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03节
即使话中有含糊不全之处,也足以令人猜出事情全貌。
厅堂中的香料有问题。
这并不出奇。
道观里的清心香宁神。
青楼里的合欢香催情。
熏香可以挑动人的情绪,船上的香料有使人兴奋、躁动甚至上瘾的成分,加料之后效果更好,在使用过量的情况下,导致宾客发狂。
这个答案会使宾客失去对消金坊的信任,来客参加拍卖会或许有很多原因,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愿意损伤自己的身体。
今日消金坊可以在熏香里加料,明日会不会就在饮食里下药,后天会不会干脆端上改良过的五石散,借此控制所有人?
所以消金坊当机立断,虚构出了一个刺客,用外来的刺客转移注意力,掩盖证据。
想来,等半个时辰之后,拍卖师会带着手下,在宾客们眼前演一场极为有说服力的戏,将这件事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门外声音渐低。
景昭侧耳倾听片刻,对裴令之打了个手势,无声推开门。
门口不远处,站着一个人。
那人站在船舷旁,周围寂静无人,正向船外江水探身出去。
扑通一声。
重物落水。
江心洇出一朵鲜红的花,又被江水冲散。
不远处护卫正在假装检查抓捕,来往巡逻,杂音掩盖了落水声,时机卡的刚好。
那人一掸袖摆,施施然转过身来。
三双眼睛对视,彼此都愣住了。
那人的目光越过景昭,落在一旁裙摆翩然,轻纱覆面的裴令之身上,略带犹疑地唤出他的名讳。
“是……裴七郎?”
.
王悦摘下面具,轻轻扣在桌面上。
不管他是无心还是有意,总之,他叫出裴令之姓名的这个举动,实际上挽救了他的性命。
他手指轻轻抚摸着面具,仔细回想方才情形。
方才他叫破裴令之名讳,摘下面具,而后双方分道扬镳,各自设法回房。
他们当然没有忙着寒暄。
首先,这不是适合寒暄的时机。
其次,这不是适合寒暄的地点。
最后,他们没有多说的必要。
叫破名讳,是为了使对方忌讳,不会贸然动手。
摘下面具,是为了交换把柄,双方得以在瞬间达成共识,各自离开,先度过眼前这一关。
对他和裴令之这类人来说,名誉比性命重要。
当然,这句话里的名誉指的是自己的名誉,性命则指的是别人的性命。
和他一样,裴令之也一定不会允许自己现身消金坊的消息流传出去。
这种地方,对于无甚名气的世家纨绔来说,是寻欢作乐的极好去处,但对于他与裴令之这等名满南方的少年名士来说,与之扯上关系会极大地影响声名。
他并不在乎消金坊发现船上少了一个人会怎样警惕,只是以指节敲击桌面,思索着裴令之身边的人。
令他无比惊异的是,裴令之穿着女子的裙裳,没有戴面具,露出了眉眼。
他与裴令之齐名,自然曾经见过数次,还曾有两次对谈。
既然见过,就绝不可能忘记。
那张脸毕竟太过美丽。
能令裴令之作女装打扮,将面具让出,那他身边那人究竟是谁?
看身形与体态,更似妙龄女子,而非男人。
他思忖片刻,想起那封被中途截住的信,动作忽而顿住。
.
二人通过窗子离开,又通过窗子回到船舱。
过了将近一个时辰,果然有侍从前来敲门,说刺客已被抓获,请各位贵客安心,船只正在返航。
拍卖师编出了一套极为生动的话术,将那具刺客尸体挂起来示众片刻,又再度深切聊表歉意,并信誓旦旦保证九月重开一次拍卖会。
不得不说,这些话很能糊弄人。
景昭对他们的谎言不感兴趣,倒是很想弄点香料研究一下,可惜厅堂中的香炉被清理的极为干净,从内到外焕然一新,压根没有给她留下机会。
大船一路折返。
不知行驶了多久,夜色仍然深黑,房中的灯已经烧尽了。
不仅是房中的灯火烧尽,往外看去,甲板上原本灯火通明的场景刹那间消逝,所有火把都被熄灭,走道上往来的侍从与护卫全都鬼魅般消失了。
外面没有传出任何惊呼声,要么是船上所有宾客都已睡着,要么这对于他们来说很是寻常,已经不值得惊讶。
于是景昭明白了。
船快要回城,灭掉灯火,是为了掩盖踪迹,也是为了使宾客无法探究航道与方向。
她当然不会做些多余的事,只是觉得房中有些窒闷。
她伸出手,推开了窗子。
喀啦一声轻响。
在寂静夜色里极为清晰。
船行渐缓。
许多侍从出现在各间舱房的门口,手中各自捧着绸带。
用绸带遮住宾客们的眼睛,侍从们殷勤搀扶,将宾客们带离船只。
心中有了猜测,回程时景昭便十分笃定,确定他们乘坐的小舟确实在地下水道里航行。
解下眼前绸布时,她发觉自己回到了消金坊那座举行拍卖的大厅里,裴令之站在她身旁,宾客们议论纷纷,很是不满。
这等见不得光的生意,做的就是一个口碑。无论是刺客还是其他,一旦发生意外,口碑便会极大折损。
景昭极力压低声音安抚裴令之:“没事,等从这里离开,我们立刻约见王悦。”
她的安慰显然没起什么作用。
裴令之五指压住额头,颇为伤神。
说起来,家族自幼便为他养望,裴令之声名向来无缺,除了深居简出甚少见人算个无伤大雅的遗憾。
裴令之出现在消金坊的船上,一无物证、二无人证。
王悦与裴令之齐名,他只要还爱惜羽毛,就无法出面亲自指证。
即使王悦失心疯了,想要与江宁裴氏过不去,以江宁裴氏为裴令之养望多年的手段,与裴王两族的实力对比,王悦也没有丝毫胜算。
在景昭看来,裴令之根本没什么可担心的。如果实在担心,熬过八月,趁着东宫驾临江宁时,找机会把王悦杀了就行。
但这话不便宣之于口。
她侧首凝望着裴令之的侧脸。
笼罩在轻纱下,如梦似幻,仅可辨认出轮廓的秀美侧脸。
即使蒙着面纱,依旧极为动人,也难怪与他相识的王悦仅凭眉眼便能一语道破裴令之身份。
裴令之转过头来,看着她轻声道:“现在就约见他。”
景昭一怔:“现在?”
王悦不可能以真实身份前来,这里人人佩戴面具,一时之间如何找到人?
裴令之指向竹屏风外的一角:“那里。”
景昭看过去,讶异道:“你怎么能确定?”
裴令之斩钉截铁说道:“他喜穿深紫衣袍,今夜为了掩饰,换了较浅的雪青色袍服,我记得,目光所及之处,再没见过第二个与他衣料颜色完全一致的人。”
景昭愕然。
她记得王悦穿淡紫色,可今夜厅中与他衣衫同色的人不少,景昭对衣料颜色向来不大用心,即使她过目不忘,也不敢斩钉截铁判断淡紫色本身深浅差距。
——不是都差不多吗?
第90章 ......
八月十五皇宫
民间有句话,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今年的八月十五月亮极圆,悬在高远天边,清辉洒向整座京城。
登上殿阁高处,举目远眺,远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天际尽头歪歪扭扭飞起数个孔明灯,张灯结彩、车水马龙,说不尽的繁华无边,连天边明月都为之失色。
太后,现在应该被称之为孝慈皇后,年初刚刚薨逝,按理来说大楚境内应该禁止庆典。就算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京城是天子脚下,总该更注意些。
但很显然,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皇帝并没有针对民间做出太过严格的限制。百姓们暗自忍耐了一段时间,但喜欢热闹毕竟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外力强行逼迫,很难做到严守戒律,在中秋前夕终于按捺不住,试探着弄了些热闹出来,见官署没有加以限制,终于欢欢喜喜开始庆祝中秋。
一道朱红高墙,隔绝内外。
宫墙之内,寂静若死。
满地明月清辉,映照在朱红墙琉璃瓦间,更显清寂。
厅堂中的香料有问题。
这并不出奇。
道观里的清心香宁神。
青楼里的合欢香催情。
熏香可以挑动人的情绪,船上的香料有使人兴奋、躁动甚至上瘾的成分,加料之后效果更好,在使用过量的情况下,导致宾客发狂。
这个答案会使宾客失去对消金坊的信任,来客参加拍卖会或许有很多原因,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愿意损伤自己的身体。
今日消金坊可以在熏香里加料,明日会不会就在饮食里下药,后天会不会干脆端上改良过的五石散,借此控制所有人?
所以消金坊当机立断,虚构出了一个刺客,用外来的刺客转移注意力,掩盖证据。
想来,等半个时辰之后,拍卖师会带着手下,在宾客们眼前演一场极为有说服力的戏,将这件事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门外声音渐低。
景昭侧耳倾听片刻,对裴令之打了个手势,无声推开门。
门口不远处,站着一个人。
那人站在船舷旁,周围寂静无人,正向船外江水探身出去。
扑通一声。
重物落水。
江心洇出一朵鲜红的花,又被江水冲散。
不远处护卫正在假装检查抓捕,来往巡逻,杂音掩盖了落水声,时机卡的刚好。
那人一掸袖摆,施施然转过身来。
三双眼睛对视,彼此都愣住了。
那人的目光越过景昭,落在一旁裙摆翩然,轻纱覆面的裴令之身上,略带犹疑地唤出他的名讳。
“是……裴七郎?”
.
王悦摘下面具,轻轻扣在桌面上。
不管他是无心还是有意,总之,他叫出裴令之姓名的这个举动,实际上挽救了他的性命。
他手指轻轻抚摸着面具,仔细回想方才情形。
方才他叫破裴令之名讳,摘下面具,而后双方分道扬镳,各自设法回房。
他们当然没有忙着寒暄。
首先,这不是适合寒暄的时机。
其次,这不是适合寒暄的地点。
最后,他们没有多说的必要。
叫破名讳,是为了使对方忌讳,不会贸然动手。
摘下面具,是为了交换把柄,双方得以在瞬间达成共识,各自离开,先度过眼前这一关。
对他和裴令之这类人来说,名誉比性命重要。
当然,这句话里的名誉指的是自己的名誉,性命则指的是别人的性命。
和他一样,裴令之也一定不会允许自己现身消金坊的消息流传出去。
这种地方,对于无甚名气的世家纨绔来说,是寻欢作乐的极好去处,但对于他与裴令之这等名满南方的少年名士来说,与之扯上关系会极大地影响声名。
他并不在乎消金坊发现船上少了一个人会怎样警惕,只是以指节敲击桌面,思索着裴令之身边的人。
令他无比惊异的是,裴令之穿着女子的裙裳,没有戴面具,露出了眉眼。
他与裴令之齐名,自然曾经见过数次,还曾有两次对谈。
既然见过,就绝不可能忘记。
那张脸毕竟太过美丽。
能令裴令之作女装打扮,将面具让出,那他身边那人究竟是谁?
看身形与体态,更似妙龄女子,而非男人。
他思忖片刻,想起那封被中途截住的信,动作忽而顿住。
.
二人通过窗子离开,又通过窗子回到船舱。
过了将近一个时辰,果然有侍从前来敲门,说刺客已被抓获,请各位贵客安心,船只正在返航。
拍卖师编出了一套极为生动的话术,将那具刺客尸体挂起来示众片刻,又再度深切聊表歉意,并信誓旦旦保证九月重开一次拍卖会。
不得不说,这些话很能糊弄人。
景昭对他们的谎言不感兴趣,倒是很想弄点香料研究一下,可惜厅堂中的香炉被清理的极为干净,从内到外焕然一新,压根没有给她留下机会。
大船一路折返。
不知行驶了多久,夜色仍然深黑,房中的灯已经烧尽了。
不仅是房中的灯火烧尽,往外看去,甲板上原本灯火通明的场景刹那间消逝,所有火把都被熄灭,走道上往来的侍从与护卫全都鬼魅般消失了。
外面没有传出任何惊呼声,要么是船上所有宾客都已睡着,要么这对于他们来说很是寻常,已经不值得惊讶。
于是景昭明白了。
船快要回城,灭掉灯火,是为了掩盖踪迹,也是为了使宾客无法探究航道与方向。
她当然不会做些多余的事,只是觉得房中有些窒闷。
她伸出手,推开了窗子。
喀啦一声轻响。
在寂静夜色里极为清晰。
船行渐缓。
许多侍从出现在各间舱房的门口,手中各自捧着绸带。
用绸带遮住宾客们的眼睛,侍从们殷勤搀扶,将宾客们带离船只。
心中有了猜测,回程时景昭便十分笃定,确定他们乘坐的小舟确实在地下水道里航行。
解下眼前绸布时,她发觉自己回到了消金坊那座举行拍卖的大厅里,裴令之站在她身旁,宾客们议论纷纷,很是不满。
这等见不得光的生意,做的就是一个口碑。无论是刺客还是其他,一旦发生意外,口碑便会极大折损。
景昭极力压低声音安抚裴令之:“没事,等从这里离开,我们立刻约见王悦。”
她的安慰显然没起什么作用。
裴令之五指压住额头,颇为伤神。
说起来,家族自幼便为他养望,裴令之声名向来无缺,除了深居简出甚少见人算个无伤大雅的遗憾。
裴令之出现在消金坊的船上,一无物证、二无人证。
王悦与裴令之齐名,他只要还爱惜羽毛,就无法出面亲自指证。
即使王悦失心疯了,想要与江宁裴氏过不去,以江宁裴氏为裴令之养望多年的手段,与裴王两族的实力对比,王悦也没有丝毫胜算。
在景昭看来,裴令之根本没什么可担心的。如果实在担心,熬过八月,趁着东宫驾临江宁时,找机会把王悦杀了就行。
但这话不便宣之于口。
她侧首凝望着裴令之的侧脸。
笼罩在轻纱下,如梦似幻,仅可辨认出轮廓的秀美侧脸。
即使蒙着面纱,依旧极为动人,也难怪与他相识的王悦仅凭眉眼便能一语道破裴令之身份。
裴令之转过头来,看着她轻声道:“现在就约见他。”
景昭一怔:“现在?”
王悦不可能以真实身份前来,这里人人佩戴面具,一时之间如何找到人?
裴令之指向竹屏风外的一角:“那里。”
景昭看过去,讶异道:“你怎么能确定?”
裴令之斩钉截铁说道:“他喜穿深紫衣袍,今夜为了掩饰,换了较浅的雪青色袍服,我记得,目光所及之处,再没见过第二个与他衣料颜色完全一致的人。”
景昭愕然。
她记得王悦穿淡紫色,可今夜厅中与他衣衫同色的人不少,景昭对衣料颜色向来不大用心,即使她过目不忘,也不敢斩钉截铁判断淡紫色本身深浅差距。
——不是都差不多吗?
第90章 ......
八月十五皇宫
民间有句话,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今年的八月十五月亮极圆,悬在高远天边,清辉洒向整座京城。
登上殿阁高处,举目远眺,远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天际尽头歪歪扭扭飞起数个孔明灯,张灯结彩、车水马龙,说不尽的繁华无边,连天边明月都为之失色。
太后,现在应该被称之为孝慈皇后,年初刚刚薨逝,按理来说大楚境内应该禁止庆典。就算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京城是天子脚下,总该更注意些。
但很显然,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皇帝并没有针对民间做出太过严格的限制。百姓们暗自忍耐了一段时间,但喜欢热闹毕竟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外力强行逼迫,很难做到严守戒律,在中秋前夕终于按捺不住,试探着弄了些热闹出来,见官署没有加以限制,终于欢欢喜喜开始庆祝中秋。
一道朱红高墙,隔绝内外。
宫墙之内,寂静若死。
满地明月清辉,映照在朱红墙琉璃瓦间,更显清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