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路商途 第33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试再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到时候就算新的生产工艺在中试线上得到成功验证、完善,仅靠张叔毅率领的课题小组,总共就十七八名工程师及技术研发人员,又如何立刻组建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及生产?
  整个流程慢腾腾的走下来,第一只商用锂离子电池子,不得等到三年后,才能正式送到客户手里?
  作为人民币玩家,萧良当然知道快速增涨经验的一个窍门就是烧钱。
  同步进行锂聚合物电池技术的二次开发、多部门实验室联合、交叉验证,以及直接建设中试线,甚至更进一步,直接建设一条试验线,现在就组建一支足够规模的工程师队伍,在中试线、试验线大规模进行摸索、完善生产工艺,给新的工程师队伍喂经验值,大概是快速形成产能的唯一途径。
  这个过程可能会额外烧掉两三亿的资金,但考虑这项技术未来的影响力与市场前景,这时候额外多烧掉两三亿的资金,算多大点事?
  截至目前为止,萧良今年春节之后,已经从保健品业务里拿出一亿利润,投入到蜗巢科技及能源电化学联合实验室里,但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从贝尔实验室获得锂聚合物电池专利授权,就花了五百万美元,折算四千万人民币;追加能源电化学联合实验室的研发预算,总计两千万;蜗巢科技自身研究体系建设及研发工作,已经花掉两千万。
  长海玻纤四千万拆借,以及对鱼乐精密机电公司的两千万注资,以加强生产线机电一体系、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研发能力,这就超出了蜗巢科技今年预算一大截了;今年第四季度还没有到,就已经大幅度赤字了。
  狮山湾新中试基地的建设与试验线设备引进,预算就是一个亿,接下来一年还要至少额外准备两个亿给新的工程师队伍喂经验,萧良也会感到捉襟见肘啊。
  更不要说后续建设锂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需要更为庞大的资金量……
  很多人觉得南亭实业茶饮料业务发展到这一阶段,应该能支撑茶饮料及饮用水业务后续的发展壮大了;保健品业务更是萧良手里的现金奶牛,每年能净提供两三亿的现金流。
  萧良在这波牛市里,包括对东洲动力八百万股持股在内,净收益接近三亿。
  萧良怎么看都不像缺乏现金的样子,谁能想明白他怎么会这么迫切将宿云生物的股权拿到香港套现呢?
  主要还是萧良并没有将他在锂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上的野心暴露出来。
  要玩科技树,三五亿的资金哪里够烧啊?
  锂聚合物电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限制了前期市场应用范围,萧良还想着稍后一些,同时上液态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投资简直就是哒啵k。
  而纸塑复合材料及灌装等相应的技术开发、生产设备投资,也绝非三五千万就能玩转的;萧良都还指望赵瀚、郭秉厢他们在产业技术升级上有更大的野心,能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呢。
  “小萧总,你跟张经理也在狮山湾啊?”
  这时候张叔毅陪同一名男子,从刚完成厂房竣工的狮山湾中试基地走出来。
  张叔毅也是陪人来这里参观正在建设中的中试基地,突然间看到萧良与张斐丽站在路边朝这边张望。
  “刚在云社开好会,有点时间过来透透气,”萧良看向张叔毅身边的男子文质彬彬,看着也就三十七八岁不到的样子,两鬃却已经花白,问张叔毅,“这位就是王驰骛博士?”
  “是的,是的,王博士今天下午刚到东洲,我先陪同简单参观一下,还想着等你明天有空到校东基地,再介绍你们认识。”张叔毅介绍身边的男子,给萧良认识。
  “王博士你好,久仰大名,我是萧良,之前跟你通过电话,但一直都没能抽出时间去秣陵拜访你,”萧良热情的跟王驰骛握手,介绍张斐丽,“这是我们公司行政综合部的经理张斐丽,平时在云社这边居多,不怎么管科技公司那边的事情。”
  王驰骛是秣陵大学材料物理系副教授、副研究员。
  王驰骛曾在宾州大学访学三年,访学期间主要从事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
  王驰骛去年初回到秣陵大学,转从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研究,可以说是国内少数已经进入锂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了——现在做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商用技术太难了,市场预测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才是电子市场的大热门,前景远大到难以想象。
  蜗巢科技从贝尔实验室引进锂聚合物电池专利技术,肯定不会在实验室里闷头搞二次开发,一开始就注意联系国内从事相关技术领域研究的学者,希望能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关系;也一开始就注意引进更多的高水平研发人才加入研发团队里来。
  王驰骛便是蜗巢科技联系的学者之一;萧良他们很早就有看过王驰骛公开发表的几篇论文,水准很高。
  不过,东洲工学院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太不够格了,蜗巢科技的名气还没有打响起来。
  最初电话联系已经有三个多月了,中间周轩还与张叔毅、蔡春分头赶往秣陵,拜访过王驰骛,进行过简单的交流。
  王驰骛却是拖到现在,才抽时间赶来东洲来参观这边已经在做的一些工作。
  王驰骛回到秣陵大学材料物理系后,一年多时间潜心研究,在液态锂离子领域也做出一些成果。
  只是这些成果还远谈不上成熟,后续想要推进下去,包括新的仪器设备引进以及后续的研究,估算至少还需要三四百万的资金,才能走到实验室验证这一阶段。
  现阶段想秣陵大学或者省科技厅为王驰骛的这个课题,再拿出三四百万的研究资金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内就算有个别企业,包括台资、港资在内,有心想涉足这一领域,也只会考虑从欧美或日本,直接引进已经成功商业化的成熟技术,哪敢将几千万砸向内地连实验室验证都还差一段距离的不成熟技术啊?
  蜗巢科技一开始就重金砸下去,直接从全球第一家试制出安全锂离子的贝尔实验室购买专利技术,可以说是典型。
  王驰骛也是了解到这个情况,并没有对这边心存什么指望,还是在别处碰了好几次壁,这次才决定跑到东洲来碰碰运气。
  萧良在香港期间就知道王驰骛今天要来东洲,但也确实明天安排了时间坐下来跟王驰骛聊一聊,没想到现在在狮山湾工业园碰到了。
  不过,萧良今天晚上确实已经跟汪兴民、刘辉、梁朝斌以及袁文海他们约好聚餐,还要将他哥跟许建强拉过来,谈这次香港之行的所见所得,谈南亭工业园以及狮山湾工业园后续招商引资需要注意到的一些事项。
  萧良此时也只能嘱咐张叔毅今天负责招待好王驰骛,他明天一早就赶到校东中试基地,拉上周轩、邵芝华、蔡春、孙楚辞他们一起跟王驰骛进行交流……
  第528章 不被理解的野心
  八十年代初,自贝尔实验室成功试制首个锂离子石墨电极、安全性可靠的锂离子电池之后,欧美各国乃至国内都广泛开展起对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研究。
  锂离子电池商用技术研究目前分为三类:使用非水液态有机电解质,使用聚合物凝胶态电解质以及全固态电解质。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水平最高,但难度太大,商用技术研究进展最为缓慢,目前距离商用还遥遥无期。
  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研究,九一年日本索尼公司首次推出成熟的商用产品,就直接革新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面貌,也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工艺相对简单,成本可控的商用锂离子电池。
  蜗巢科技正进行二次开发的聚合物凝胶态锂离子电池,目前也有成功商用的案例,但由于聚合物凝胶态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复杂,成本偏高,仅在高端领域有少量的使用。
  蜗巢科技之所以直接上聚合物凝胶态锂离子电池,也不是萧良头铁想迎难而上,主要还是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商业专利技术,就掌握在几家日企手里不对外授权。
  以蜗巢科技此时的技术资源跟基础,想要在目前对外公开的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基础之上,独立开发自有的商用化技术,难度太大。
  邵芝华她们的理论基础准备都还不太够。
  因此,萧良制定了依托贝尔实验室授权专利技术,先集中资源与人力,对聚合物凝胶态锂离子电池进行二次商用开发,尽快组织小规模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壮大、锻炼蜗巢科技的研发队伍,同步开启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商用技术研究的发展规划。
  这段话说出来简单,但放到学术界,简直就是胡搞。
  国内都没有哪家顶尖科研院所敢这么搞。
  名不见经传的蜗巢科技,依托可能连三流都称不上的东洲工学院学术资源这么玩,更是玩笑中的玩笑。
  无论是之前的电话沟通,还是周轩与张叔毅、蔡春、孙楚辞等人亲自赶到秣陵拜访王驰骛,都非常诚恳的表述了蜗巢科技,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野心与发展规划,希望能与王驰骛进行密切的合作。
  王驰骛第一念头,就是你丫的一家做保健品发家的企业,啥基础都没有,就直接玩国内顶尖科研机构都大概率玩不转的高科技,还张口就是一条龙全套服务,不会是想骗我的技术吧?
  也不能怪王驰骛对蜗巢科技全无了解。
  铅酸蓄电池与锂离子电池,虽然都叫蓄电池,能源电化学领域的基本原理也是相通的,但铅酸蓄电池的成熟技术出来,实在太古早了,基本上国家顶级的院校及科研机构,都没有再涉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目前国内仅有一些普通院校及科研机构,还继续开展对铅酸蓄电池应用层面的研究,也归入应用化学领域。
  锂离子电池作为最新的高精尖科技,近年来进入国内顶级院校及科研机构的视野,重点却又落在材料物理领域。
  对王驰骛这类专注研究的人来说,注意不到蜗巢科技的存在,实在是太正常了。
  在其他地方多次碰壁,王驰骛这次抱着撞大运的念头来到东洲,却是实实在在吓了一跳。
  在萧良赶到校东中试基地之前,在张叔毅、周轩等人陪同下,王驰骛对蜗巢科技及能源电化学联合实验室能对外公开的研究体系建设及研究工作、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他这才发现在看着不起眼的校办厂基地内外,蜗巢科技所做的工作,已经远远超乎他的想象了。
  这主要还是国内正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太零敲碎打了。
  王驰骛算是国内锂离子电池研究的一个重镇了,但省科技厅拨给他的两年课题研究经费仅为五十万,手里仅有三名研究生跟一名实验员协助。
  据他所知,天津物理研究所等几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机构,情况不比他好多少。
  而蜗巢科技这边,校东中试基地加联合实验室,直接参与凝聚态锂离子电池电芯部分研究的教授、学生、研究、实验人员,分三个课题组总计二十六人;外围涉及控制电路、热管理系统产品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开发研究人员,更是高达二十七人。
  还有一个四人的课题研究小组,正进行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商业技术研究的前期筹备工作。
  校东基地加联合实验室,一年多时间引进采购相关的实验设备、仪器,总计近四千万;一整套总价值六千万的凝胶态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还有一个月就将运入国内安装调试。
  在王驰骛看来,蜗巢科技肯定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聚合物凝胶态锂离子电池实验室技术,才迫不及待想着上中试线进行验证。
  周轩、张叔毅他们有苦心里知:我们只是有一个猴急的老板而已,我们的实验室技术还没有做出来啊。
  当然,为了获得王驰骛的一些指点,交流的时候也是特意多谈了一些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准备工作。
  蜗巢科技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存在很大不足的,毕竟大家都是半路出家,新引进的研究人员也缺乏相关的研发经验,想从日企以及美企引进两名有研究经验的博士回来,但还没有最终谈下来。
  蜗巢科技太半道出家了,这些研究人员在海外企业工作很稳定了,谁愿意轻易冒险挪窝回国啊?
  不过,依托目前已经初步成型的研发体系,蜗巢科技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却又叫王驰骛眼馋。
  要是有这边的条件跟资源投入,他的研究工作不知道能加快多少倍。
  他此时依托秣陵大学材料物理系的研究条件,首先学校里各种精密实验仪器要排队。
  其次科研经费有限,没有办法随便上实验试错,也没有办法用最好的材料,采用国产替代材料,为了达到实验要求,需要提前做极其复杂的预处理工作,也无疑极大增加了实验难度与繁琐过程。
  通常来说,一整套实验方案走一遍,很顺利的走一遍,可能就需要三五个月。
  然而研究工作就是在不断的试错。
  在不同的研究、实验阶段遇到了问题,方案就要进行调整;一整套方案走到最后一步才发现走不通是常有的事情,又或者自以为成功,但后续复杂的性能检测发现距离实验目标差距甚远,就需要推翻重头思考全新的方案。
  两三年时间能拿出一套相对成熟的实验室成果,就算是很成功、很顺利了。
  大多数的院校及科研机构研究者,都只能指望在这个过程中发表几篇文章而已。
  而实验室成果要进行产业转换,投入的资源就更为恐怖了。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条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生产线,王驰骛想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要自筹资金建中试线。
  单一条中试线就要一两千万的投入,这是王驰骛现在想都不敢想的事。
  然而不进行中试线验证,他的实验室成果就只能束之高阁。
  日韩欧美企业不缺成熟的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商业技术,国内的厂商就算想进入这个领域,也不可能冒险去考虑一个成功率未必能百分之一二十、未经初步验证过的实验室技术。
  王驰骛几乎是迫不及待提出要跟蜗巢科技合作。
  能与王驰骛这一级数的研究型学者合作,萧良当然是持开放欢迎的态度。
  蜗巢科技目前的资金也有些紧张,首先还要确保先把聚合物凝胶态锂离子电池做出来,不可能现在就急着再次大手笔跟秣陵大学材料物理筹建联合实验室。
  同时王驰骛目前的研究,是在省科技厅支持的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蜗巢科技要怎么出资收购,以及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出资资助王驰骛深入研究,这些都不是蜗巢科技与王驰骛现在就能决定的。
  此外,王驰鹜四十不到,已经是秣陵大学材料物理系副教授,可以算得上功成名就了。
  兼之他又是秣陵大学培养出来,让他现在就下决心跳出秣陵大学,加盟蜗巢科技也不大现实。
  后续王驰骛如何以顾问的身份,指导蜗巢科技的非水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开发,也需要跟秣陵大学跟省科技厅进行沟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