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娘子 第17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尤其为了舒服把家具全部换了。
  看不上县城的首饰,自己画了图样订做。
  这些举动让她更加的不合群。
  小县城的人对京城来人的天然排斥被放大,便成了今天的排挤。
  这里没有人知道沈寄的出身。
  带来的人都是信得过的,更加不会多嘴。
  旁人要是打听,便一律很得意的回说自家爷是淮阳魏氏嫡长孙,自家奶奶出身侍郎府。
  初到这个小地方的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所以,在沈寄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已经有些鹤立鸡群了。
  “这种情况得改变才行。”
  阿玲出门雇了粗使厨娘,还有洒扫丫头等短工回来。
  带来的人都是内宅的人,对粗活不太擅长。
  勉强去做,效率也有些低。
  沈寄便让干脆再雇几个短工回来。
  这种事情如今已经不需要沈寄亲自过问了。
  阿玲出马便领回了合适的人选,交代给凝碧她便过来给沈寄回话。
  沈寄还在想她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想放弃舒适的生活。
  但是又要让马夫人一群人接纳自己要怎么做。
  反正她是不能一直游离在他们之外的。
  魏楹不管怎么说如今就只是个县丞,是马大人的下属。
  在哪一山就唱哪一山的歌。
  总不能真的做人人排斥的高脚鸡。
  可她也不想裁减自家的下人,减少饭桌上的菜式。
  更别说这些人都是千里迢迢跟着她辛苦从京城而来的。
  为了以示奖励,她是给他们发的在京城时一倍半的月例。(在沈寄看来这算出差补助)
  她看向进了院子后显得颇有些眉飞色舞的阿玲,“你捡到银子了?还是京城的银子送到了?那也应该是我先知道才对。”
  阿玲笑道:“都不是,京城恐怕也没什么银子了,所以才会现在还没有送到。不过,奴婢出去看到首饰铺子的生意很好,而且都卖的是奶奶戴的这种。您不是和掌柜的私下签了契约,他卖出一份您就抽两成的么。”
  沈寄自己也知道她差不多把府里的现银带走了十分之九,一路又败掉了不少。
  到这里她在京城养成的消费习惯还是没有改变。
  于是又华丽丽的花出去了不少。
  好在宅子不是买的是租的,不然又要用掉一百多两。
  府里顾妈妈也许也在等米下锅,所以暂时没有办法再送银子来。
  好在马上就是十月,各铺子要到府里交账。
  怎样都有几百两收益,倒不至于断了炊烟。
  但等银子再到这里又要一段时日。
  虽然这里也还没到断炊烟的时候,但是手里只有几百两银子,沈寄还是非常的不习惯。
  尤其,她还没有赔那些士兵的五十匹马,甚至连许给人家的五百两银子也还没付。
  那些战马林校尉倒是大手一挥就给她免了。
  说这次去剿匪,追回了大半。
  就是有些折损算在剿匪的损耗里头就是了。
  但那五百两银子的酬劳既然说了自然得给人送去,不然不就成了空口白话了么。
  所以,听到阿玲这么一说,沈寄立马也欢喜了。
  这也是生财之道啊!
  在这小县城看来她也可以客串一把时尚教主横着走了。
  话说之前她要求抽成其实只是觉得她应该收一点版权费。
  第129章
  当时就觉得肯定有利可图, 掌柜才会答应。
  现在东西走俏说明果真如此啊。
  不过,县城的消费水平跟京城没得比。
  虽然画些首饰还有衣服新样式都可以赚到银子,可也不多啊。
  魏大娘道:“可是小寄, 这里花也花不了那么多银子啊。咱们以前一个月二两银子也过来了啊。”
  “也是, 只要我不再大手大脚,张口就许人五百两银子, 应该也不会不够。还是言归正传, 我必须和魏楹同僚的女眷慢慢拉近关系才成。”
  比起赚钱, 更重要的是帮衬着魏楹在南园县站稳脚跟。
  他现在得民望, 可是不得官望, 想做成什么事是极其困难的。
  也就一个林校尉和他相得, 其他人可都站在马知县那边防着他呢。
  魏楹最近状态很不好。
  治水之后衙门里的事好像就没他什么事了。
  马知县也拉拢了所有人在排挤着他。
  派给他的活儿都是累活,而且看不出什么成绩的。
  他们在联合起来排挤魏楹这个下放者。
  也之所以,沈寄和魏大娘才会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商量着要怎么打进那群夫人圈子里去。
  沈寄拿着绷子扎了一针,“既然有了经济来源, 那就把家里的银子拢一拢。有些首饰索性拿去当了, 把银子给那些士兵送去吧。虽然又会引起些不必要的议论,但毕竟是许过人家的。日后我行事注意一些就是了。”
  在京城给人十两纹银不算什么,在这里却是魏楹三个月的俸禄。
  那些士兵半年的饷银。
  这里的外水基本是不能指望的。
  不过沈寄是才知道京城和南园县地区差异有这么大, 怪不得当时那些士兵都乐得很。
  也是离开华安府太久了。
  因此, 更是得把许了的银子给人送去。
  一下子又用出去五百两, 沈寄手头就剩下一百多两。
  她缝在中衣里的银子是她最后的压箱底, 如今也见底了。
  好在下人虽然涨了月例, 但是一个月支出也不过四十两, 还包括魏大娘的六两。
  剩下一百两过日子完全没有压力。
  当然, 这件事也是引起了议论的。
  外头就差没说她败家了,本来嘛五百两相当于一家富户的家底了, 就这么让她败了出去。
  而且,起了这个头,日后别人差遣士兵做事是不是也要给银子,也得给这么多?
  那可给不出来。
  沈寄也知道这个后果,但是两害相较,此时也只能取其轻。
  沈寄在大圆桌上慢慢的勾画一个新首饰。
  她画得不多,一个月就一件。
  所以一旦出品,一定是精品。
  不但融合了她过去一年被林夫人调教,一手掌管宝月斋进货,还有与容七少奶奶等人的往来里长的见识。
  还包括了后世设计大师的理念。
  一月一件,交了出去掌柜的便会先暗地里置办三百件,而且每件按沈寄的要求烙了个无法模仿小小的印记以证明是正品。
  然后一旦上架,就销售一空。
  其后,才是模仿品的天下。
  久而久之,谁都知道了只有最初的三百件才是正品,价格自然也就抬起来了。
  这个事情,一个月能给她带来四五十两的收益,足够花销还有剩。
  掌柜的更是赚得不少,一下子跻身本地大商户的行列。
  尤其难得的是在沈寄这里学了不少做生意的窍门。
  沈寄此时心思不在赚钱上,否则这个生意她肯定自己做了,开个宝月斋的分号。
  不过想想,这里的消费水平和京城完全没得比,也就作罢了。
  她勾画完最后一笔,魏楹正好从书房过来。
  看一眼沈寄在做什么,本就积郁的心更添一层阴影。
  他现在一个月挣五两俸禄,她画张图纸就能挣回来十倍。
  不说银子,银子都还是小事。
  可是到这里四个月了,除了一开始治水他有用武之地,如今在县衙里简直是个闲人。
  他坐在自己的值房,都只能以看书来打发时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