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娘子 第738节
还是回去抱小女儿吧。小豆沙十个月了,正是要学说话的时候。
记得之前几个孩子都是十一个月左右开的口。
魏楹前几天把小闺女抱在腿上教她喊爹呢。
沈寄没打算同他争, 她也回去教女儿喊爹去。
一个月后, 魏楹等到了小女儿开口,第一声就是喊‘爹’。
他眉开眼笑的把小豆沙抱到怀里, 亲了好几口。
沈寄笑着拿出小包子的信来看, 她按日期给编了号。
小家伙一般是十来日就是一封信来, 每到一处大港口就寄一番见闻录的日记来。
开始的时候沈寄还能对照着舆图以及《山河志》看, 后来就不行了。
只能凭记忆揣测他是到了那个地方。
每回有信来, 沈寄都等着魏楹回来一起看。
他嘴上不说, 心头惦记得很。
只可惜不能回信,因为回过去,他们往往已经不在原地了。
这才两三个月,就巴心巴肝的想了。
不过从小包子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他是非常欣喜有这么一个长见识的机会的。
真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至于小馒头, 头上没有哥哥顶着,脚下又多了个软乎乎刚会说话迈步的小妹,他勤奋多了。
习文修武, 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督促。连小亲王都说他跟变了个人似的。
小馒头道:“哥哥在的时候, 我被他的光环挡着。乐得当无忧无虑的小弟。可哥哥出远门了, 我就是唯一在家的儿子。不趁此机会让爹娘对我改观, 还等到几时?不是王爷你说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么?”
小亲王心底升起些羡慕。
他不想卷进朝廷的一些事情里, 譬如说夺嫡。这是大师千叮万嘱的。
所以, 最好便是藏拙, 韬光养晦。
走大师和魏夫人给他选的悠游山水、沉迷爱好的路——做个闲王。
可是,有时候看到小包子和小馒头为了未来而努力, 他还是有些艳羡的。
不过想到被圈禁的两位兄长,还有如今被打压得越发厉害的其他封王,他还是觉得大师和魏夫人给他选的路子最好。
至于董家人私下跟他说的那些,他当没听到。
人生有得必有失。而且,他文武之道其实也不差的,只是不能去参加科举而已。
多少人想过他这样的自在日志还过不到呢。
看到前方走来两根辫子一晃一晃的娴姐儿,他笑盈盈的迎上去,“来看小豆沙啊,我与你一道去。”
“好啊!”
隆冬降临,小豆沙也满了一周岁了。
她站在门口,看外头白茫茫的一片很欢喜,摇摇摆摆的过来拉沈寄的裙子,“香——”小手指着外头。
“你倒挺有雅兴,又想踏雪寻梅了。”
昨天沈寄抱了小豆沙去后院赏梅,她指着梅花就喊‘香’。
这是又坐不住想出去溜达了。
这丫头也是个活泼性子,不过本能的更狡猾一些,懂得找些遮掩。
她丁点大个娃娃知道什么踏雪寻梅,只是要找个出去玩儿的借口罢了。
越是长大些,越能看出小豆沙的狡猾。
她常常一副乖巧无比的样子,把小馒头使唤得团团转。
小馒头还一厢情愿的认为小妹好乖的。
时光荏苒,一晃眼小豆沙就快两岁了,明眸皓齿,活泼好动。
小包子出远门也一年有余了。
沈寄叮嘱过他得了机会就寄些自画像回来。
上回竟然送来了一幅油画,看着非常的清楚。
沈寄当即将它挂在了小豆沙房间,众人时不时的就去瞅上两眼。
小包子也寄了不少各地特色的东西回来,可是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只言片语送回来了。
“汪汪,去——”
沈寄在屋檐下看到小豆沙把一个球扔出去,然后支使小狗含回来。
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娘——”小豆沙看到沈寄便跑了过来。
“小心小心别摔了!”
沈寄话音没落,小豆沙一式屁股向后、平沙落雁的落地了。
瘪了瘪嘴,然后自己爬起来,跺了两下地面。
走到沈寄面前让她给自己拍衣服上的尘土。
“我们小豆沙好勇敢!”沈寄轻轻给她拍打干净。
小豆沙毫不谦虚的点头,顺便说道:“那天三哥摔得哇哇叫!”
“三哥那是跟王爷切磋,摔疼了才会叫的。可跟小豆沙自己这么一摔不同的。”
她家小儿子从前不是很用功,现在要迎头赶上有点困难。
不过,他能和‘纨绔’背道而驰,力争上进,沈寄是很欣慰的。
魏楹已经做了一年丞相了,虽不说风生水起,但统领百官、上承君意,慢慢的铺开皇帝想要的改革局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世人都说他和皇帝是君臣相得。
两个当事人听到都会不约而同的在心底哂笑,只面上无人能看出来而已。
他们两个那是相看两相厌的。
不过这两人在政事上是很搭的,配合得默契无比。
而且之前一场大仗,皇帝逐步将一些隐忧都去了。
现在朝堂称得上是政令通畅、令行禁止。
又得了东昌的一百多车金银充盈国库,还有宁王那里挖出来的银矿可以细水长流的挖掘。
没什么人再敢出来闹事儿了。天下还算承平。
不说风调雨顺,但到秋后收取税赋,国库存银还是增加了不少。
皇帝又没什么穷奢极欲的嗜好,钱就慢慢能攒起来了。
不管是家还是国,那都是手底有粮、心头不慌的。
这一切让皇帝无后顾之忧的开始实施想了许久的革新。
魏楹为相,在皇帝有些操切的一些政务上,秉承事缓则圆的原则,查缺补漏。
又善于和皇帝沟通,并没有出现什么太过激烈的事。
他放开手脚,彻底的清除常年积存下来的弊政。
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养万物之宜。
下使各部尚书、侍郎,能完成他们的职责。
内亲附百姓,外震抚异族。
上上下下对魏楹这个刚届不惑的丞相倒都还算是满意的。
太子安心读书,听政之余会提一些有效的建议。
让皇帝看到他是站在当前改革的一边的。
但也知道分寸,不会过多的插手。
他没有什么过错,能力也尽有,只要皇帝不想人死政熄,都不会轻易想到换太子。
这一年多施政比较顺利,储位稳定也是一个原因。
二皇子是不会冒头的,他和小亲王现在越来越走得拢。
叔侄俩都打算走闲王路线,很有共同话题。
至于最有竞争力也想争一把的三皇子,他为了不去封地出海抓宁王去了。
没有夺嫡之争,便可专心施政,一众臣子也不必为投靠哪位皇子而烦扰。魏楹这个丞相做得也就比较顺心。
魏家的年夜饭已经连续两年少了小包子了。
这年除夕,小芝麻看父母看向小包子空着的位置。便弯腰问小豆沙道:“小妹,吃不吃嫂子啊?”
“大姐姐错了,是吃饺子。”小豆沙奶声奶气的道。
她之前说不圆乎的时候,犯了小权儿当年一样的错,饺子、嫂子分不清。
小芝麻本意是逗父母一乐,没想到小叔叔犯过同样的错。
倒是让父母对视一眼,又思念起了小叔叔。
“能找到宁王么?”小芝麻带着弟妹去放焰火的时候,沈寄问魏楹。
这要是找不到,是不是也得像郑和一样,七下西洋啊?
郑和可是为此耗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最后死在半道的。
小包子是出去长见识、做生意。下一趟他就可以不去了。
但小权儿和阿隆,搞不好次次都得去。
记得之前几个孩子都是十一个月左右开的口。
魏楹前几天把小闺女抱在腿上教她喊爹呢。
沈寄没打算同他争, 她也回去教女儿喊爹去。
一个月后, 魏楹等到了小女儿开口,第一声就是喊‘爹’。
他眉开眼笑的把小豆沙抱到怀里, 亲了好几口。
沈寄笑着拿出小包子的信来看, 她按日期给编了号。
小家伙一般是十来日就是一封信来, 每到一处大港口就寄一番见闻录的日记来。
开始的时候沈寄还能对照着舆图以及《山河志》看, 后来就不行了。
只能凭记忆揣测他是到了那个地方。
每回有信来, 沈寄都等着魏楹回来一起看。
他嘴上不说, 心头惦记得很。
只可惜不能回信,因为回过去,他们往往已经不在原地了。
这才两三个月,就巴心巴肝的想了。
不过从小包子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他是非常欣喜有这么一个长见识的机会的。
真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至于小馒头, 头上没有哥哥顶着,脚下又多了个软乎乎刚会说话迈步的小妹,他勤奋多了。
习文修武, 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督促。连小亲王都说他跟变了个人似的。
小馒头道:“哥哥在的时候, 我被他的光环挡着。乐得当无忧无虑的小弟。可哥哥出远门了, 我就是唯一在家的儿子。不趁此机会让爹娘对我改观, 还等到几时?不是王爷你说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么?”
小亲王心底升起些羡慕。
他不想卷进朝廷的一些事情里, 譬如说夺嫡。这是大师千叮万嘱的。
所以, 最好便是藏拙, 韬光养晦。
走大师和魏夫人给他选的悠游山水、沉迷爱好的路——做个闲王。
可是,有时候看到小包子和小馒头为了未来而努力, 他还是有些艳羡的。
不过想到被圈禁的两位兄长,还有如今被打压得越发厉害的其他封王,他还是觉得大师和魏夫人给他选的路子最好。
至于董家人私下跟他说的那些,他当没听到。
人生有得必有失。而且,他文武之道其实也不差的,只是不能去参加科举而已。
多少人想过他这样的自在日志还过不到呢。
看到前方走来两根辫子一晃一晃的娴姐儿,他笑盈盈的迎上去,“来看小豆沙啊,我与你一道去。”
“好啊!”
隆冬降临,小豆沙也满了一周岁了。
她站在门口,看外头白茫茫的一片很欢喜,摇摇摆摆的过来拉沈寄的裙子,“香——”小手指着外头。
“你倒挺有雅兴,又想踏雪寻梅了。”
昨天沈寄抱了小豆沙去后院赏梅,她指着梅花就喊‘香’。
这是又坐不住想出去溜达了。
这丫头也是个活泼性子,不过本能的更狡猾一些,懂得找些遮掩。
她丁点大个娃娃知道什么踏雪寻梅,只是要找个出去玩儿的借口罢了。
越是长大些,越能看出小豆沙的狡猾。
她常常一副乖巧无比的样子,把小馒头使唤得团团转。
小馒头还一厢情愿的认为小妹好乖的。
时光荏苒,一晃眼小豆沙就快两岁了,明眸皓齿,活泼好动。
小包子出远门也一年有余了。
沈寄叮嘱过他得了机会就寄些自画像回来。
上回竟然送来了一幅油画,看着非常的清楚。
沈寄当即将它挂在了小豆沙房间,众人时不时的就去瞅上两眼。
小包子也寄了不少各地特色的东西回来,可是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只言片语送回来了。
“汪汪,去——”
沈寄在屋檐下看到小豆沙把一个球扔出去,然后支使小狗含回来。
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娘——”小豆沙看到沈寄便跑了过来。
“小心小心别摔了!”
沈寄话音没落,小豆沙一式屁股向后、平沙落雁的落地了。
瘪了瘪嘴,然后自己爬起来,跺了两下地面。
走到沈寄面前让她给自己拍衣服上的尘土。
“我们小豆沙好勇敢!”沈寄轻轻给她拍打干净。
小豆沙毫不谦虚的点头,顺便说道:“那天三哥摔得哇哇叫!”
“三哥那是跟王爷切磋,摔疼了才会叫的。可跟小豆沙自己这么一摔不同的。”
她家小儿子从前不是很用功,现在要迎头赶上有点困难。
不过,他能和‘纨绔’背道而驰,力争上进,沈寄是很欣慰的。
魏楹已经做了一年丞相了,虽不说风生水起,但统领百官、上承君意,慢慢的铺开皇帝想要的改革局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世人都说他和皇帝是君臣相得。
两个当事人听到都会不约而同的在心底哂笑,只面上无人能看出来而已。
他们两个那是相看两相厌的。
不过这两人在政事上是很搭的,配合得默契无比。
而且之前一场大仗,皇帝逐步将一些隐忧都去了。
现在朝堂称得上是政令通畅、令行禁止。
又得了东昌的一百多车金银充盈国库,还有宁王那里挖出来的银矿可以细水长流的挖掘。
没什么人再敢出来闹事儿了。天下还算承平。
不说风调雨顺,但到秋后收取税赋,国库存银还是增加了不少。
皇帝又没什么穷奢极欲的嗜好,钱就慢慢能攒起来了。
不管是家还是国,那都是手底有粮、心头不慌的。
这一切让皇帝无后顾之忧的开始实施想了许久的革新。
魏楹为相,在皇帝有些操切的一些政务上,秉承事缓则圆的原则,查缺补漏。
又善于和皇帝沟通,并没有出现什么太过激烈的事。
他放开手脚,彻底的清除常年积存下来的弊政。
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养万物之宜。
下使各部尚书、侍郎,能完成他们的职责。
内亲附百姓,外震抚异族。
上上下下对魏楹这个刚届不惑的丞相倒都还算是满意的。
太子安心读书,听政之余会提一些有效的建议。
让皇帝看到他是站在当前改革的一边的。
但也知道分寸,不会过多的插手。
他没有什么过错,能力也尽有,只要皇帝不想人死政熄,都不会轻易想到换太子。
这一年多施政比较顺利,储位稳定也是一个原因。
二皇子是不会冒头的,他和小亲王现在越来越走得拢。
叔侄俩都打算走闲王路线,很有共同话题。
至于最有竞争力也想争一把的三皇子,他为了不去封地出海抓宁王去了。
没有夺嫡之争,便可专心施政,一众臣子也不必为投靠哪位皇子而烦扰。魏楹这个丞相做得也就比较顺心。
魏家的年夜饭已经连续两年少了小包子了。
这年除夕,小芝麻看父母看向小包子空着的位置。便弯腰问小豆沙道:“小妹,吃不吃嫂子啊?”
“大姐姐错了,是吃饺子。”小豆沙奶声奶气的道。
她之前说不圆乎的时候,犯了小权儿当年一样的错,饺子、嫂子分不清。
小芝麻本意是逗父母一乐,没想到小叔叔犯过同样的错。
倒是让父母对视一眼,又思念起了小叔叔。
“能找到宁王么?”小芝麻带着弟妹去放焰火的时候,沈寄问魏楹。
这要是找不到,是不是也得像郑和一样,七下西洋啊?
郑和可是为此耗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最后死在半道的。
小包子是出去长见识、做生意。下一趟他就可以不去了。
但小权儿和阿隆,搞不好次次都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