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同三年前,进士不中,不知该继续考,还是该放弃,直接举官,竟想到了去道观求签的决断方法。
  被他碰到了,更是几句话就套出了来路,要知道彼时林朗都二十六了。不过心思简单,也有简单的好处,于是当时还没彻底决定要争什么的姜衡,顺利引导了林朗一把,让他“自己”做出了决定,从地方知县开始干起。
  这三年来,林朗倒也经常给他寄信或者土特产来,可见地方锻炼人,情商各方面都在增长。
  到底是自己提拔起来的官员,若是他想回中央了,正好捞回来,也能护着给自己干事了,若是还愿意在地方,就更加值得培养了,这为百姓干实事的心得多坚定啊!
  不用上朝,反正有弟弟回来给自己讲发生了些什么,不用加班赶剧本,反正有人争着干活儿,虽然没有在王府自在,但对比兄弟们些,姜衡哼着小曲儿,心情愉快,果然,高兴都是对比出来的。
  可惜,快乐只持续了不到一周。
  “老朽葛韬,见过殿下。”
  “老人家快快请起,拜不得我,拜不得我!”姜衡一个侧闪避开老人家的行礼,赶紧将人扶起来,这老人家一看就要满八十了,自古以来从周至今,朝廷都是要给予老人尊重,甚至赐杖发米之类的,尊老,是传统!就是这名字怎么有点耳熟?
  算了,这不重要,凑在老人家耳边,“老人家您先坐下,给您倒温水行吗?茶水晚上不好睡。”
  老人家有点老花眼,眯着眼朝着姜衡那边看了看,脸上褶子轻易就笑皱了起来,看起来倒是十分慈祥,“有劳殿下。”
  “不劳烦,不劳烦,”姜衡左右看了看,“老人家,谁陪您过来的啊?他们人呢?”怎么放心让一个老人家自己进来找他的?出事儿了怎么办?谁办事这么不靠谱?
  老人家笑容愈发和蔼,“是陛下陪老朽来的,说懒得看您跟他发火,就不进来了。”
  一道闪电划过姜衡脑海,姜衡心中一紧,瞬间警惕着看向了老者。
  老人家也不卖关子,“陛下让我来教殿下书法。”
  轰隆——
  姜衡想起来了,这不是前朝就出名的书法大家葛大家吗?不是?葛大家算起来,都八十有二了吧?
  虐待老人啊!不对,老幼一起虐待啊!要知道他的坏习惯可是前世自己练毛笔跟着网上杂七杂八地学练出来的坏习惯,几十年了,怎么改啊!
  姜衡赶紧作揖,“老先生!父皇说一不二太久了,您别和他一起乱来,您合该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儿孙满堂才是,何苦来接手我这个……学生,这不是给您抹黑吗?您不知道,袁尚书当初都气晕过去了!”
  “老先生?”
  葛老先生仍旧是笑眯眯的模样,“啊?殿下您说什么?老朽耳背,听不清啊?”
  姜衡:……
  “老先生,求求您了,我们一老一少,何苦相互折磨呢?父皇他真的乱来啊,谁家评判皇帝看字的啊,不都是看功绩吗?天天练字,这不是耽误给百姓办事儿的时间吗?您说对吧?”
  “老先生,您困不困啊?要不要在屋里睡一会儿啊?”
  “您若是喜欢教徒弟,教我弟弟行不行啊?他可乖了……”
  “老先生?”
  老先生只含笑,包容地看着他,任着姜衡一个人闹腾了半天,最后实在是累了,不顾形象地坐在了地上,有气无力,“好……我练……我练……”
  “好。”
  姜衡:?
  姜衡一脸呆滞,您都多大了耳朵还这么好使?
  “您怎么养生的啊?”
  “您认真练字,我就教你。”
  “骗小孩儿呢。”
  “老朽可从不骗人。”
  “真的?”
  “真的。”
  第7章 第二期视频
  “父皇,先生虽然身体康健,但到底也上了年纪了,天天宫内宫外跑,出了问题怎么跟人家家里交代?”
  元泰帝仍旧批阅奏折,半点不被打扰,随口就道:“东宫已经在收拾了,等收拾好,让老先生住在东宫就是。”储君大事,像是在说天气挺好。
  “这么快?”姜衡盖章的动作都停了下来,自己是不是该装一装,推辞一波来着?
  元泰帝没给他时间,“快?天下人都等着呢。”
  说着刚好抬起头,视线从奏折上挪来,停在了姜衡手中的印章上,也没再说东宫的事,而是道:“你就是这么偷懒的?”
  啪——
  印章再次盖在姜衡面前的奏折上,姜衡理直气壮,“都是些请安折子,直接盖个阅字怎么了?”
  “再者,我现在习惯还没被改正过来,我生怕我就是画个圈,先生突然就从背后冒出来,说我发力发错了。”
  元泰帝不置可否呵呵了两声,“别光想着偷懒,请安折子也是折子,外放的官员,请安也是为了留下印象,有些溜须拍马只会说好话,有些卖弄自己的学识,有些会唠家常写上当地物价等民生,既是通过请安奏折对官员各个阶段性情有个了解,也是朕了解民生的途径,他们就是朕的眼睛。”
  开国皇帝最怕什么?怕的不是知晓自己死期,也不是儿子要造反,而是怕后继无人。君不见秦与隋皆二世而亡,唐与前朝启虽然太宗继位颇有波折,但好歹稳定了传承。
  如今天幕将答案放在了元泰帝面前,元泰帝怎么可能忍得住不培养?虽然继承人跳脱了一点,政治主张也激进了一点,但最后成功了不是?
  实在不行,他死的时候,把意见大,又有能力反水的,一起带下去呗。
  元泰帝一边教授自己的经验,一边将一个折子让大珰递给了姜衡。
  姜衡也不客气,直接看了起来,山东那边调查的人已经回来了,就速度而言,是绣衣卫,山东将迎来一波大换血,别说他们还没犯明年的事儿,天下人看着,他们以前也干净不到哪儿去,注定是要出血的。
  齐王也果真被贬了,理由是参与齐地政务,意图实封,欺君罔上。
  不过最吸引姜衡目光的,是那些抄家所得,“山东的世家乡绅贪官,是不是太多了些?”
  “你就看出这个?”
  姜衡想了想,还是直白道:“五哥毕竟牵扯了进去,以后儿臣能给侄子一条仕途,但爵位不行。”
  元泰帝嗯了一声,也没再多说,姜衡就当是默许了,只是在今天的授课结束前,元泰帝让他明天上交一份詹事府意向名单来。
  对此,姜衡应答得很快,甚至表示不用明天,当场就能安排了。
  首先是原本王府的长史,他原本的王府也就安排了一个左长史,如今自然要跟着他走,将其安排在左春坊大学士一职上,虽看起来与左长史品阶相同,但其实已经跳了几个台阶了。
  再有就是他以前的两个伴读,宜川侯之子张定宽,延川侯之子唐季山,都是听曲儿的好友,一个左谕德一个右谕德。
  前几天跟着他的两个庶吉士,考察后姜衡觉得还行,可以安排詹事府校书一职,两个荫监……便任通事舍人吧,掌东宫朝谒辞见,倒是适合。
  詹事一职一般都是尚书侍郎等大人兼任,轮不到他来安排,不过少詹事,他倒是真想起一人,那就是在文思殿浩然堂读书时候的一个翰林试讲,徐甫徐子谦。
  老师葛老先生同样,安排什么岗位,都得看元泰帝。
  还有林朗,别管他在地方还是中央,还是给他留个大学士的缺。
  听姜衡三两句说完,元泰帝继续盯着姜衡。
  姜衡:?
  “没了?”元泰帝不确定问道。
  “没了啊。”姜衡摊手,想了想,“仪卫晋升通道又不是这个。”
  元泰帝这下是彻底沉默了,半晌,带着特别复杂的语气开口,“你……就这么三两个人?”
  “那倒也不是。”姜衡马上道,就在元泰帝觉得这才正常的时候,“还有昆石,原本是个花脸,脑子挺聪明的,靠着唱戏看词儿认字,这两年也跟着我读了不少书,但终究是戏子出身,我倒是不在意,但其他人难说,所以我是打算着以后让他上战场立功的。”
  所以老四老五这两个废物,真的是输给了从明年才开始奋进的一无所有的小九?更糟心了!
  “朕记得,你不是和卫国公家的孙儿玩儿得好吗?”元泰帝有些心累了。
  “嗯,但您也说了是卫国公家的。”
  “行了,朕来安排。”
  又补了一句:“下月初三,朕带你去祭天,各地已有不少人往皇城赶,注意着形象。”
  “父皇您的意思是准许我们出宫了?”作为未来的圣天子,抓重点的能力向来无可指摘。
  元泰帝深吸口气,终于是没忍住,一巴掌拍在了桌上,“你就关注这个?!”
  姜衡被元泰帝撵了出来,在宫人侍卫习以为常的视线中,弹了弹袖子,理了理衣冠,四平八稳哼着小曲儿往文思殿走,猜测着今个儿六哥能带什么菜品回宫,电流的呲呲声又响了起来。
  诶?
  姜衡歪头,果然,天幕开始条形闪烁了,不出意外,第二个视频要出来了,得嘞,文思殿是回不去了。
  有了第一回的经验,大臣们来得很快,宫人搬桌椅布置也很快,天幕还没有连接好,君臣已经坐等开幕了。
  【嗨咯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别催了别催了,你们知道的,资料太多,整理起来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真不能怪阿婆主啊。】
  【我看上期有小伙伴在弹幕和评论区留言,说阿婆主做视频只讲一半,很多后续都没讲,连招安的武定侯他们都没讲。】
  武定侯?
  众人思索,目前公侯之中,可没有武定侯,武定为封号,是军功卓越,还是出身于济南武定州?
  还招安出身,他们想了想,莫非是上次说的护送那个流民送血书的山匪?
  【清汤大老爷诶,后续相关的一系列反应,哪里是一个预告能讲完的?】
  【所以我们这一期,同样也是选择性讲解,这一期的主题,偏向于用人方面。】
  【众所周知,太祖与太宗,其实是对抗路父子。
  别看后期鹤仙日志中经常调侃老父亲只有自己这个好大儿了,显得很轻松,但这对父子心知肚明,互相都是不得已的选择。
  其他儿孙太废,只有鹤仙有能力接过开国第二代皇帝的重担,但同样,鹤仙不可控,太极端。
  所以太祖一边划拉部分武将给鹤仙,让鹤仙不至于一点兵权沾不到翻车,又一边大力提拔丞相,让鹤仙不能太跳。
  我们去查看元泰廿一年到廿八年这段时间,相较于其他兄弟,宁王的幕僚臣属,少得可怜,大半部分都是宁王自己培养起来的,也正是因为是宁王自己培养起来的,待宁王登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但即使这样,这些人依旧是朝堂中的新人,以至于鹤仙登基后在日记中写道想要废除丞相制度。】
  什么?元泰帝被废除丞相的想法弄得一个激灵,儿孙太废后面的含义都不得不暂时放下思考,那可是丞相啊!
  好在只是想要,而不是真的废除了,我的儿啊,丞相你不喜欢,你自己想办法换个喜欢的嘛,废除丞相制度,哪儿还有丞相给皇帝背锅,维系君臣之间的纽带啊?而且你忙得过来吗?你就你那懒散的性子?朕还不清楚你?
  【在太宗日记出土前,不少史学专家推测,弘德朝第一次大规模主动对外出兵,鹤仙密令灭国屠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群臣一个下马威,方便推行新政,不然无法解释为何一生仁德的弘德大帝会如此行事。】
  “屠什么?”
  “什么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