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3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3章 第六期视频
  【在文学方面,文学作品的受众,有从文人士大夫,开始转向市民阶层,其中代表为民俗文化与通俗文学。】
  【首先是民俗文化方面,以戏曲为例,在大梁以前,伶人是低贱的,下九流行业。但就是这样的下九流行业,被鹤仙玩儿出了花。】
  【抛开政治目的,从文化角度而言,鹤仙的春和戏社同样功劳甚大。
  春和戏社中,不见低俗的擦边戏曲行为,戏曲曲目,可以有俗语,因为最先的受众本就不是高官老爷大学士们,而是普通的市民阶层,主打一个,可以俗,因为大俗即大雅,但不能低俗。
  在《谢瑶环》的一战成名之后,文人学子开始抛开部分有色眼镜,去了解审视欣赏戏曲,而春和戏社这样大俗大雅,却不低俗的风格,也影响着各个地区戏曲行业的发展。】
  “那是王子皇孙不缺钱,普通戏班子,不勾人一点,卖一点,谁来看啊。”一个行业的发展,风格变化,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说了,请人写好剧目的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本呢。”
  【鹤仙登基后,先是命人将戏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又派人在各地收集整理各地的传统曲目或者有代表性的传统故事进行改编,这便是《戏章》的前身,也就是《戏章》更具文学价值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那就是说。”
  “采风?”
  有官员立马想起了前几期视频里的关键词。
  事实证明,他们没有猜错。
  【仿“王官采诗”,鹤仙增设采风使。
  非官,只是小吏,但每年开销却不小,每年巡访各地,将各地的见闻送到天子御案之上,这何尝不是一种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具象化?】
  【各朝代为了天子不被闭目塞听,都有相关的监察机构,但是历代演变之下,也逐渐往监察官员,控制权力方面变化了,而采风使,只采风民间。】
  大梁各地,有不少官员便心虚了起来。
  是,采风使不偷偷摸摸监察百官,也不管官员隐私,可采风民间,当地百姓贫困,难道官员落得了好吗?
  且只说了弘德帝设立采风使,又没说不用绣衣卫了。
  不过心虚的,终究是少数,为官清正,或者有实力,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被上面发现的官员,则恨不得采风使早日发现自己治下的平和。
  当然,高兴得更为纯粹的,就是感觉到似乎是对他们有利的百姓,以及还在书院中,一腔热血的书生学子了。
  【而带回来的“故事”,则由翰林院进行汇编,这便是戏章的下半部分。
  相较于文学属性,我们更重其历史与人文属性,给研究大梁的民间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支持。
  可惜的是,宪宗在位时期还好,受鹤仙影响较大,后面的君主便逐渐放弃了采风使这一笔支出,也不知道便宜了谁。】
  “鼠目寸光!”元泰帝锐评。
  翰林院一众官员则一个个看似泰然自若,实则在心里抓耳挠腮,恨不得把天幕扯下来说清楚,翰林院汇编,你倒是说一下有哪些人汇编呀!
  是,这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但你好歹说一两个人名呗,万一就有自己呢?
  【抛开其附加的价值,戏曲行业的巅峰时期,在戏宗……嗯……是文宗时期,皇帝本人就沉迷戏曲,与鹤仙的政治目的不同,文宗只是纯粹的娱乐性质的喜欢,甚至自己下场,常与后妃或幸臣编曲排练。】
  元泰帝脸色黑了,文宗,文宗,文,单独听起来不错,放在谥号里也很好,可文宗,那是庙号,庙号用文,还沉迷戏曲,元泰帝似乎已经看到了文宗一朝的颓败。
  “你看你带出来的好头!”修仙自己上,让后人学到了吧?唱戏也自己上了!骂不了文宗,还不能骂他祖宗文帝吗?
  姜衡才不是内耗的人呢,对此,转向楚王,“父皇您瞎说什么呢,儿臣洁身自好,什么爱好都没有。”
  有爱好的是六哥!
  楚(锅)王:……
  “这些都是十弟的子嗣!”
  鲁王:……六哥这一击,他是真没招。
  【文宗虽然文治武功上都不太行,但艺术水平绝对在皇帝中是数一数二,现在戏文专业学生必读的《逐青鸟》,便是文宗的作品,可惜了,怎么就当了皇帝了呢?】
  “意思是这个文宗不是个好皇帝吗?”七八姑八大婆都相熟的村里,大家七嘴八舌的谈论了起来。
  “那也不关我们的事儿,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末帝就还好。”
  “也是。”
  【文宗驾崩之后,孝宗将锅一律推给了奸臣妖妃,靠着唱戏得力的宠臣,纷纷下马,戏曲行业也迎来了第一波大规模的打击,几十年后才慢慢缓过来,逐渐回归正常,平稳起来,但也不复之前的盛景。】
  元泰帝心里终于舒坦了,这个孝宗是个好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过度膨胀。
  【值得称赞的是,孝宗虽然打压戏曲行业,但对于经典的作品,却予以了保护,更是大力修补先帝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可惜了。】
  元泰帝心情可谓是被吊得一波三折,怎么又可惜了?
  文官们则是从中看出了,后世很重视各方面的文化传承,这一点挺好。
  【孝宗在大梁皇帝圈中,其实没什么太出格的副业,可能是被自家亲爹给整怕了。
  但偏偏爱吃生鱼片,太医也劝过,还挺尽职尽责,把三国时期陈元龙这个反面教材都拿出来说了,但是孝宗表示他是天子,没事的!然后就逝了。】
  【孝宗也因此,虽没有出格的副业,仍有外号,便是大名鼎鼎的——馋宗!大馋小子,把自己吃死了吧。】
  百官眼神飘忽,姜衡不忍直视,元泰帝欲言又止,他姜家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怎么一群糟心玩意儿?把自己吃死了,还不如沉迷副业呢!
  鲁王此时脚下已经快抠出一座鲁王府了,能不能让他回府啊?他就想不明白了,他明明就很正常的!难道皇位有诅咒,当了皇帝就变异不成?
  “还真有人能因为馋把自己吃死啊……”
  民间,不少百姓吸溜一口,这生鱼片得多好吃啊,皇帝为了吃连死都不怕,也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名贵的鱼,诶,要是他们能像皇帝一样想吃什么吃什么,才不会一直吃一样东西呢,一天换一样!
  “婆娘,今天吃啥啊?”
  “刚挖的野菜,新鲜嘞。”
  “哦。”他清醒了。
  “哦?嫌弃就别吃!”
  “诶诶诶,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听我解释啊!”
  【但不可否认,在梁一朝,戏曲是繁盛的,也孕育出了许多的经典作品,缠绵悱恻的爱情,慷慨悲歌的忠义,应有尽有,哪怕是现在,戏曲依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作为戏曲同时期发展起来的通俗文学的代表——小说,发展到现在,就太过丰富了些,当然,我们这一期聚焦的重点,是大梁的小说。】
  “通俗文学,小说?话本?”
  “市民阶层?应当是描写故事更简明了吧?”
  【小说,同样是鹤仙给带热起来的。】
  【刚登基的时候,鹤仙在政事上并不忙碌,有汪相在费心,但鹤仙也不是能闲着的性子。
  于是鹤仙就经常去翻阅大梁开国时期的记录,身旁还带着绣衣卫指挥使昆石,多次召见京卫指挥同知张定宽,北五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唐季山,东五城兵马指挥李延爻。】
  元泰帝满意地点头,绣衣卫给心腹,张定宽唐季山都是伴读,关系不错,以当时的情况,纵使丞相掌权,小九继位,他们也会天然偏向天子,李延爻只是狐朋狗友,但是卫国公那老狐狸家的小辈,蠢笨不到哪儿去,提携是完全正确的。
  天子势弱,自然要想办法与武勋集团联络感情,没毛病。
  只是……这和小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被提到的张定宽唐季山和李延爻三人,则有些紧张了起来,主要是担心这天幕,也给他们来一套“没脸”套餐。
  【改元后不久,鹤仙拿着一本自己写完的《大梁英雄传》去找徐大大,对此阿婆主只能说,好惨一徐大大。】
  徐大大,这谁?
  “徐大大?”
  “朝中有人叫这个名儿?”
  “好怪的名字。”
  “等等……莫非是少詹事徐甫?甫有大的意思。”
  “那为什么要叠叫?”
  被注视的姜衡:……
  东宫的徐老师觉得不妙。
  更不妙的是,天幕立马放出了久违了的太宗日记。
  [弘德元年四月二十三,多云,开心]
  [终于把初稿给赶出来了,石头说很有戏剧性,但他只会偏向我,听听就得了,我写得啥我自己有数。
  延爻表示写得太白话了,但要他提出建议又装死,定宽和季山只想提前出生抢他们老爹的戏份,没一个靠谱的。]
  宜川侯与延川侯迎来了同僚戏谑的眼神,这就罢了,陛下竟然也在看他们的笑话,就好像终于不是他一个当爹的被创了一样,当真是人心不古!
  卫国公则偷偷松了口气,孙儿应该还是孝顺的。
  昆石昆将军表示,春和戏社都是殿下办起来的,写个小说而已,能差到哪儿去?这些人真是没眼光。
  大梁君臣们已经反应过来了,这大梁英雄传,大概就是写的陛下打天下的故事,带有政治目的的小说啊,既是强调大梁的正统,又是趁机与武勋集团联络感情,就是方式与众不同了一点。
  [想了想,还是得找专业人士,就……徐老师吧。
  徐老师虽然喜欢摸鱼,但以徐老师的强迫症和责任感,一旦看了我的初稿,还能忍住不改?
  就算能忍住,在徐老师这儿过了一遍,怎么就不是徐老师参与了创作呢?
  名声在外,徐老师肯定不能忍,还不是得帮我改了,我真是个天才。]
  “九弟你的确是个天才。”楚王发自内心的表示肯定。
  早早在一旁预备着的太医们,则立马看向一众文臣,果然,损害名声这种手段,对文官们的真伤还是太高了。
  “袁尚书,来,吞下就是了,深呼吸,深呼吸,诶,放轻松……”
  “咳咳,太子,名声何等重要,不可乱来。”元泰帝作为孩子家长,不得不出来表态,就是他也觉得,太子是有些太损了。
  “儿臣明白。”
  又对诸位大臣拱手:“天已规训,衡谨受教,诸位臣工,尽可放心,孤非不听谏言者。”
  一向对陛下都直接顶撞的太子,竟然给他们道歉了,这这这……
  突然觉得日子又好起来了,天呐,自己能不能有点骨气啊!可是现在的殿下真的挺好的,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辈子当臣子啊。
  一瞬间,天幕下,钦明殿外,就已经变成了太子的夸夸大会,只有东宫,真正未来受到伤害的徐甫,捂住了心口,旁边的师兄好心帮忙整理了一下桌案上的公文,“师弟,还有得忙呢,先别哭未来的自己了。”
  徐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