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郑尽心被锁在牢房最里面,看守的最严实。
  牢房顶部一方小小半尺天窗,勉强在地上投下一束光影,郑尽心手脚带锁链,脖颈带枷锁,就大喇喇坐在光影里,倒也有几分悍匪气势。
  从黑暗里看光影处,看的清楚明白,从光影里看黑暗处,就乌漆嘛黑,什么都看不到了。
  不过,听动静,也知道有人来了。
  郑尽心睁开了眼睛,精光乍现。
  好一双眸子!
  德亨现在心里赞了一声,开口问道:“你就是郑尽心?”
  他打量郑尽心,从外表看,胡子拉碴的,判断不出年龄来,但从他眸光来看,此人一定正当壮年。
  郑尽心听声辨位,又品了一下这声音,语带笑意道:“这大清是没人了,竟派了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来审老子。”
  “胡沁什么!再胡说八道撕烂你的嘴!”堂官喝道。
  德亨:“哎,别这样,咱们的海盗头子可不是吓大的,人家不吃吓唬这一套。”
  郑尽心:“哼,你这仔仔还算懂事。”
  “仔仔”是福建那一带,对小孩子的普称,跟北方这边“小子”“丫头”是一样的,并不带恶意。
  但在北京人听来,“崽”这个词儿,可就带着辱骂意味了,比如“小兔崽子”。
  堂官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他听到郑尽心管德亨叫“仔仔”,以为是在骂人。
  当即拎着棍子一脸煞气上前就要教训人。
  德亨止住堂官,问他:“你是怎么被抓的?”
  郑尽心合上眼睛,不说话了。
  堂官喝道:“郑尽心,德公爷问你话呢,你最好老实些,快些如实招来,否则,刑部大牢的酷刑不是你能受的了的。”
  德亨转头对堂官客气道:“您还有事儿要忙吧?”
  堂官忙恭敬道:“伺候好您就是奴才最大的事儿……”
  德亨:……
  “……是,奴才还有公务要忙,无暇伺候您,您请恕罪。”
  德亨笑道:“快去忙吧,这里留下个狱吏打火把看门儿就行了。”
  堂官:“是,您有什么吩咐,吆喝一声,奴才就在外候着。”
  堂官一步三回头的走了,出门前给牢头使个眼色,让他仔细看着、听着,德亨都问了些什么。
  德亨和陶牛牛合力将桌子凳子拉到郑尽心牢房前,让阿尔松阿坐下做笔录,他自己也坐下,陶牛牛和芳冰一左一右站在他身后,持刀护卫。
  德亨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有些遗憾,应该带包瓜子进来的。
  呷口茶,哟,这刑部牢房茶壶茶碗看着不怎么样,茶叶上待遇都赶上内阁了,上品武夷岩茶,喝着正经不错。
  外头动静,郑尽心都听着呢。
  听着是德亨支开了人,还搬来了桌子椅子,倒水,喝茶……
  郑尽心睁开了眼睛,虽然仍旧看不清,但门口人好整以暇的态度,他是感受到了。
  个细路仔,有恃无恐,哼。
  等德亨喝了会子茶,还没想好接下来从何问起呢,就听郑尽心开口道:“给老子也喝口。”
  声音干涩中带着渴望。
  这茶香,是福建特有的贡茶乌龙茶,自从被捕,他就再没喝到过了,怪想的。
  德亨:“既有所求,是不是说话客气些?我老子一个正乘着龙舟带着王公大臣们巡视京畿,一个在畅春园坐镇百官,一个在国公府斗蛐蛐儿,你是我哪个老子?”
  这话说的,惹的阿尔松阿都忍不住看了德亨好几眼。
  郑尽心也无语了一瞬,问道:“你是谁?那个清□□你叫德公爷,你有爵位?还至少是个国公?”
  德亨:“本公爱新觉罗姓,具体是谁,等你出来就知道了。”
  郑尽心:“……我还能出去?”
  德亨:“我问你,你有没有屠杀无辜百姓。”
  郑尽心:“老子……”
  德亨:“嗯?”
  郑尽心:“……我郑大王刀下无冤鬼。”
  德亨:“暂且相信你说的是真的。那么,你是怎么被抓到的?听说你手下有一百多号人呢,还在海上,我朝无海军,不能出外海,你是怎么落网的?”
  郑尽心:“……你既是官府,难道不知道我是怎么被抓的?”
  德亨:“我没看那些花里胡哨的折子,谁知道说的是真是假,我想亲耳听你说一说。呶,这是茶,咱们边喝边说。”
  德亨连手带茶杯伸进了牢房内。
  “主子,我来吧。”陶牛牛上前不放心道。
  德亨:“不用。怎么,不敢接?”
  郑尽心看着那只在黑暗中白皙柔嫩到放光的手,良久,没动一下。
  他从未见过这样好看的手。
  牢门对面的,不会是个女人吧?
  见他不接,德亨“啧”了一声,将茶杯收回,失望道:“你不会是害怕了?我可没下毒。”
  郑尽心:……
  “你来找我,到底有何目的,何不直接言明。”
  爱新觉罗是大清国姓,眼前人听声音、看手都嫩的出奇,不像是朝廷能派出来的官员,这背后到底有何阴谋?
  德亨随口道:“朝廷在议开海运之事,我来问问你……”
  “你说什么?!”郑尽心嚯的一下起身,带动的身上锁链哗啦啦的响动,惊的其他看守狱吏们都拔刀出鞘,戒备的看着起身的郑尽心。
  第231章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航海的?
  谁都说不清楚, 往上溯源,也不知道具体溯源到什么时候。
  就目前来说,能找到最早的, 可能有个明确历史记录的,有个箕子朝鲜。
  说是商周大战,商朝输了,周朝赢了。
  商朝有一个王子, 叫做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不甘受周王朝统治,于是先是率残部一路逃到山东蓬莱,然后伐木造船,漂洋过海来到朝鲜半岛,统治了朝鲜半岛上的原住民,建国, 就是箕子朝鲜。
  原本朝鲜半岛上的原住民, 也有不甘被箕子统治的,就乘舟, 一路漂洋过海去到日本岛讨生活,然后和日本岛当地土著融合,成为早期日本人人种之一。
  这应该算是史前航海了,完成了文明和种族的交流。
  再近一点的,有史料记载的,春秋战国时候, 秦朝统一六国, 越人、鲁国、燕国这些沿海国家, 为躲避战乱, 百姓漂洋过海去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岛,比比皆是。还有说,现在日本人的语言,日语语法,就是从越人那里传下来的。
  再往下,秦始皇命徐福乘舟去海外求取仙丹,有说是去日本的,有说是去台湾的,不管是去到哪里,人家乘坐大船出海这一点是没错的。
  汉朝没听说有谁出海的,但到了唐朝,大家就都知道了,日本遣唐使,一波一波的大唐人、日本人来往于大海两岸之间,海上航行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到了<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更不用说了,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趋近成熟。商人们在山东密州(青岛)、浙江泉州、福建福州等这些地方建设海港,和东南亚地区小国、岛国等做生意。
  中国的先进农耕技术、丝绸、瓷器在东南亚供不应求,东南亚的香料、木材、珍珠、珊瑚、犀牛角等海珍也在宋朝贵族之间千金难求。
  宋朝皇帝,大家都知道,是个爱雅致享受的,在此不多说。宋朝朝廷为了获得东南亚等海外海珍,在广州、泉州、明州(宁波)、密州(青岛)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港口贸易,征收关税,最后,直接催生出来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出来。
  大概,中国的海上贸易,就是从宋朝开始繁荣起来的吧,因为有国家参与和扶持了。
  元朝统治的对象是顶层的汉人官员和大地主大贵族,对底层的百姓采取漠视的态度。
  也就是说,在元朝,真正统治底层汉人群众的,仍旧是汉人官员和贵族,只是汉人官员和贵族上头的皇帝不是汉人了,换成黄金家族了而已。
  所以,在元朝,民间海贸仍旧兴盛,以至于到了明永乐朝,不管是大船还是航海技术,都达到了当世鼎盛,促成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之后,明朝施行禁海政策,但已经发展起来的海上跨国贸易,不是一条禁海令就能禁止的了。
  至明嘉靖年间,欧洲大航海已经发育了一百多年了,先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是葡萄牙探索非洲海岸线,花费了近百年时间,打通了西欧-印度-马六甲-东南亚-日本-中国的贸易通道。
  葡萄牙人来到中国,想和明朝通商,明朝拒绝了,想要用大炮强制打开贸易关卡,被明朝给打跑了。
  葡萄牙人不死心,占据马六甲海峡和东南亚一些势弱岛屿,和中国人、日本人开展海上贸易活动。
  注意,此处的中国人,并不是指明朝陆地上的正统百姓,而是被迫下海走私被明政府打上海盗、倭寇标签的中国沿海居民。
  而这里的海盗,和倭寇,身份上是可以随时相互置换的,只要不是明朝认证的百姓,通通都是海盗,通通都是倭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