曹爽旧宅伺候滕公夫妇了,一应开销由朝廷支给。除此之外,入京值守的府兵会固定遣五十甲兵护卫滕公府,谨防歹人加害。
司马端夫妇很快上了御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了昭阳殿,离开宫城。
夕阳斜照,将人影拉得老长。
出阊阖门的时候,司马端下意识回望了下。
大晋朝的基业,看样子真的走到了最后一刻。
历四帝、六十一年,如此而已。
第二十二章 登基(下)
冬月初一,天气十分寒冷。
这一日,四方军民都赶来了洛阳。
刚刚平叛班师的银枪军、义从军、质子军以及本就屯驻近郊的各支部伍,总数万人,迎风肃立,气势磅礴。
河南、河内、弘农、荥阳、襄城等左近士人及洛阳百姓,亦纷纷在外围围观。
此时天还未亮,人越聚越多,几达万余。
曾易带着一帮黄头军将士在维持秩序。
他站在内圈东侧,维持的主要是官员、公卿队伍的秩序。
祭坛高高耸立,方圆几有百步,坛前被反复夯平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广场。
夜漏未尽五刻(大约相当于早上六点),有官吏牵牲而入。
曾易一边看热闹,一边观察着不远处的官员们。
大部分都是从汴梁赶来的。
六月东行,十月又西行,也是够折腾的。
场中奏起了嘉乐,曾易听不懂,也不觉得有多好听,反正都是祭祀仪礼用乐,离他的日常生活太远了。
太常官员们围着祭牲走走停停,时而有人说话,时而有人跪白对答。
良久之后,才牵牲而走,交由庖丁处置。
另有人开始准备酒器,以瓦樽盛酒,以瓦圩斟酒,置于东西两块草席之上。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也十分冗长。
站立于坛东的官员们缩手缩脚,天实在太冷了,即便穿着皮裘,依然感觉冷风往身体里钻。
但令人惊讶的是,丞相王衍的脸上却没有丝毫不耐之色,时不时还把目光投向那些正在窃窃私语的官员。
那些人见王衍看过来,纷纷闭嘴,满脸肃容。
曾易穿着皮甲,裹着绵服,冷倒是冷,但没觉得不能忍受。
他的目光逡巡不定,四处查探有无歹人,看起来比即将入坛祭祀的梁王还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