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晋王连忙跪倒在地,惶恐地申辩:“这些都是无耻小儿的荒谬之言,儿臣万万不敢啊父皇!”
“此话从何说起啊?”老皇帝疑惑道。
弹劾平远侯的奏章还扣在太子手中,他此时并不知道京城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晋王高声辩解道:“儿臣素来敬重平远侯,实在不知流言从何而起!”
正在这时,从不主动发言的纪兰舟站了出来。
他走上前去拱手道:“儿臣相信兄长。”
老皇帝的视线被纪兰舟带走。
而太子则不解地看向为晋王说话的纪兰舟。
伏跪在地上的晋王表情一僵,警惕地斜过眼去。
只听纪兰舟朗声说道:“儿臣虽相信兄长不假,只是担忧若日后当真有人污蔑武将,百姓只会认为是兄长一手遮天。”
他先发制人将晋王的路堵死,也算帮老皇帝提了个醒。
老皇帝的眼神顿时一沉。
“父皇,臣万万不敢有此等想法!”晋王赶忙上前迫切地解释。
而纪兰舟则用更大的声音悲切地喊到:“悠悠众口,人言可畏啊父皇!儿臣是为了您,为了皇家天威着想啊!”
老皇帝按住胀痛的太阳穴,沉默片刻后说道:“朕知道了,是否是谣言朕自会查明。”
“还望父皇明鉴!”
纪兰舟先晋王一步跪下叩首。
而晋王则咬紧牙关不甘地拜了一拜。
老皇帝摆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
御书房外,纪兰舟没走两步便被晋王横插一脚拦下。
“八弟真是好手段。”晋王冷笑一声说到。
纪兰舟拱手,谦虚地说道:“不过是些雕虫小技,不及皇兄的万分之一。”
两位都是聪明的,早就看穿对方的手段计谋。
晋王善于在暗地里玩阴谋,纪兰舟不懂那些弯弯绕绕万事明着来。
他不按常理出牌,剑走偏锋的出格当时反而让晋王措手不及。
放眼满朝堂,不会再有人想到用百姓的民声来度过危机。
纪兰舟的举动实在冒险,万一被人识破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
偏偏城里的传言越传越真,最后超出了晋王的预料。
想起最初用来对付顾千亭的法子被纪兰舟举一反三用在自己身上,晋王的表情变得阴沉下来。
他脸上的笑容逐渐散去,随即露出一丝阴险:“八弟当真要与我作对?”
纪兰舟的笑容也冷下来,不再维持表面的和谐。
他目光犀利审视眼前的晋王,哼笑一声道:“你我皆为亲王终究做不了皇帝,皇兄何必如此执着呢?”
“你说什么……”
“不如少害些人命为自己积点阴德,省的有朝一日死后游魂附体到寻常百姓家,那时可就没有皇位要继承了。”
说罢,纪兰舟也不再管晋王的反应,越过他径直向前走去。
而在他身后的晋王早已失了先前的体面和镇定,咬牙切齿恨恨地盯着纪兰舟的背影露出杀人般的目光。
-
京城外,一匹飞驰的骏马极速穿过热闹的街道,像是一道黑色的闪电掀起风暴。
铁蹄声起,一个身着铁甲的使者骑在马上,他高举着旌旗,旗子上面笔锋凌厉地写着一个字——“急”。
“边疆军报,通通闪开——”
第105章
护送军报的使者骑着马,一路叫嚷着穿过御街。
本就陷入惶恐的京城百姓一听有从漠北送来的急报,更加相信先前的传闻顿时间慌了神。
战火还未烧到京城,这会儿城里的居民连热闹也不敢再看,纷纷躲进家中闭紧房门。
快马径直穿过空荡的街区,毫不停歇地进入宫中。
纪兰舟和富贵从御书房出来后刚走到皇宫门口,坐在马车上恰巧与进宫送军报的信使擦肩而过。
信使举着大旗,一看便知所送的信件内容不简单。
若非先前收到平远侯送来的秘信,纪兰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漠北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只见高头大马在连快走都不允许的宫里疾驰,纪兰舟不禁心中感叹他的岳父大人办事效率实在是高。
虽然从未沟通过,但是此时送来的军报恰好和他的计划天衣无缝地连在了一起。
老皇帝才刚受过刺激再收到漠北军报,八成会被气到吐血吧。
然而就算老皇帝再不甘愿,这会儿能守住边境保住京城的只剩下平远侯了。
“等下。”
纪兰舟叫住正准备扬鞭赶车的富贵,望着信使的背影说道:“还不着急回府,先在外面等等看。”
富贵疑惑地回过头去,不解道:“王爷,咱还等什么啊?不赶去京郊和正君汇合吗?”
“景楼比我稳重,办事也更稳妥,”纪兰舟轻笑道,“倒是咱俩,讲不好还得再回宫一趟。”
“啊?”
雍王高深莫测,所思所做皆出乎意料,富贵知道以他的脑子八成猜不出自家王爷的心思。
他不再问,而是听话地将雍王府的马车赶到宫外的树荫下。
纪兰舟坐在马车里,难得悠闲地吃起蜜煎。
正当他闲来无事撩开帘子朝窗外张望的时候,忽然瞧见工部的尚书大人提着袍子匆匆忙忙地朝宫中走去。
富贵好奇地嘟囔道:“奇了怪了,今儿宫里真是热闹啊。”
“是啊,”纪兰舟饶有兴致地挑眉,嘴角扬起一抹狡黠的微笑,“今儿真热闹啊。”
看来景楼那边的事也办成了。
-
另一边,信使进入宫中被传话太监引入御书房。
还沉浸在京城谣言中的老皇帝忧心忡忡,痛苦地抵着额头俯趴在书桌前摇摇欲坠。
太子纪兰庭则笔直地站在一旁,望着老皇帝的动作欲言又止。
传话太监一路小跑进入御书房内,脚下一个不稳竟摔倒在地。
老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的神色,他的额头上紧绷着青筋压抑着内心烦闷:“又有什么事如此着急,让朕一刻都歇不得。”
“陛下恕罪,”传话太监手脚并用爬起来慌忙上前,“是漠北信使传来军报,说此事十万火急。”
纪兰庭听到后整个人为之一振。
而老皇帝耷拉地眼睛倏然睁大,猛地抬起头去。
城中流言四起,有说晋王迫害武将,有说漠北动乱蛮人入侵。
比起城中的百姓,老皇帝反而更加恐惧。
他怕得很,怕城中的流言是真的,怕他的儿子与朝臣里外勾结蒙蔽他,更怕漠北真的乱了。
老皇帝本就因此事焦虑,一听是漠北来的军报他登时强打起精神。
久久没有收到漠北的消息,此刻他迫切想要知道闭塞的皇宫外究竟发生了什么。
“快,”老皇帝赶忙撑着桌面坐直身子招手说,“快宣信使上前来!”
“是。”
传话太监领了命,高声将信使传入书房。
一个身着盔甲身材高大的男人昂首阔步走进屋内单膝跪地,朗声道:“末将参加陛下,吾皇万岁万岁……”
老皇帝不等信使问安,迫不及待地打断他说:“不必多礼,快把军报呈上来。”
一旁的老太监立马上前,从信使手中接过装着密报的竹筒。
边疆军报乃是朝廷机密,太子虽然代理朝政但并无权过问机要。
纪兰庭正犹豫着是否应当退下,谁知老皇帝却招手让太子到身边同他一起看秘信。
“父皇,儿臣……”
纪兰庭仍有诸多顾虑,即便十分想看密报内容但仍徘徊在原地不敢上前。
老皇帝沉声说道:“日后总有一天你要继承大统,畏首畏尾哪有半分储君的模样。”
“是,”纪兰庭深吸一口气,“父皇教训的是,儿子知道了。”
说罢,他走上前去站到了老皇帝的身边。
殊不知,一旁的老太监眼神微微闪过一起暗光。
老皇帝的手微微颤抖着把竹筒打开,又将里面装着的信纸取出展开来。
平远侯在信中详述了边境的动荡,密密麻麻写了一整页的文字。
老皇帝浑浊的眼睛随着字迹上下移动,眉头越皱越紧最后纠结成一团。
站在一旁的纪兰庭更是惊讶地瞪大双眼,恨不得盯进信纸中。
蛮族老可汗穆金已死,其弟南大王自立为汗,屠杀北方部族追杀老可汗遗孤,磨刀霍霍筹谋南侵大齐。
南大汗与老可汗不同,不顾大齐与蛮族界定的边境,率领蛮族骑兵沿着塞外马场一路烧杀抢掠。
身处边塞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纷纷往墨城的方向避难。
而镇守漠北的平远侯无召不得出兵,只能率轻骑小队沿路巡视驱赶。
然而南大王的势力逐渐变得庞大其野心也愈发膨胀,平远侯带队巡视示警的收效甚微。
信中平远侯言辞恳切地劝告陛下应当趁乱早日下令出兵镇压蛮族,若再不采取手段了恐怕会危机京城。
“此话从何说起啊?”老皇帝疑惑道。
弹劾平远侯的奏章还扣在太子手中,他此时并不知道京城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晋王高声辩解道:“儿臣素来敬重平远侯,实在不知流言从何而起!”
正在这时,从不主动发言的纪兰舟站了出来。
他走上前去拱手道:“儿臣相信兄长。”
老皇帝的视线被纪兰舟带走。
而太子则不解地看向为晋王说话的纪兰舟。
伏跪在地上的晋王表情一僵,警惕地斜过眼去。
只听纪兰舟朗声说道:“儿臣虽相信兄长不假,只是担忧若日后当真有人污蔑武将,百姓只会认为是兄长一手遮天。”
他先发制人将晋王的路堵死,也算帮老皇帝提了个醒。
老皇帝的眼神顿时一沉。
“父皇,臣万万不敢有此等想法!”晋王赶忙上前迫切地解释。
而纪兰舟则用更大的声音悲切地喊到:“悠悠众口,人言可畏啊父皇!儿臣是为了您,为了皇家天威着想啊!”
老皇帝按住胀痛的太阳穴,沉默片刻后说道:“朕知道了,是否是谣言朕自会查明。”
“还望父皇明鉴!”
纪兰舟先晋王一步跪下叩首。
而晋王则咬紧牙关不甘地拜了一拜。
老皇帝摆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
御书房外,纪兰舟没走两步便被晋王横插一脚拦下。
“八弟真是好手段。”晋王冷笑一声说到。
纪兰舟拱手,谦虚地说道:“不过是些雕虫小技,不及皇兄的万分之一。”
两位都是聪明的,早就看穿对方的手段计谋。
晋王善于在暗地里玩阴谋,纪兰舟不懂那些弯弯绕绕万事明着来。
他不按常理出牌,剑走偏锋的出格当时反而让晋王措手不及。
放眼满朝堂,不会再有人想到用百姓的民声来度过危机。
纪兰舟的举动实在冒险,万一被人识破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
偏偏城里的传言越传越真,最后超出了晋王的预料。
想起最初用来对付顾千亭的法子被纪兰舟举一反三用在自己身上,晋王的表情变得阴沉下来。
他脸上的笑容逐渐散去,随即露出一丝阴险:“八弟当真要与我作对?”
纪兰舟的笑容也冷下来,不再维持表面的和谐。
他目光犀利审视眼前的晋王,哼笑一声道:“你我皆为亲王终究做不了皇帝,皇兄何必如此执着呢?”
“你说什么……”
“不如少害些人命为自己积点阴德,省的有朝一日死后游魂附体到寻常百姓家,那时可就没有皇位要继承了。”
说罢,纪兰舟也不再管晋王的反应,越过他径直向前走去。
而在他身后的晋王早已失了先前的体面和镇定,咬牙切齿恨恨地盯着纪兰舟的背影露出杀人般的目光。
-
京城外,一匹飞驰的骏马极速穿过热闹的街道,像是一道黑色的闪电掀起风暴。
铁蹄声起,一个身着铁甲的使者骑在马上,他高举着旌旗,旗子上面笔锋凌厉地写着一个字——“急”。
“边疆军报,通通闪开——”
第105章
护送军报的使者骑着马,一路叫嚷着穿过御街。
本就陷入惶恐的京城百姓一听有从漠北送来的急报,更加相信先前的传闻顿时间慌了神。
战火还未烧到京城,这会儿城里的居民连热闹也不敢再看,纷纷躲进家中闭紧房门。
快马径直穿过空荡的街区,毫不停歇地进入宫中。
纪兰舟和富贵从御书房出来后刚走到皇宫门口,坐在马车上恰巧与进宫送军报的信使擦肩而过。
信使举着大旗,一看便知所送的信件内容不简单。
若非先前收到平远侯送来的秘信,纪兰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漠北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只见高头大马在连快走都不允许的宫里疾驰,纪兰舟不禁心中感叹他的岳父大人办事效率实在是高。
虽然从未沟通过,但是此时送来的军报恰好和他的计划天衣无缝地连在了一起。
老皇帝才刚受过刺激再收到漠北军报,八成会被气到吐血吧。
然而就算老皇帝再不甘愿,这会儿能守住边境保住京城的只剩下平远侯了。
“等下。”
纪兰舟叫住正准备扬鞭赶车的富贵,望着信使的背影说道:“还不着急回府,先在外面等等看。”
富贵疑惑地回过头去,不解道:“王爷,咱还等什么啊?不赶去京郊和正君汇合吗?”
“景楼比我稳重,办事也更稳妥,”纪兰舟轻笑道,“倒是咱俩,讲不好还得再回宫一趟。”
“啊?”
雍王高深莫测,所思所做皆出乎意料,富贵知道以他的脑子八成猜不出自家王爷的心思。
他不再问,而是听话地将雍王府的马车赶到宫外的树荫下。
纪兰舟坐在马车里,难得悠闲地吃起蜜煎。
正当他闲来无事撩开帘子朝窗外张望的时候,忽然瞧见工部的尚书大人提着袍子匆匆忙忙地朝宫中走去。
富贵好奇地嘟囔道:“奇了怪了,今儿宫里真是热闹啊。”
“是啊,”纪兰舟饶有兴致地挑眉,嘴角扬起一抹狡黠的微笑,“今儿真热闹啊。”
看来景楼那边的事也办成了。
-
另一边,信使进入宫中被传话太监引入御书房。
还沉浸在京城谣言中的老皇帝忧心忡忡,痛苦地抵着额头俯趴在书桌前摇摇欲坠。
太子纪兰庭则笔直地站在一旁,望着老皇帝的动作欲言又止。
传话太监一路小跑进入御书房内,脚下一个不稳竟摔倒在地。
老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的神色,他的额头上紧绷着青筋压抑着内心烦闷:“又有什么事如此着急,让朕一刻都歇不得。”
“陛下恕罪,”传话太监手脚并用爬起来慌忙上前,“是漠北信使传来军报,说此事十万火急。”
纪兰庭听到后整个人为之一振。
而老皇帝耷拉地眼睛倏然睁大,猛地抬起头去。
城中流言四起,有说晋王迫害武将,有说漠北动乱蛮人入侵。
比起城中的百姓,老皇帝反而更加恐惧。
他怕得很,怕城中的流言是真的,怕他的儿子与朝臣里外勾结蒙蔽他,更怕漠北真的乱了。
老皇帝本就因此事焦虑,一听是漠北来的军报他登时强打起精神。
久久没有收到漠北的消息,此刻他迫切想要知道闭塞的皇宫外究竟发生了什么。
“快,”老皇帝赶忙撑着桌面坐直身子招手说,“快宣信使上前来!”
“是。”
传话太监领了命,高声将信使传入书房。
一个身着盔甲身材高大的男人昂首阔步走进屋内单膝跪地,朗声道:“末将参加陛下,吾皇万岁万岁……”
老皇帝不等信使问安,迫不及待地打断他说:“不必多礼,快把军报呈上来。”
一旁的老太监立马上前,从信使手中接过装着密报的竹筒。
边疆军报乃是朝廷机密,太子虽然代理朝政但并无权过问机要。
纪兰庭正犹豫着是否应当退下,谁知老皇帝却招手让太子到身边同他一起看秘信。
“父皇,儿臣……”
纪兰庭仍有诸多顾虑,即便十分想看密报内容但仍徘徊在原地不敢上前。
老皇帝沉声说道:“日后总有一天你要继承大统,畏首畏尾哪有半分储君的模样。”
“是,”纪兰庭深吸一口气,“父皇教训的是,儿子知道了。”
说罢,他走上前去站到了老皇帝的身边。
殊不知,一旁的老太监眼神微微闪过一起暗光。
老皇帝的手微微颤抖着把竹筒打开,又将里面装着的信纸取出展开来。
平远侯在信中详述了边境的动荡,密密麻麻写了一整页的文字。
老皇帝浑浊的眼睛随着字迹上下移动,眉头越皱越紧最后纠结成一团。
站在一旁的纪兰庭更是惊讶地瞪大双眼,恨不得盯进信纸中。
蛮族老可汗穆金已死,其弟南大王自立为汗,屠杀北方部族追杀老可汗遗孤,磨刀霍霍筹谋南侵大齐。
南大汗与老可汗不同,不顾大齐与蛮族界定的边境,率领蛮族骑兵沿着塞外马场一路烧杀抢掠。
身处边塞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纷纷往墨城的方向避难。
而镇守漠北的平远侯无召不得出兵,只能率轻骑小队沿路巡视驱赶。
然而南大王的势力逐渐变得庞大其野心也愈发膨胀,平远侯带队巡视示警的收效甚微。
信中平远侯言辞恳切地劝告陛下应当趁乱早日下令出兵镇压蛮族,若再不采取手段了恐怕会危机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