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管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非我族“类”,皆是盗匪。
就算是中国人,说着一口正宗的中国话,你下海了,你走私了,你就是不听教化的倭寇。
中国的海盗头子和葡萄牙人合伙,在浙江舟山群岛的双屿岛建立了一个贸易窝点,双屿港。
据说,这个双屿港,是中国人、日本人、葡萄牙人的贸易集散地,是当时亚洲海上最繁华的港口,没有之一。
数不尽的中国丝绸、瓷器、日本白银、美洲白银、葡萄牙的火器通过日本长崎-中国双屿港-东南亚群岛这条三角贸易线流通。
葡萄牙的火器直接改变了日本的政局,日本和美洲的白银间接动荡了明朝财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双屿岛整日船来船往的,离浙江大陆又不远,很快引起了明朝政府的注意,然后,就是大规模的剿匪,灭倭寇。
明政府用木石填塞了双屿港,双屿港从此消失。
双屿港没了,中国的海盗散了,但海盗头子汪直去到了日本平户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国,国号“宋”,自称徽王。
因为他老家安徽的,徽州人,自己称王之后,就自称徽王,带着老家的传统,不忘本。
汪直是有自己的道义的。
他是海盗,是明朝政府将他定义成为了海盗,但其实,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海上英雄。
汪直多次协调日本政府和葡萄牙人,解救被日本和葡萄牙人掳掠的中国百姓;说服日本山口、丰后两岛日本当局,向明朝政府进贡;带领手下水手,帮助明朝官兵,打跑了侵占澳门的葡萄牙人。
但很可惜,他最后被正直又迂腐的明朝官员诱捕在浙江,斩首示众。
在斩首之前,他向明朝嘉靖帝献解除倭寇祸乱计策,请求嘉靖帝开放海禁,他愿意为皇上效犬马之劳,为朝廷守海疆。
汪直的献策和忠心有没有被嘉靖帝知道不得而知,但他忠肝义胆的作为,是被中国海盗奉为英雄效仿的。
明朝在衰弱,在□□沿海的海盗却一直在活跃。
没有了汪直,有李旦,没有了李旦,有郑芝龙。
郑芝龙扶植了南明小朝廷,后又投靠了清政府,但他的儿子郑成功始终反清,带领着水师曾一度打到了南京城,兵败后退守福建厦门,最后赶走了□□岛的荷兰人,饮恨台湾岛。
接着就是施琅。
施琅曾经是郑芝龙的部下,他的底子也是海盗,后来追随郑成功,两人有了仇恨,施琅投靠了清廷,郑成功死后,他任水师提督,一举□□至大清治下。
台湾收复后,台湾南部平原田耕之地乃至于澎湖列岛都成为了施家的私产,施家人在岛上横征暴敛,禁止福建、广东等官员、百姓入台湾岛,这个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郑成功死后,似乎东南沿海的海盗就成为一盘散沙了?
怎么会,这不又出来一个郑尽心嘛,德亨相信,郑尽心,绝对只是东南沿海“海盗”势力的冰山一角。
所以,德亨一开口就问他是怎么被捕的,是被同行出卖的?还是被自己人出卖的?
德亨可不相信,大清的官员有那个能耐,能入海去捕捉郑尽心。
他是不是动了哪个海盗的利益?这个海盗是谁?海上还有几个有势力的海盗头子啊等等,都是德亨想知道的。
可惜,郑尽心闭口不言。
但似乎无意间,德亨让这位看着很有骨气的海盗头子破防了。
作为海盗头子一员,谁不想成为汪直、李旦、郑芝龙、郑成功这样的人呢?
上能安邦利民,下能带领诸英雄驰骋海上,做海上说一不二的王者。
男儿立世,无外如是。
汪直至死都在祈求明王朝开海,李旦盗亦有道,是东南沿海民间势力的盟主,郑芝龙至死都在向往国家正统,施琅踩着郑成功的尸骨,一跃成为靖海侯。
你当海盗愿意做海盗吗?
海盗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海盗,他们曾经也是良民,是贫苦出身,不贫不苦,谁会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下海跑船,养家糊口呢?
他们也向往光明正大的生活和阳光下让人艳羡的荣誉,他们也是中国人,他们也想为中国的朝廷效力,为什么中国的朝廷就是不让他们上岸呢?
中国的朝廷,连能让他们停船的港湾都不给一寸。
岸上那片广阔的陆地多么美好啊,那里有山,有田,有他们热爱的父老乡亲,有他们向往的安定生活,有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情怀,唯独没有让他们上岸的通道。
因为中国的朝廷禁海!
因为他们禁止海盗上岸。
因为大清的关口不是开给他们这些“海盗”的。
而现在,德亨跟郑尽心说,大清正在商讨开海运的事情,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被捕了!
你让郑尽心怎么接受他在光明前夕被捕的事实?
朝廷开海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百姓下海不再被归为海盗,意味着朝廷会建设自己的海军,保护海商的贸易安全,意味着所有所海上生意的商贾不用走私了可以光明正大的从陆地拿货,意味着像郑尽心这样有能力、有头脑、有人手的海盗头子有了一条光明的晋身之阶。
郑尽心完全可以带着自己的手下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正规海军。他就是那个现成的海军首领。
汪直死都没等到的机会他郑尽心等到了,郑芝龙想为朝廷效力的愿望他郑尽心有望实现了,施琅那个树起来的榜样也不再遥远,似乎伸手就能够到了?
可是
他被捕了。
他郑尽心,就在这个关头,被当做臭名昭著的海盗头子,被捕入狱了。
郑尽心承受不住的压抑着哀嚎了一声,他想呼噜一把脑袋,但他的手腕被锁链锁着,他的脖颈上还带着枷锁,他举起一半的手只能徒劳放下,又是一声哀嚎极度压抑的从喉咙里挤压出来。
这一声比一声渗人如野兽威吓般的哀嚎声吓了德亨一大跳,看着郑尽心在牢房里如困兽一般转圈圈,以为他犯什么病了,就大声问道:“郑尽心,你还好吗?”
郑尽心还好吗?
郑尽心一点都不好!
郑尽心猛的蹿到牢门前,吓的德亨反射性后退,撞在后面的桌子上,阿尔松阿忙扶住他,惊问道:“你没事吧?这人怎么回事,疯了吗?”
郑尽心摇晃着坚固的牢门栏杆,凄厉问道:“是不是真的!你说的是不是真的!朝廷真的要开海了?是不是真的!你是谁,你是谁,你说的是不是真的……”
“找死啊你,滚回去!”一个狱吏握着铁棍上前,抡起来就要朝郑尽心捣去。
挨这么一下可不得了,好在德亨及时拉住了他,这一棍子没有捣下去。
德亨命令道:“你们都出去,这里不需要你们。”
“可是,这人瞧着似是犯了疯病,保不齐会伤着您的。”狱吏不赞同道。
德亨叹气,解释道:“他只是,受刺激太大了,你们放心,他出不来的。”
从德亨带人来到牢房,直到刚才,郑尽心的情绪一直都很稳定。
他是在听了德亨说“开海运”后才这样的,他不住的问德亨“是不是真的”,那情绪,似是在懊悔。
德亨判断,郑尽心不是发疯了,他是被懊悔给逼的一时难以接受才变成这样的。
“或者说,咱们就算现在将他放出来,他也不会走的。”德亨再次叹道。
德亨不知道汪直、李旦、郑芝龙这样的海盗,但他知道,中国人,从来都是聪明、勇敢、有思想的,他们在这片大陆和海域上已经称霸几千年了……
唉,想多了都是泪。
狱吏对德亨话不明所以,但他只是一个小卒,他连入流小官都算不上,只能听命行事,一步三回头的带人出去了。
第232章
经过一通乒里乓啷的骚乱后, 郑尽心也发泄完了,情绪也平静下来了,他从牢房中央, 改席地而坐在牢房门口,从明亮里坐在了黑暗里,再透过牢房栏杆看外头火光里的人,就清晰多了。
那个阻止狱吏给他施酷刑, 也是一直在跟他说话的那个稚嫩的声音,是个年纪很小的少年。
德亨目送狱吏离开,回头见郑尽心已经平静下来了,打量他的眼神也很清明,就重新坐下,重新倒了一杯茶,递给他。
郑尽心迟疑了一下,戴着锁链的手伸出牢房, 接住了这杯茶。
“多谢。”郑尽心别别扭扭的道了一声谢。
毕竟, 眼前的人姓爱新觉罗,是地地道道的清/狗。
上好的汝窑青花瓷, 一只就能从洋人手中换一两白银,但白银对他们没什么用处,他们更想换南洋米和棉花,可以糊口养家。如果是连杯带壶一整套,能换的更多……
呷一口杯中茶,正宗的武夷山岩茶乌龙, 最好的上贡给朝廷, 剩下的, 他们可以卖给洋人, 和瓷器一样值钱。
非我族“类”,皆是盗匪。
就算是中国人,说着一口正宗的中国话,你下海了,你走私了,你就是不听教化的倭寇。
中国的海盗头子和葡萄牙人合伙,在浙江舟山群岛的双屿岛建立了一个贸易窝点,双屿港。
据说,这个双屿港,是中国人、日本人、葡萄牙人的贸易集散地,是当时亚洲海上最繁华的港口,没有之一。
数不尽的中国丝绸、瓷器、日本白银、美洲白银、葡萄牙的火器通过日本长崎-中国双屿港-东南亚群岛这条三角贸易线流通。
葡萄牙的火器直接改变了日本的政局,日本和美洲的白银间接动荡了明朝财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双屿岛整日船来船往的,离浙江大陆又不远,很快引起了明朝政府的注意,然后,就是大规模的剿匪,灭倭寇。
明政府用木石填塞了双屿港,双屿港从此消失。
双屿港没了,中国的海盗散了,但海盗头子汪直去到了日本平户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国,国号“宋”,自称徽王。
因为他老家安徽的,徽州人,自己称王之后,就自称徽王,带着老家的传统,不忘本。
汪直是有自己的道义的。
他是海盗,是明朝政府将他定义成为了海盗,但其实,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海上英雄。
汪直多次协调日本政府和葡萄牙人,解救被日本和葡萄牙人掳掠的中国百姓;说服日本山口、丰后两岛日本当局,向明朝政府进贡;带领手下水手,帮助明朝官兵,打跑了侵占澳门的葡萄牙人。
但很可惜,他最后被正直又迂腐的明朝官员诱捕在浙江,斩首示众。
在斩首之前,他向明朝嘉靖帝献解除倭寇祸乱计策,请求嘉靖帝开放海禁,他愿意为皇上效犬马之劳,为朝廷守海疆。
汪直的献策和忠心有没有被嘉靖帝知道不得而知,但他忠肝义胆的作为,是被中国海盗奉为英雄效仿的。
明朝在衰弱,在□□沿海的海盗却一直在活跃。
没有了汪直,有李旦,没有了李旦,有郑芝龙。
郑芝龙扶植了南明小朝廷,后又投靠了清政府,但他的儿子郑成功始终反清,带领着水师曾一度打到了南京城,兵败后退守福建厦门,最后赶走了□□岛的荷兰人,饮恨台湾岛。
接着就是施琅。
施琅曾经是郑芝龙的部下,他的底子也是海盗,后来追随郑成功,两人有了仇恨,施琅投靠了清廷,郑成功死后,他任水师提督,一举□□至大清治下。
台湾收复后,台湾南部平原田耕之地乃至于澎湖列岛都成为了施家的私产,施家人在岛上横征暴敛,禁止福建、广东等官员、百姓入台湾岛,这个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郑成功死后,似乎东南沿海的海盗就成为一盘散沙了?
怎么会,这不又出来一个郑尽心嘛,德亨相信,郑尽心,绝对只是东南沿海“海盗”势力的冰山一角。
所以,德亨一开口就问他是怎么被捕的,是被同行出卖的?还是被自己人出卖的?
德亨可不相信,大清的官员有那个能耐,能入海去捕捉郑尽心。
他是不是动了哪个海盗的利益?这个海盗是谁?海上还有几个有势力的海盗头子啊等等,都是德亨想知道的。
可惜,郑尽心闭口不言。
但似乎无意间,德亨让这位看着很有骨气的海盗头子破防了。
作为海盗头子一员,谁不想成为汪直、李旦、郑芝龙、郑成功这样的人呢?
上能安邦利民,下能带领诸英雄驰骋海上,做海上说一不二的王者。
男儿立世,无外如是。
汪直至死都在祈求明王朝开海,李旦盗亦有道,是东南沿海民间势力的盟主,郑芝龙至死都在向往国家正统,施琅踩着郑成功的尸骨,一跃成为靖海侯。
你当海盗愿意做海盗吗?
海盗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海盗,他们曾经也是良民,是贫苦出身,不贫不苦,谁会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下海跑船,养家糊口呢?
他们也向往光明正大的生活和阳光下让人艳羡的荣誉,他们也是中国人,他们也想为中国的朝廷效力,为什么中国的朝廷就是不让他们上岸呢?
中国的朝廷,连能让他们停船的港湾都不给一寸。
岸上那片广阔的陆地多么美好啊,那里有山,有田,有他们热爱的父老乡亲,有他们向往的安定生活,有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情怀,唯独没有让他们上岸的通道。
因为中国的朝廷禁海!
因为他们禁止海盗上岸。
因为大清的关口不是开给他们这些“海盗”的。
而现在,德亨跟郑尽心说,大清正在商讨开海运的事情,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被捕了!
你让郑尽心怎么接受他在光明前夕被捕的事实?
朝廷开海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百姓下海不再被归为海盗,意味着朝廷会建设自己的海军,保护海商的贸易安全,意味着所有所海上生意的商贾不用走私了可以光明正大的从陆地拿货,意味着像郑尽心这样有能力、有头脑、有人手的海盗头子有了一条光明的晋身之阶。
郑尽心完全可以带着自己的手下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正规海军。他就是那个现成的海军首领。
汪直死都没等到的机会他郑尽心等到了,郑芝龙想为朝廷效力的愿望他郑尽心有望实现了,施琅那个树起来的榜样也不再遥远,似乎伸手就能够到了?
可是
他被捕了。
他郑尽心,就在这个关头,被当做臭名昭著的海盗头子,被捕入狱了。
郑尽心承受不住的压抑着哀嚎了一声,他想呼噜一把脑袋,但他的手腕被锁链锁着,他的脖颈上还带着枷锁,他举起一半的手只能徒劳放下,又是一声哀嚎极度压抑的从喉咙里挤压出来。
这一声比一声渗人如野兽威吓般的哀嚎声吓了德亨一大跳,看着郑尽心在牢房里如困兽一般转圈圈,以为他犯什么病了,就大声问道:“郑尽心,你还好吗?”
郑尽心还好吗?
郑尽心一点都不好!
郑尽心猛的蹿到牢门前,吓的德亨反射性后退,撞在后面的桌子上,阿尔松阿忙扶住他,惊问道:“你没事吧?这人怎么回事,疯了吗?”
郑尽心摇晃着坚固的牢门栏杆,凄厉问道:“是不是真的!你说的是不是真的!朝廷真的要开海了?是不是真的!你是谁,你是谁,你说的是不是真的……”
“找死啊你,滚回去!”一个狱吏握着铁棍上前,抡起来就要朝郑尽心捣去。
挨这么一下可不得了,好在德亨及时拉住了他,这一棍子没有捣下去。
德亨命令道:“你们都出去,这里不需要你们。”
“可是,这人瞧着似是犯了疯病,保不齐会伤着您的。”狱吏不赞同道。
德亨叹气,解释道:“他只是,受刺激太大了,你们放心,他出不来的。”
从德亨带人来到牢房,直到刚才,郑尽心的情绪一直都很稳定。
他是在听了德亨说“开海运”后才这样的,他不住的问德亨“是不是真的”,那情绪,似是在懊悔。
德亨判断,郑尽心不是发疯了,他是被懊悔给逼的一时难以接受才变成这样的。
“或者说,咱们就算现在将他放出来,他也不会走的。”德亨再次叹道。
德亨不知道汪直、李旦、郑芝龙这样的海盗,但他知道,中国人,从来都是聪明、勇敢、有思想的,他们在这片大陆和海域上已经称霸几千年了……
唉,想多了都是泪。
狱吏对德亨话不明所以,但他只是一个小卒,他连入流小官都算不上,只能听命行事,一步三回头的带人出去了。
第232章
经过一通乒里乓啷的骚乱后, 郑尽心也发泄完了,情绪也平静下来了,他从牢房中央, 改席地而坐在牢房门口,从明亮里坐在了黑暗里,再透过牢房栏杆看外头火光里的人,就清晰多了。
那个阻止狱吏给他施酷刑, 也是一直在跟他说话的那个稚嫩的声音,是个年纪很小的少年。
德亨目送狱吏离开,回头见郑尽心已经平静下来了,打量他的眼神也很清明,就重新坐下,重新倒了一杯茶,递给他。
郑尽心迟疑了一下,戴着锁链的手伸出牢房, 接住了这杯茶。
“多谢。”郑尽心别别扭扭的道了一声谢。
毕竟, 眼前的人姓爱新觉罗,是地地道道的清/狗。
上好的汝窑青花瓷, 一只就能从洋人手中换一两白银,但白银对他们没什么用处,他们更想换南洋米和棉花,可以糊口养家。如果是连杯带壶一整套,能换的更多……
呷一口杯中茶,正宗的武夷山岩茶乌龙, 最好的上贡给朝廷, 剩下的, 他们可以卖给洋人, 和瓷器一样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