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72节
景昭并不需要郑明夷的回答,她稍稍一顿,言简意赅评价道:“小家子气。”
郑明夷出神片刻,轻声道:“世家是很懦弱的,他们没有胆子明刀明枪公然谋反。其实他们原本所谋求的最好目标,是将我推上东宫储妃的位置。”
很可惜,皇帝不是任人摆弄的傀儡,皇太女也不是。
以郑氏为首的世家空有心思,却无法做到。
景昭颇感有趣:“所以望仙别馆也好,市井流言也好,其实是剑指储妃,而非本宫?”
郑明夷含笑微哂:“他们哪有那个胆子,一群蠢货,不足与谋。”
然后他摇摇头:“偏偏为这群蠢货所操控,真是……”
景昭也笑了,轻轻摇头。
殿外传来哭声。
是承书女官,但很快那哭声敛没,应该是被捂住嘴拖了下去。
郑明夷若有所思,稍稍侧首,遗憾道:“早该想到的,殿下有妊之后,就把她打发去了外书房,不再近身侍奉殿下起居,想来早已察觉到她与宫外有所牵连了。”
他敛容、正色,问道:“殿下准备如何赐死我呢?”
“你到底姓桓。”景昭道。
从正统意义上,大楚承接桓氏正统,自然该对先代皇族表示敬意。
从血脉联系上,桓氏太子的遗孤,是她母亲长乐公主的嫡亲侄儿。
脚步声响。
一名神情平淡的少女,捧着一只托盘走来。
她容貌只能算是清秀,手指细长却生了茧,肌肤微黑,身量高挑结实。
苏惠看见那少女,神情不易察觉地柔和了些,以眼神示意少女将托盘呈到郑明夷面前。
盘中放着一只极小的瓷瓶,瓶身淡淡青影,如同春日里纷飞的柳枝。
拂堤杨柳醉春烟。
“以桓氏皇族秘藏的毒,送桓氏皇族最后的嫡系血脉一程。”
郑明夷看着瓷瓶,恍然道:“醉春烟。”
他又笑着摇头:“原来是桓氏秘藏的毒药吗?我一直以为如传闻中那样,是某个南方世家的珍藏。”
“那个南方世家姓景?”景昭挑起眉梢,“流言这种东西,充其量不过是玩弄天下人的手段,你也敢信?”
郑明夷点头:“你说得对。”
他开启瓷瓶,一饮而尽。
秀丽眉目倦然低垂,渐无声息。
第148章 “虚劳!是虚劳!”……
北风萧瑟,雪粒飞舞。
薛兰野拎着空食盒,朝山下走去,迎面吸了一口夹霜夹雪的冷风,呛得眼泛泪花,不住咳嗽。
山脚停着一辆马车。
拉车的黑马不耐烦地跺脚,薛兰野有点害怕,笨手笨脚绕开它,也不要车夫搀扶,自己爬上车,搓手道:“好冷好冷。”
卓业稷随意道:“京城冬天不就是这样吗?你在颂川待得久了,那边暖和,乍一回来不适应。”
薛兰野抱过手炉暖了暖手,神情微显沉郁:“我在那里待得确实太久,脑子都待木了。”
卓业稷心想你本来就不甚灵光,颂川县着实冤枉。
只听薛兰野接着道:“京里……到底出了多少事?”
这话问得不清不楚,卓业稷一时犹疑,拿不准该怎么回答,只好挑拣能说的大致说了些,然后又道:“其实你离京倒是一件好事,这滩浑水不是谁都能淌的。我就罢了,你是薛令君的长女,留在京中就是谁都想借机咬一口的肥肉,不可能独善其身。”
“是啊。”薛兰野没滋没味地道,“你说得对,连郑明夷这一等一的聪明人,竟然都被卷了进去。”
二人同时陷入沉默。
“不说这些了。”卓业稷打起精神,“走吧,我邀了李盈风、程枫桥还有王潇然,林宪还在家里养伤,没叫她,我们五个今晚去聚一聚。”
“长春呢?”
“她是宗室。”
临近年节,朝中风浪渐趋于平息,但以东宫伴读的年纪和资历,哪怕只沾上风浪的一点余韵,都会元气大伤。
这甚至不是皇帝与东宫看重与否的问题,风浪既成,便不由人掌控。管你是龙子凤孙、天潢贵胄,一旦涉入其中,连块骨头都未必能够剩下。
宗室天然便是皇帝父女最坚定的同盟与最防备的叛逆,景含章一身前程皆系于东宫看重,决计不敢在风口浪尖上出门交游。
马车辘辘驶过城门,隔帘回头望去,寿山只剩下天际遥远的一点白影。
皇族宗室、公卿贵胄,死后除去附葬皇陵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多半便在京城外的寿山群峰间择吉地而葬。
谯国郑氏族诛,死者皆以罪人名分收葬,唯有崇文殿学士郑明夷,生前入侍东宫,或许是因为这点情分,天子破例特许敛骨入寿山,随葬齐朝太子妃郑氏衣冠冢侧。
寒风吹面如刀,更添萧瑟。不远处一队骑兵打马而过,拉车的黑马受惊,车身顿时一震。
薛兰野往外瞟了一眼,愕然道:“戍卫军?”
饶是她向来心宽,看着车外纵马疾驰的戍卫军,再被寒风当头一吹,心也凉了七七八八——连戍卫军都调回京城,可见朝中形势依旧严峻,否则何须以大军压阵。
五万戍卫军回守京城,单以人力物力消耗而论,就足以活生生把国库耗干。
薛兰野忽然庆幸起来。
颂川县虽然远离京城,但也胜在天高皇帝远,水浅淹不死人啊。
.
建元十一年的冬天,非常适合朝臣们怀念旧日时光。
自从建元七年之后,皇帝视朝渐少,虽说对朝野上下的把控一如既往,喜怒无常的性情丝毫未变,但至少不是动辄杀人,严苛程度有所下降。
说得简单点,就是朝臣们不用提着头去上朝了。
然而,好日子总是比较短暂。
还没等朝臣们享受几年这来之不易的松快,忽然建元十一年一起莫名其妙的大理寺丞失踪案,牵扯出了抡才舞弊、暗中操纵荐官的案件。
以此为由,皇帝毫不容情掀起大狱,当即罢黜、诛杀、更替了大批地方官员。
紧接着火从地方烧进朝廷中枢,牵出中枢地方、南方北方、士族豪强相互勾结,多年来暗中操纵荐官的罪状。单提因此获罪的三四品大员,就有足足七人。
谯国郑氏罪行昭著,阴谋勾连北方士族阻拦科考,并涉建元五年分科案,又查明与临川郡守韩弗案亦有勾连,坐不道、不义之罪,皆为十恶大罪,族诛。
即使是建元元年,皇帝初登帝位,手腕最为强硬冷酷之时,也不曾在京城掀起过如此大的风浪。
——要知道,这里可是京城啊!
天子脚下,帝王腹心,一旦乱起,便有改天换日之虞。
直到皇帝密召五万戍卫军入京,彻底斩断了所有涉事者最后一点妄想。
“国库没钱了。”户部尚书哭着说。
五万戍卫军,确实是一项极大的开支。
这些戍卫军本来镇守京畿以北的肃州,在当地垦田练兵,只消朝廷每年拨给一部分银粮供给即可,余下的缺口可以自给自足。
但皇帝密召五万大军入京,第一条准则就是隐秘,第二则是快。总不能让戍卫军背着自己的口粮上路,只好一应供给出自国库。
不要说五万个身强力壮的大活人,就算五万只扑棱翅膀的鸡,消耗的粮食也是极大的数目。更何况戍卫军一入京城,皇帝下旨令赐布匹、铜钱犒赏,其待遇暂与禁卫等同,更是一大笔花费。
户部尚书说到伤心处,泪如雨下,不能自抑,仿佛如果皇帝再不肯松口,他就要现场投缳自尽。
饶是皇帝,也不能因为户部尚书尽忠职守,就把这老头拖下去处置,一时间微感棘手。
皇帝登基以来换了数个尚书,深知户部的做派,那是账上还有一百万两,都要睁着眼睛说只有十个铜钱的貔貅,银子入帐容易出来难。
这就是他为什么非要自己设内库供给皇宫及东宫花销的原因。
就在这时,梁观己从殿外匆匆小跑而来:“圣上,东宫急报,太女殿下那边出了些问题,李院正已经带人赶过去了。”
户部尚书的哭诉戛然而止。
皇帝骤然起身,蹙眉道:“怎么回事?”
户部尚书赶紧告退,梁观己这时才道:“太女殿下昏过去了。”
皇帝秀眉紧蹙,疾步向外走去,寒声道:“备辇。”
事关太女安危,抬辇的宫人不敢稍慢,几乎是飞一般地到了东宫。
穆嫔迎出来,神情带着些本能的畏惧,行礼道:“圣上,太女殿下已经醒了。”
“怎么回事?”
穆嫔结结巴巴道:“殿,殿下今日精神本就不振,午后小憩起身,忽然就倒下去了。”
皇帝皱眉:“什么缘故?”
穆嫔擦着汗,支支吾吾道:“这个......妾不敢妄言。”
“太女殿下的症状是虚劳。”李院正很直接地说,因怕皇帝听不明白归咎于太医诊治不力,还特意解释了一下,“就是进补不够,导致的虚症。不是什么大病,补养即可。”
这话虽然极力说的委婉,实际上已经非常直白了。皇帝微微一顿,挥手示意太医下去开方,等殿内众人走得干干净净,才走到床边,不可思议道:“你竟然把自己饿晕了?”
哗啦一声景昭掀开锦被坐起来,辩解道:“虚劳!是虚劳!”
皇帝似笑非笑看她片刻:“不小了。”
不等景昭说话,皇帝深深看了一眼女儿清瘦的面颊,道:“今年祭祀,我不去,你也不要去了。雪重路远,让裴氏代你过去。”
景昭似乎愣了一下,旋即面色骤变:“父皇!”
“怎么?”
景昭张了张口,半晌才道:“他......他还能回来,对吧?”
最后两个字底气不是很足,皇帝不答,只似笑非笑端详女儿片刻,道:“没有下一次。”
郑明夷出神片刻,轻声道:“世家是很懦弱的,他们没有胆子明刀明枪公然谋反。其实他们原本所谋求的最好目标,是将我推上东宫储妃的位置。”
很可惜,皇帝不是任人摆弄的傀儡,皇太女也不是。
以郑氏为首的世家空有心思,却无法做到。
景昭颇感有趣:“所以望仙别馆也好,市井流言也好,其实是剑指储妃,而非本宫?”
郑明夷含笑微哂:“他们哪有那个胆子,一群蠢货,不足与谋。”
然后他摇摇头:“偏偏为这群蠢货所操控,真是……”
景昭也笑了,轻轻摇头。
殿外传来哭声。
是承书女官,但很快那哭声敛没,应该是被捂住嘴拖了下去。
郑明夷若有所思,稍稍侧首,遗憾道:“早该想到的,殿下有妊之后,就把她打发去了外书房,不再近身侍奉殿下起居,想来早已察觉到她与宫外有所牵连了。”
他敛容、正色,问道:“殿下准备如何赐死我呢?”
“你到底姓桓。”景昭道。
从正统意义上,大楚承接桓氏正统,自然该对先代皇族表示敬意。
从血脉联系上,桓氏太子的遗孤,是她母亲长乐公主的嫡亲侄儿。
脚步声响。
一名神情平淡的少女,捧着一只托盘走来。
她容貌只能算是清秀,手指细长却生了茧,肌肤微黑,身量高挑结实。
苏惠看见那少女,神情不易察觉地柔和了些,以眼神示意少女将托盘呈到郑明夷面前。
盘中放着一只极小的瓷瓶,瓶身淡淡青影,如同春日里纷飞的柳枝。
拂堤杨柳醉春烟。
“以桓氏皇族秘藏的毒,送桓氏皇族最后的嫡系血脉一程。”
郑明夷看着瓷瓶,恍然道:“醉春烟。”
他又笑着摇头:“原来是桓氏秘藏的毒药吗?我一直以为如传闻中那样,是某个南方世家的珍藏。”
“那个南方世家姓景?”景昭挑起眉梢,“流言这种东西,充其量不过是玩弄天下人的手段,你也敢信?”
郑明夷点头:“你说得对。”
他开启瓷瓶,一饮而尽。
秀丽眉目倦然低垂,渐无声息。
第148章 “虚劳!是虚劳!”……
北风萧瑟,雪粒飞舞。
薛兰野拎着空食盒,朝山下走去,迎面吸了一口夹霜夹雪的冷风,呛得眼泛泪花,不住咳嗽。
山脚停着一辆马车。
拉车的黑马不耐烦地跺脚,薛兰野有点害怕,笨手笨脚绕开它,也不要车夫搀扶,自己爬上车,搓手道:“好冷好冷。”
卓业稷随意道:“京城冬天不就是这样吗?你在颂川待得久了,那边暖和,乍一回来不适应。”
薛兰野抱过手炉暖了暖手,神情微显沉郁:“我在那里待得确实太久,脑子都待木了。”
卓业稷心想你本来就不甚灵光,颂川县着实冤枉。
只听薛兰野接着道:“京里……到底出了多少事?”
这话问得不清不楚,卓业稷一时犹疑,拿不准该怎么回答,只好挑拣能说的大致说了些,然后又道:“其实你离京倒是一件好事,这滩浑水不是谁都能淌的。我就罢了,你是薛令君的长女,留在京中就是谁都想借机咬一口的肥肉,不可能独善其身。”
“是啊。”薛兰野没滋没味地道,“你说得对,连郑明夷这一等一的聪明人,竟然都被卷了进去。”
二人同时陷入沉默。
“不说这些了。”卓业稷打起精神,“走吧,我邀了李盈风、程枫桥还有王潇然,林宪还在家里养伤,没叫她,我们五个今晚去聚一聚。”
“长春呢?”
“她是宗室。”
临近年节,朝中风浪渐趋于平息,但以东宫伴读的年纪和资历,哪怕只沾上风浪的一点余韵,都会元气大伤。
这甚至不是皇帝与东宫看重与否的问题,风浪既成,便不由人掌控。管你是龙子凤孙、天潢贵胄,一旦涉入其中,连块骨头都未必能够剩下。
宗室天然便是皇帝父女最坚定的同盟与最防备的叛逆,景含章一身前程皆系于东宫看重,决计不敢在风口浪尖上出门交游。
马车辘辘驶过城门,隔帘回头望去,寿山只剩下天际遥远的一点白影。
皇族宗室、公卿贵胄,死后除去附葬皇陵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多半便在京城外的寿山群峰间择吉地而葬。
谯国郑氏族诛,死者皆以罪人名分收葬,唯有崇文殿学士郑明夷,生前入侍东宫,或许是因为这点情分,天子破例特许敛骨入寿山,随葬齐朝太子妃郑氏衣冠冢侧。
寒风吹面如刀,更添萧瑟。不远处一队骑兵打马而过,拉车的黑马受惊,车身顿时一震。
薛兰野往外瞟了一眼,愕然道:“戍卫军?”
饶是她向来心宽,看着车外纵马疾驰的戍卫军,再被寒风当头一吹,心也凉了七七八八——连戍卫军都调回京城,可见朝中形势依旧严峻,否则何须以大军压阵。
五万戍卫军回守京城,单以人力物力消耗而论,就足以活生生把国库耗干。
薛兰野忽然庆幸起来。
颂川县虽然远离京城,但也胜在天高皇帝远,水浅淹不死人啊。
.
建元十一年的冬天,非常适合朝臣们怀念旧日时光。
自从建元七年之后,皇帝视朝渐少,虽说对朝野上下的把控一如既往,喜怒无常的性情丝毫未变,但至少不是动辄杀人,严苛程度有所下降。
说得简单点,就是朝臣们不用提着头去上朝了。
然而,好日子总是比较短暂。
还没等朝臣们享受几年这来之不易的松快,忽然建元十一年一起莫名其妙的大理寺丞失踪案,牵扯出了抡才舞弊、暗中操纵荐官的案件。
以此为由,皇帝毫不容情掀起大狱,当即罢黜、诛杀、更替了大批地方官员。
紧接着火从地方烧进朝廷中枢,牵出中枢地方、南方北方、士族豪强相互勾结,多年来暗中操纵荐官的罪状。单提因此获罪的三四品大员,就有足足七人。
谯国郑氏罪行昭著,阴谋勾连北方士族阻拦科考,并涉建元五年分科案,又查明与临川郡守韩弗案亦有勾连,坐不道、不义之罪,皆为十恶大罪,族诛。
即使是建元元年,皇帝初登帝位,手腕最为强硬冷酷之时,也不曾在京城掀起过如此大的风浪。
——要知道,这里可是京城啊!
天子脚下,帝王腹心,一旦乱起,便有改天换日之虞。
直到皇帝密召五万戍卫军入京,彻底斩断了所有涉事者最后一点妄想。
“国库没钱了。”户部尚书哭着说。
五万戍卫军,确实是一项极大的开支。
这些戍卫军本来镇守京畿以北的肃州,在当地垦田练兵,只消朝廷每年拨给一部分银粮供给即可,余下的缺口可以自给自足。
但皇帝密召五万大军入京,第一条准则就是隐秘,第二则是快。总不能让戍卫军背着自己的口粮上路,只好一应供给出自国库。
不要说五万个身强力壮的大活人,就算五万只扑棱翅膀的鸡,消耗的粮食也是极大的数目。更何况戍卫军一入京城,皇帝下旨令赐布匹、铜钱犒赏,其待遇暂与禁卫等同,更是一大笔花费。
户部尚书说到伤心处,泪如雨下,不能自抑,仿佛如果皇帝再不肯松口,他就要现场投缳自尽。
饶是皇帝,也不能因为户部尚书尽忠职守,就把这老头拖下去处置,一时间微感棘手。
皇帝登基以来换了数个尚书,深知户部的做派,那是账上还有一百万两,都要睁着眼睛说只有十个铜钱的貔貅,银子入帐容易出来难。
这就是他为什么非要自己设内库供给皇宫及东宫花销的原因。
就在这时,梁观己从殿外匆匆小跑而来:“圣上,东宫急报,太女殿下那边出了些问题,李院正已经带人赶过去了。”
户部尚书的哭诉戛然而止。
皇帝骤然起身,蹙眉道:“怎么回事?”
户部尚书赶紧告退,梁观己这时才道:“太女殿下昏过去了。”
皇帝秀眉紧蹙,疾步向外走去,寒声道:“备辇。”
事关太女安危,抬辇的宫人不敢稍慢,几乎是飞一般地到了东宫。
穆嫔迎出来,神情带着些本能的畏惧,行礼道:“圣上,太女殿下已经醒了。”
“怎么回事?”
穆嫔结结巴巴道:“殿,殿下今日精神本就不振,午后小憩起身,忽然就倒下去了。”
皇帝皱眉:“什么缘故?”
穆嫔擦着汗,支支吾吾道:“这个......妾不敢妄言。”
“太女殿下的症状是虚劳。”李院正很直接地说,因怕皇帝听不明白归咎于太医诊治不力,还特意解释了一下,“就是进补不够,导致的虚症。不是什么大病,补养即可。”
这话虽然极力说的委婉,实际上已经非常直白了。皇帝微微一顿,挥手示意太医下去开方,等殿内众人走得干干净净,才走到床边,不可思议道:“你竟然把自己饿晕了?”
哗啦一声景昭掀开锦被坐起来,辩解道:“虚劳!是虚劳!”
皇帝似笑非笑看她片刻:“不小了。”
不等景昭说话,皇帝深深看了一眼女儿清瘦的面颊,道:“今年祭祀,我不去,你也不要去了。雪重路远,让裴氏代你过去。”
景昭似乎愣了一下,旋即面色骤变:“父皇!”
“怎么?”
景昭张了张口,半晌才道:“他......他还能回来,对吧?”
最后两个字底气不是很足,皇帝不答,只似笑非笑端详女儿片刻,道:“没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