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贪官 第568节
“这股风来得邪性,还是从那个方向来的。”
“别不是陛下才说倭国为‘不征之国’,后脚就默许叶大人出征倭国,所以老天爷......”
“闭嘴,不要脑袋了!”
整个应天皇宫之内,宫女太监们无不掩面而跑,甚至还有人把这从倭国方向袭来的乌云与妖风,和朱元璋‘出尔反尔’扯上关系。
而值守宫禁的卫军,以及巡视各宫的锦衣卫,则是一言不发的迎风傲立!
当然,还有一位既非卫军,又非锦衣卫,但却武功高强的人,不仅迎风傲立,还看着那朵像极了战舰的乌云,眼里尽是杀意。
只是他会的武功,却不是用于格斗的武功,而是‘文治武功’的武功!
御书房的几扇大门,被这突如其来的妖风,吹得哗啦作响。
常侍太监忙招呼小太监关闭所有边门,只留中心主门。
紧接着,他就跑到朱标的面前道:“殿下,这股风起得太邪性,您还是赶紧回御书房吧!”
“免得淋雨着凉......”
常侍太监说到这里,他就不敢再说下去了,因为他从朱标那直视他的目光里,看到了比起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气场。
也就在此刻,一名官服颜色为青色,身前补子为‘白鹇’的正五品文官,着急忙慌的跑了过来。
“殿下,臣有本要奏!”
朱标看着跪在地上的,长得尖嘴猴腮的钦天监监正,自然知道他想要奏报什么。
当然,他也知道是谁在背后给他撑腰。
朱标只是眉心微皱道:“最好不要奏,不利于时下朝局的话。”
钦天监监正听着这话,虽然心有余悸,但背后的人也不敢得罪,只有硬着头皮道:“启奏殿下,这股风来得邪性,这股风来的方向,还正是倭国都城平安京的方向。”
“臣观看天象,乌云如战船,还是一艘大战船,和许多的小战船,向我应天皇宫而来。”
“此乃不祥之兆啊!”
“陛下前脚刚宣布倭国为不征之国,后脚就默许宁波知府叶青出征倭国,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警告。”
“臣恳请殿下,下旨罢免宁波知府叶青,押解回京问罪!”
也就在钦天监监正话音刚落之时,这股从倭国方向袭来的妖风,突然就吹得更加凶猛了。
可任凭吹得衣襟翻飞,朱标也依旧迎风傲立。
朱标看向钦天监监正,严肃问道:“谁指使你来的?”
“你的同伙,现在跪在哪里?”
钦天监监正看着把眼睛眯得眼缝如剑的朱标,直接就心中一紧。
与此同时,他也赶忙开口禀报道:“钦天监所有同僚,还有国子监部分学子,都候在殿外广场。”
“孔大学士也精通天文,是我们俩观察天象之后,都这么认为。”
朱标点了点头道:“好,好一个上知天文的孔大学士啊!”
“刘伯温刘夫子还活着的时候,他怎么就从没说过自己还精通天文呢?”
“你先和他们跪在那里等孤,孤稍后就来!”
说到这里,他又突然开口道:“切记,是跪着等孤,不是站着等孤!”
话音一落,朱标只是大袖一甩,就和常侍太监径直往东宫而去。
回东宫的路上,朱标只是目光坚定道:“传孤的旨令,凡我大明皇子,七岁及以上未就藩者,着祭天冕服,来御书房门口等孤!”
“凡我大明公主,十岁及以上未出嫁者,着正装礼服,来御书房门口等孤!”
“还有陛下和的嫔妃,只要身体未抱恙,身上无月事,都着正装礼服,来御书房门口等孤!”
“总之一句,但凡是这个宫里的朱家人,满足以上条件者,都着祭天冕服或者正装礼服,来御书房等孤!”
“动作要快,如果孤换好衣服,还没来的话,今晚就给孤去太庙跪一宿!”
朱标的声音冰冷无比,语气坚决如铁。
常侍太监听着朱标的这道旨令,虽然惊骇无比,但也不敢多问半句,只能快速吩咐人去各宫传令。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将有大事发生。
要知道这样的阵势,除了开国祭天之时,就再也没有过了。
也就在太监们去往各宫传令之时,朱标也回到了东宫。
“来人,”
“把孤的九章冕服拿来!”
朱标的声音很大,一下子就吸引来了吕氏。
吕氏看着正在太监的伺候下更换冕服,且一脸严肃的朱标,赶紧就上前帮忙整理腰带。
“殿下,这是怎么了?”
吕氏关切的问道。
朱标看了看因为常妃卧病,这才代替常妃来帮衬自己的吕氏,脑子里当即就闪过她这些日子以来的表现。
虽然在气质和办事能力上都比不上常氏,但也算表现不错。
朱标只是皱着眉头道:“父皇叶大人出征倭国去了,母后也在宁波府等着,这些腐儒就借着这股子妖风,说陛下前脚刚说倭国为不征之国,后脚就随军亲征。”
“孤现在就要带领我朱家的龙子凤女们,去当着他们的面,对抗这妖风!”
吕氏一听这话,也是当即诧异道:“他们还敢问罪陛下和娘娘?”
朱标淡笑着摇头道:“他们倒是没这个胆子,只是把矛头指向了带头干这事的,宁波府知府叶青!”
说到这里,朱标又长舒一口气道:“我,得保住他呀!”
话音一落,朱标的脸上就有了一抹疲惫之色。
吕氏听到这里,也是用余光看向这乌云袭来的方向,紧接着,又看了看她那年仅一岁的儿子,朱允炆的房间。
“必须得保住他,保住这个惊世大才,保住父皇和母后眼里的大红人,也是保住我儿子的老师!”
“......”
想到这里,吕氏就积极的说道:“殿下,臣妾能帮您什么吗?”
朱标一听这话,这才想起,吕氏也是他这个太子的妃嫔。
朱标忙严肃道:“你也去换正装礼服,你也是我老朱家的人。”
吕氏一听这话,心里瞬间就乐了。
但她表面上,也只是淡然一笑,点了点头就麻溜的换衣服去。
可她看着捧在宫女手里的冕冠,瞬间就退回来道:“让臣妾先为殿下冠冕吧!”
朱标迟疑片刻之后,又忙淡笑着拒绝道:“你去换衣服,孤自己来。”
也就在吕氏离开之后,朱标抱着他的鎏冕,就径直往常氏的房间而去。
“奴婢,拜见太子殿下!”
太子正妃常氏的房里,宫女欠身行礼之后,就赶紧拉开床罩纱帐。
朱标缓步走到常氏的床前,他看着虚弱无比的常氏,也是眼里尽是疼惜之色。
“殿下,请恕臣妾不能行礼。”
“你,穿冕服干嘛?”
常氏刚还在请求恕罪,一看他穿冕服,直接就从‘臣妾’的态度,变成了‘妻子’的态度。
朱标坐在床头之上,温柔的握着常氏那冰凉的玉手道:“遇到一件,我必须穿冕服的事情。”
“爱妃不用担心,安心养病就好,我可以解决!”
“我来这里,只是有一件事情,需要你为我做!”
说着,朱标就主动弯腰,把头伸到常氏的面前,还把鎏冕递给了她。
常氏看着这一幕,只是眼睛那么一眨,眼泪就不自觉的流了出来。
她不是伤心到哭,而是高兴到哭,也自责到哭!
高兴的是,她都病得脸色难看,美貌几乎不在了,可太子殿下还始终记着她。
因为朱标的这个举动,正印证着‘华夏儿郎的头,只有母亲和妻子可以摸’的传统。
华夏儿郎每逢大事,都是让妻子和母亲帮自己戴帽子,不论是行及冠之礼,还是将军出征戴头盔,又或者是皇帝登基等大事。
而她之所以自责,则是怪自己的身体不争气。
宫女们的眼里,太子的太子妃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是二人都在泪目而笑。
丈夫把头贴在妻子的胸前,尽可能的让妻子省力!
而这位大丈夫的妻子,则幸福的含泪笑着,尽全力为丈夫冠冕。
终于,太子妃常氏为朱标系好了颚下的红色束带,还理顺了位于冕板前后的十一鎏珠。
常氏看着眼前的鎏冕,心中默数确为前后十一鎏,每鎏十一珠后,这才笑道:“殿下,臣妾已为殿下冠冕。”
朱标笑着拍了拍常氏的手背,温柔淡笑道:“好好养病,我忙完再来看你。”
也就在朱标转身之时,
在窗外看着这一幕的,已经换好侧妃礼服的吕氏,就赶忙往御书房而去。
走在路上的她,不断的暗示自己道:“我得去帮殿下,管好他们。”
但与此同时,她也把朱标不让她为其冠冕的真正理由,给牢牢的烙印在了脑子里!
很快,朱标就来到了御书房门口。
他看着在御书房门口廊道列队站好的,皇子公主和妃嫔们,自然知道是吕氏的功劳。
他不用想都知道,一定是吕氏先一步来到这里,说明了他让大家这么做的缘由。
想到这里,朱标也默默的给吕氏记下了一功!
“别不是陛下才说倭国为‘不征之国’,后脚就默许叶大人出征倭国,所以老天爷......”
“闭嘴,不要脑袋了!”
整个应天皇宫之内,宫女太监们无不掩面而跑,甚至还有人把这从倭国方向袭来的乌云与妖风,和朱元璋‘出尔反尔’扯上关系。
而值守宫禁的卫军,以及巡视各宫的锦衣卫,则是一言不发的迎风傲立!
当然,还有一位既非卫军,又非锦衣卫,但却武功高强的人,不仅迎风傲立,还看着那朵像极了战舰的乌云,眼里尽是杀意。
只是他会的武功,却不是用于格斗的武功,而是‘文治武功’的武功!
御书房的几扇大门,被这突如其来的妖风,吹得哗啦作响。
常侍太监忙招呼小太监关闭所有边门,只留中心主门。
紧接着,他就跑到朱标的面前道:“殿下,这股风起得太邪性,您还是赶紧回御书房吧!”
“免得淋雨着凉......”
常侍太监说到这里,他就不敢再说下去了,因为他从朱标那直视他的目光里,看到了比起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气场。
也就在此刻,一名官服颜色为青色,身前补子为‘白鹇’的正五品文官,着急忙慌的跑了过来。
“殿下,臣有本要奏!”
朱标看着跪在地上的,长得尖嘴猴腮的钦天监监正,自然知道他想要奏报什么。
当然,他也知道是谁在背后给他撑腰。
朱标只是眉心微皱道:“最好不要奏,不利于时下朝局的话。”
钦天监监正听着这话,虽然心有余悸,但背后的人也不敢得罪,只有硬着头皮道:“启奏殿下,这股风来得邪性,这股风来的方向,还正是倭国都城平安京的方向。”
“臣观看天象,乌云如战船,还是一艘大战船,和许多的小战船,向我应天皇宫而来。”
“此乃不祥之兆啊!”
“陛下前脚刚宣布倭国为不征之国,后脚就默许宁波知府叶青出征倭国,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警告。”
“臣恳请殿下,下旨罢免宁波知府叶青,押解回京问罪!”
也就在钦天监监正话音刚落之时,这股从倭国方向袭来的妖风,突然就吹得更加凶猛了。
可任凭吹得衣襟翻飞,朱标也依旧迎风傲立。
朱标看向钦天监监正,严肃问道:“谁指使你来的?”
“你的同伙,现在跪在哪里?”
钦天监监正看着把眼睛眯得眼缝如剑的朱标,直接就心中一紧。
与此同时,他也赶忙开口禀报道:“钦天监所有同僚,还有国子监部分学子,都候在殿外广场。”
“孔大学士也精通天文,是我们俩观察天象之后,都这么认为。”
朱标点了点头道:“好,好一个上知天文的孔大学士啊!”
“刘伯温刘夫子还活着的时候,他怎么就从没说过自己还精通天文呢?”
“你先和他们跪在那里等孤,孤稍后就来!”
说到这里,他又突然开口道:“切记,是跪着等孤,不是站着等孤!”
话音一落,朱标只是大袖一甩,就和常侍太监径直往东宫而去。
回东宫的路上,朱标只是目光坚定道:“传孤的旨令,凡我大明皇子,七岁及以上未就藩者,着祭天冕服,来御书房门口等孤!”
“凡我大明公主,十岁及以上未出嫁者,着正装礼服,来御书房门口等孤!”
“还有陛下和的嫔妃,只要身体未抱恙,身上无月事,都着正装礼服,来御书房门口等孤!”
“总之一句,但凡是这个宫里的朱家人,满足以上条件者,都着祭天冕服或者正装礼服,来御书房等孤!”
“动作要快,如果孤换好衣服,还没来的话,今晚就给孤去太庙跪一宿!”
朱标的声音冰冷无比,语气坚决如铁。
常侍太监听着朱标的这道旨令,虽然惊骇无比,但也不敢多问半句,只能快速吩咐人去各宫传令。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将有大事发生。
要知道这样的阵势,除了开国祭天之时,就再也没有过了。
也就在太监们去往各宫传令之时,朱标也回到了东宫。
“来人,”
“把孤的九章冕服拿来!”
朱标的声音很大,一下子就吸引来了吕氏。
吕氏看着正在太监的伺候下更换冕服,且一脸严肃的朱标,赶紧就上前帮忙整理腰带。
“殿下,这是怎么了?”
吕氏关切的问道。
朱标看了看因为常妃卧病,这才代替常妃来帮衬自己的吕氏,脑子里当即就闪过她这些日子以来的表现。
虽然在气质和办事能力上都比不上常氏,但也算表现不错。
朱标只是皱着眉头道:“父皇叶大人出征倭国去了,母后也在宁波府等着,这些腐儒就借着这股子妖风,说陛下前脚刚说倭国为不征之国,后脚就随军亲征。”
“孤现在就要带领我朱家的龙子凤女们,去当着他们的面,对抗这妖风!”
吕氏一听这话,也是当即诧异道:“他们还敢问罪陛下和娘娘?”
朱标淡笑着摇头道:“他们倒是没这个胆子,只是把矛头指向了带头干这事的,宁波府知府叶青!”
说到这里,朱标又长舒一口气道:“我,得保住他呀!”
话音一落,朱标的脸上就有了一抹疲惫之色。
吕氏听到这里,也是用余光看向这乌云袭来的方向,紧接着,又看了看她那年仅一岁的儿子,朱允炆的房间。
“必须得保住他,保住这个惊世大才,保住父皇和母后眼里的大红人,也是保住我儿子的老师!”
“......”
想到这里,吕氏就积极的说道:“殿下,臣妾能帮您什么吗?”
朱标一听这话,这才想起,吕氏也是他这个太子的妃嫔。
朱标忙严肃道:“你也去换正装礼服,你也是我老朱家的人。”
吕氏一听这话,心里瞬间就乐了。
但她表面上,也只是淡然一笑,点了点头就麻溜的换衣服去。
可她看着捧在宫女手里的冕冠,瞬间就退回来道:“让臣妾先为殿下冠冕吧!”
朱标迟疑片刻之后,又忙淡笑着拒绝道:“你去换衣服,孤自己来。”
也就在吕氏离开之后,朱标抱着他的鎏冕,就径直往常氏的房间而去。
“奴婢,拜见太子殿下!”
太子正妃常氏的房里,宫女欠身行礼之后,就赶紧拉开床罩纱帐。
朱标缓步走到常氏的床前,他看着虚弱无比的常氏,也是眼里尽是疼惜之色。
“殿下,请恕臣妾不能行礼。”
“你,穿冕服干嘛?”
常氏刚还在请求恕罪,一看他穿冕服,直接就从‘臣妾’的态度,变成了‘妻子’的态度。
朱标坐在床头之上,温柔的握着常氏那冰凉的玉手道:“遇到一件,我必须穿冕服的事情。”
“爱妃不用担心,安心养病就好,我可以解决!”
“我来这里,只是有一件事情,需要你为我做!”
说着,朱标就主动弯腰,把头伸到常氏的面前,还把鎏冕递给了她。
常氏看着这一幕,只是眼睛那么一眨,眼泪就不自觉的流了出来。
她不是伤心到哭,而是高兴到哭,也自责到哭!
高兴的是,她都病得脸色难看,美貌几乎不在了,可太子殿下还始终记着她。
因为朱标的这个举动,正印证着‘华夏儿郎的头,只有母亲和妻子可以摸’的传统。
华夏儿郎每逢大事,都是让妻子和母亲帮自己戴帽子,不论是行及冠之礼,还是将军出征戴头盔,又或者是皇帝登基等大事。
而她之所以自责,则是怪自己的身体不争气。
宫女们的眼里,太子的太子妃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是二人都在泪目而笑。
丈夫把头贴在妻子的胸前,尽可能的让妻子省力!
而这位大丈夫的妻子,则幸福的含泪笑着,尽全力为丈夫冠冕。
终于,太子妃常氏为朱标系好了颚下的红色束带,还理顺了位于冕板前后的十一鎏珠。
常氏看着眼前的鎏冕,心中默数确为前后十一鎏,每鎏十一珠后,这才笑道:“殿下,臣妾已为殿下冠冕。”
朱标笑着拍了拍常氏的手背,温柔淡笑道:“好好养病,我忙完再来看你。”
也就在朱标转身之时,
在窗外看着这一幕的,已经换好侧妃礼服的吕氏,就赶忙往御书房而去。
走在路上的她,不断的暗示自己道:“我得去帮殿下,管好他们。”
但与此同时,她也把朱标不让她为其冠冕的真正理由,给牢牢的烙印在了脑子里!
很快,朱标就来到了御书房门口。
他看着在御书房门口廊道列队站好的,皇子公主和妃嫔们,自然知道是吕氏的功劳。
他不用想都知道,一定是吕氏先一步来到这里,说明了他让大家这么做的缘由。
想到这里,朱标也默默的给吕氏记下了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