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76节
谭深年是北方名士中的佼佼者。
伪朝倒行逆施杀人如草,活到他这把年纪的名士不多了。
故而,谭深年下狱的消息传出,不少文人大感惊愕,迅速开始四处奔走打听情况。想知道谭深年到底是怎么不敬文宣皇后,竟然被削去官职扔进大牢里了。
答案就在碑文上。
替文宣皇后撰写碑文,无论如何绕不开她成为伪朝皇帝妃嫔的经历。
依照常理而言,应该格外强调文宣皇后的忍辱负重、为母则刚。但谭深年春秋笔法,用了这么一个词。
——“镜破钗分,惜乎梅枝另投。”
梅枝另投。
时人常以“梅开二度”隐喻,代指再嫁再娶。民间女子改嫁,亦称其为‘梅婚’。
这是个非常通俗的叫法,其词义虽然文雅,但是用在这里,和琵琶别抱也没什么区别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
文宣皇后委身伪朝,不是改嫁,而是被迫。梅枝另投四个字刻在碑上,完全模糊了她的本意,倘若多年以后载入史册,那就彻底说不清了。
齐楚两朝民风开放,女子改嫁不算大事,可孝道始终是不容逾越的底线,桓氏皇族尽数折损于荆狄慕容氏之手,贞皇帝贞皇后一死殉国。倘若文宣皇后心甘情愿改嫁给诛灭全族、逼杀父母的仇人,那么她的名声也就彻彻底底毁了。
这并不是个小错。
撰写这般要紧的碑文,宁可平庸不能出错,谭深年是文赋大家,替亲友捉刀撰写过的墓志铭加起来比他的坟头草都高,怎么会犯如此浅显的错误?
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一句暗含褒贬。这是文人最擅玩弄的言语之道,根本不可能一时疏忽铸成大错——他就是故意的!
皇帝震怒,毫不理会雪片般飞来的求情奏折,令内卫亲自审讯。
果然再迂腐死硬的人也扛不住十八道重刑,谭深年入狱之初慨然承认风骨凛凛,颇有宁死不屈之色,然后只消一日一夜,内卫统领漏夜赶入宫中,向皇帝呈上了一张鲜血淋漓按着手印的口供。
——事已至此,谭深年到底是真的迂腐刻板,还是受人挑唆,抑或是另有用意,都不再重要了。
那篇不敬文宣皇后的碑文的的确确出自他的手笔,这就足够定罪。
但他的鲜血并不足以谢罪。
文宣皇后是皇帝的妻子,也是皇太女的母亲。皇帝册封皇太女的理由,头一条就是两朝皇室、正统血脉,文宣皇后清名受损,直接干系着储君的声誉令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攻讦文宣皇后不贞不孝,等同于否定她作为前朝公主的尊贵身份——一个不孝的女儿,向杀父杀母的血仇屈身献媚的女儿,怎么还能依仗着来自父母的血脉享受尊荣呢?
无论有心还是无意,谭深年这篇碑文落笔的那一刻,其实便已经掀起了风浪。
这场风浪一旦掀起,没有人可以轻易平息,谭深年不够,谭家满门不够,它标志着建元年间第一场血腥清洗的开始。
只是在山雨欲来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
如果查阅案卷,碑文案作为开国后第一起大案,在建元二年深秋谭家满门授首之后便已告终。
但这场清洗留下的影响比所有人想象的更加深远,它没有落在纸面上,但无形的痕迹却绵延了更多岁月,建元五年礼王坠马而死,其实某种意义上都可算作碑文案的延续。
甚至许多年后,它仍然影响着某些大事的走向。
譬如建元二年年末,内卫奉命调查谭氏姻亲,彻查谭氏余孽踪迹,为此连毁坏大半的伪朝官府文书辑录都翻了出来,阴差阳错之下,发现了一个关于谯国郑氏的秘密。
郑氏嫡支一名年幼孩童,曾经在伪朝五年宣告重病,而后那名孩童再也没有出现过,据传是孩童年幼八字轻,病重难救也不宜大张旗鼓,故而送往别庄养病。
直到建元元年,郑氏家主重病的幼子忽然宣告痊愈,并且在年底择选东宫伴读时,这个孩子力压年纪相近的兄弟姐妹,被郑氏全力荐入了名单之中。
那个孩子有一张与父母并不相似的面孔。
但这些故事的走向,注定会隐没在内卫密卷里,或许直到几十年、几百年后才会为人所知,或许永远也不会得见天日。
只有谭深年,以他为锚点掀起的血腥清洗曾经席卷了整个朝堂,公卿百官神思战栗讳莫如深,轻易不敢再提起这个名字,直到多年以后东宫女官都一时想不起。
但悍不畏死自取灭亡的谭大学士,仍然在建元年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谭深年自取灭亡,谭氏陪着他满门被诛,已经是非常不幸了。更不幸的是,他们仅存的一点血脉根苗,没有谭深年当日一呼百应举足轻重的文坛地位,偏偏有同样自寻死路的命数。
当然,今日的谭氏不是建元二年的谭氏,谭深年自己都已做了刀下之鬼、昨日黄花,要处置区区几个为人利用,一头撞进渔网里的谭氏余孽自然也掀不起半点风浪,说杀也就杀了。
对于文华阁而言,这几条性命,甚至都不值得几位丞相抽出手来专门批示一下。
如果不是因为这起发生在南陵的刺杀显得太过莫名其妙,谭氏余孽明显是被推出来探路的棋子,背后显然另有推手,文华阁诸位丞相都不会分心多看一眼。
作为当日值守的丞相,柳希声干脆利落地遵循圣意拟了个条陈,又请来其余几位丞相,简单开了个小会,就由首辅薛丞相牵头,共同用了印章,一起递进皇宫。
条陈内容很简单,几位丞相一致决定,趁如今戍卫军驻守京城,奏请皇帝彻查南陵案,清除京中叛逆余孽。
这其实是非常匪夷所思的。
文华阁丞相无一例外,都是实打实的文臣出身,朝廷依仗戍卫军清除叛逆,必然导致自北方大胜后心气格外高涨的勋贵气焰更胜。
文臣勋贵彼此争夺话语权,对垒局面由来已久。而今丞相们居然一致同意倚靠戍卫军,可见朝堂动荡持续太久,所有人都开始恐惧身处风口浪尖的感觉。
裴令之倒没想那么多。
他不愿在这些外朝政务上花费太多心思,更看重皇太女的情绪是否稳定。
景昭心情不好,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听到谭深年这个名字之后,她冷笑片刻,然后道:“果然蠢货别的用处没有,找不痛快的本事倒是一等一。”
穆嫔坐在一边给景昭揉肩,动作轻柔细致,娇声安慰道:“殿下别气么,您要是刹不住心里的火,妾就悄悄给家里传个信,叫我弟弟扛着锄头去把谭氏那老东西的坟给刨了。”
这么缺德的话只有穆嫔能说出来,不仅裴令之,就连景昭也颇为意外地看了她一眼:“那倒不用。”
穆嫔说:“殿下可不要和妾身客气,妾那弟弟整天下了值就躺在家里无所事事,能替殿下出口气是他的福分。”
景昭说:“哦,倒不是和你客气,授首罪人哪里有坟,可能在乱葬岗上。当年他徒弟还很孝顺,想把师父师娘趁夜里埋了,结果半夜三更埋错了人,耽搁了一晚上,第二天京兆府接到举报,就把那边围了。”
裴令之:“……”
穆嫔:“……”
“不提这些人了。”裴令之有意岔开话题,道,“还没恭贺你,听说小穆主事升官了?”
穆嫔道:“是啊,听她说杨太太命人送了份厚礼,妾在这里替她谢过储妃殿下。”
又道:“多亏殿下看重,这丫头从小不聪明,才学也只算勉强能看,不过有一条,妾敢替她打包票,她对东宫的忠心是绝不掺假的。前几日任氏进来请安,还说全家必然肝脑涂地办好差事,才不负殿下的恩典。”
见景昭暂时没有开口的意思,裴令之便道:“薄礼而已,不值当如此客气。”
穆嫔说:“那也是储妃殿下和杨太太的一片心意,着实紧要。”
饶是景昭近来心情就没有好过半分,此刻眼看着面前妻妾和睦的画面,唇角也不由得微微一搐。
第153章 橘子学士
恐惧也好,忐忑也罢。
无论朝臣们作何想法,建元十一年,依旧在这堪称惊心动魄的气氛里宣告终结。
辞旧迎新。
很多朝臣私下里这样安慰自己,也许等到新的一年,一切就要好起来了。
不幸的是,‘大过年的’定律对皇城里那对天家父女好像不起作用。
二十八晚间百官封笔,各部封印,朝臣们各自拎着年节赏赐回家准备过年时,只见朱雀大道上一队骑兵轰隆隆奔驰而过,杀气腾腾腰佩钢刀,后面还有弓箭手列队跟随,锋锐无匹势不可挡。
朝臣们看得眼皮直跳。
果不其然,大年初一,百官正忙着拜年,就有脚程最快的小厮随从赶来报讯,说又有几位同僚被抓啦!
这种人心惶惶的高压态势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三,就在上至宗室公卿、下至文武百官都无法承受的前一刻,眼看那根弦似乎随时可能绷断,宫里突然降下旨意。
皇帝下诏,叛逆已经尽除,特赐金银布帛,以抚慰百官。
伴随着旨意降下,朝臣们惶惶不安的心情稍感平复,又胆战心惊观察了数日,发觉果真没有同僚再落网,反而传来了京城外大军开拔的消息。
这一轮清洗终于结束了!
尽管那口气还没能完全松下来,但相较于建元十一年秋冬时节的紧张气氛,朝臣们绷紧的情绪总算稍稍得到了松弛的余地。
正当他们擦干额头的汗,找回一点过年的心情和气氛,却又立刻惊觉——该死的,元正假期结束了!
大楚朝廷休沐假日给得比较充裕,过年期间足有十一天元正假,按理来说足够休息。
但架不住朝臣们整个年节都在提心吊胆,初十回去上值的时候,各部衙里全是有气无力各自瘫倒的行尸走肉。
元正假正式结束,建元十一年那一页便被翻了过去。
时雍阁里,修书诸臣再度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建元十二年了。
暌违多日的皇太女妃终于再度驾临,继续主持修书工作。
过往数月里,修书团队也过得颇为惊心动魄。
苏丞相仅仅挂名,太女妃经常告假,无人主持大局的情况下,又有卓明琅丁忧返乡、郑明夷连坐处死,一下子去了两位官职不低、背景不浅的人物。
这还不算,到了年末,动荡最为剧烈时,先有一名修书官获罪被捕,又有几名书吏被清了出去,这下人手吃紧,原本搭建起来运转流畅的修书团队立刻就卡死了,迟迟推不动进度。
就在这个时候,从不轻易过问修书事宜的苏丞相终于出手了。
他也没来时雍阁,只派了贴身侍从跑了一趟,吩咐了两件事:
第一,人手不足的问题,年后会补足;
第二,现在停下修书的动作,往前倒查编修好的内容,不要犯些浅显的错误,贻笑大方。
能在这里修书的都是一顶一的聪明人,听完苏丞相的吩咐,立刻反应过来,迅速撂下修到一半的内容,往前倒查——别管修书进度了,天塌下来由不得他们做主,还是先把前面内容理一理,要是牵涉到哪位犯官罪臣,那才是难以收场的大事呢!
所以,裴令之时隔多日,再度前来主持修书,一看进度颇感安慰——走了这么久,居然还是熟悉的内容。
.
和裴令之不同,进入建元十二年之后,景昭开始逐步减少手边的事务。
她还在正常上朝,但进入三月之后,她甚至缺席了几场不太重要的朝会,虽然重要政务一如既往严格把控,但和皇太女从前的做派相比,已经是大大不同。
皇帝对此没有表现出任何异议。
他甚至难得地分出来一点时间,把女儿不愿放手的部分政务接了过来,而不是如从前般长久停留在明昼殿里。
自从元正假结束之后,皇太女搬进皇宫居住,就住在离明昼殿不远的芳筵殿里。
这不是间规模很大的宫殿,唯独胜在一处——离天子居所非常近,几乎可以说就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伪朝倒行逆施杀人如草,活到他这把年纪的名士不多了。
故而,谭深年下狱的消息传出,不少文人大感惊愕,迅速开始四处奔走打听情况。想知道谭深年到底是怎么不敬文宣皇后,竟然被削去官职扔进大牢里了。
答案就在碑文上。
替文宣皇后撰写碑文,无论如何绕不开她成为伪朝皇帝妃嫔的经历。
依照常理而言,应该格外强调文宣皇后的忍辱负重、为母则刚。但谭深年春秋笔法,用了这么一个词。
——“镜破钗分,惜乎梅枝另投。”
梅枝另投。
时人常以“梅开二度”隐喻,代指再嫁再娶。民间女子改嫁,亦称其为‘梅婚’。
这是个非常通俗的叫法,其词义虽然文雅,但是用在这里,和琵琶别抱也没什么区别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
文宣皇后委身伪朝,不是改嫁,而是被迫。梅枝另投四个字刻在碑上,完全模糊了她的本意,倘若多年以后载入史册,那就彻底说不清了。
齐楚两朝民风开放,女子改嫁不算大事,可孝道始终是不容逾越的底线,桓氏皇族尽数折损于荆狄慕容氏之手,贞皇帝贞皇后一死殉国。倘若文宣皇后心甘情愿改嫁给诛灭全族、逼杀父母的仇人,那么她的名声也就彻彻底底毁了。
这并不是个小错。
撰写这般要紧的碑文,宁可平庸不能出错,谭深年是文赋大家,替亲友捉刀撰写过的墓志铭加起来比他的坟头草都高,怎么会犯如此浅显的错误?
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一句暗含褒贬。这是文人最擅玩弄的言语之道,根本不可能一时疏忽铸成大错——他就是故意的!
皇帝震怒,毫不理会雪片般飞来的求情奏折,令内卫亲自审讯。
果然再迂腐死硬的人也扛不住十八道重刑,谭深年入狱之初慨然承认风骨凛凛,颇有宁死不屈之色,然后只消一日一夜,内卫统领漏夜赶入宫中,向皇帝呈上了一张鲜血淋漓按着手印的口供。
——事已至此,谭深年到底是真的迂腐刻板,还是受人挑唆,抑或是另有用意,都不再重要了。
那篇不敬文宣皇后的碑文的的确确出自他的手笔,这就足够定罪。
但他的鲜血并不足以谢罪。
文宣皇后是皇帝的妻子,也是皇太女的母亲。皇帝册封皇太女的理由,头一条就是两朝皇室、正统血脉,文宣皇后清名受损,直接干系着储君的声誉令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攻讦文宣皇后不贞不孝,等同于否定她作为前朝公主的尊贵身份——一个不孝的女儿,向杀父杀母的血仇屈身献媚的女儿,怎么还能依仗着来自父母的血脉享受尊荣呢?
无论有心还是无意,谭深年这篇碑文落笔的那一刻,其实便已经掀起了风浪。
这场风浪一旦掀起,没有人可以轻易平息,谭深年不够,谭家满门不够,它标志着建元年间第一场血腥清洗的开始。
只是在山雨欲来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
如果查阅案卷,碑文案作为开国后第一起大案,在建元二年深秋谭家满门授首之后便已告终。
但这场清洗留下的影响比所有人想象的更加深远,它没有落在纸面上,但无形的痕迹却绵延了更多岁月,建元五年礼王坠马而死,其实某种意义上都可算作碑文案的延续。
甚至许多年后,它仍然影响着某些大事的走向。
譬如建元二年年末,内卫奉命调查谭氏姻亲,彻查谭氏余孽踪迹,为此连毁坏大半的伪朝官府文书辑录都翻了出来,阴差阳错之下,发现了一个关于谯国郑氏的秘密。
郑氏嫡支一名年幼孩童,曾经在伪朝五年宣告重病,而后那名孩童再也没有出现过,据传是孩童年幼八字轻,病重难救也不宜大张旗鼓,故而送往别庄养病。
直到建元元年,郑氏家主重病的幼子忽然宣告痊愈,并且在年底择选东宫伴读时,这个孩子力压年纪相近的兄弟姐妹,被郑氏全力荐入了名单之中。
那个孩子有一张与父母并不相似的面孔。
但这些故事的走向,注定会隐没在内卫密卷里,或许直到几十年、几百年后才会为人所知,或许永远也不会得见天日。
只有谭深年,以他为锚点掀起的血腥清洗曾经席卷了整个朝堂,公卿百官神思战栗讳莫如深,轻易不敢再提起这个名字,直到多年以后东宫女官都一时想不起。
但悍不畏死自取灭亡的谭大学士,仍然在建元年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谭深年自取灭亡,谭氏陪着他满门被诛,已经是非常不幸了。更不幸的是,他们仅存的一点血脉根苗,没有谭深年当日一呼百应举足轻重的文坛地位,偏偏有同样自寻死路的命数。
当然,今日的谭氏不是建元二年的谭氏,谭深年自己都已做了刀下之鬼、昨日黄花,要处置区区几个为人利用,一头撞进渔网里的谭氏余孽自然也掀不起半点风浪,说杀也就杀了。
对于文华阁而言,这几条性命,甚至都不值得几位丞相抽出手来专门批示一下。
如果不是因为这起发生在南陵的刺杀显得太过莫名其妙,谭氏余孽明显是被推出来探路的棋子,背后显然另有推手,文华阁诸位丞相都不会分心多看一眼。
作为当日值守的丞相,柳希声干脆利落地遵循圣意拟了个条陈,又请来其余几位丞相,简单开了个小会,就由首辅薛丞相牵头,共同用了印章,一起递进皇宫。
条陈内容很简单,几位丞相一致决定,趁如今戍卫军驻守京城,奏请皇帝彻查南陵案,清除京中叛逆余孽。
这其实是非常匪夷所思的。
文华阁丞相无一例外,都是实打实的文臣出身,朝廷依仗戍卫军清除叛逆,必然导致自北方大胜后心气格外高涨的勋贵气焰更胜。
文臣勋贵彼此争夺话语权,对垒局面由来已久。而今丞相们居然一致同意倚靠戍卫军,可见朝堂动荡持续太久,所有人都开始恐惧身处风口浪尖的感觉。
裴令之倒没想那么多。
他不愿在这些外朝政务上花费太多心思,更看重皇太女的情绪是否稳定。
景昭心情不好,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听到谭深年这个名字之后,她冷笑片刻,然后道:“果然蠢货别的用处没有,找不痛快的本事倒是一等一。”
穆嫔坐在一边给景昭揉肩,动作轻柔细致,娇声安慰道:“殿下别气么,您要是刹不住心里的火,妾就悄悄给家里传个信,叫我弟弟扛着锄头去把谭氏那老东西的坟给刨了。”
这么缺德的话只有穆嫔能说出来,不仅裴令之,就连景昭也颇为意外地看了她一眼:“那倒不用。”
穆嫔说:“殿下可不要和妾身客气,妾那弟弟整天下了值就躺在家里无所事事,能替殿下出口气是他的福分。”
景昭说:“哦,倒不是和你客气,授首罪人哪里有坟,可能在乱葬岗上。当年他徒弟还很孝顺,想把师父师娘趁夜里埋了,结果半夜三更埋错了人,耽搁了一晚上,第二天京兆府接到举报,就把那边围了。”
裴令之:“……”
穆嫔:“……”
“不提这些人了。”裴令之有意岔开话题,道,“还没恭贺你,听说小穆主事升官了?”
穆嫔道:“是啊,听她说杨太太命人送了份厚礼,妾在这里替她谢过储妃殿下。”
又道:“多亏殿下看重,这丫头从小不聪明,才学也只算勉强能看,不过有一条,妾敢替她打包票,她对东宫的忠心是绝不掺假的。前几日任氏进来请安,还说全家必然肝脑涂地办好差事,才不负殿下的恩典。”
见景昭暂时没有开口的意思,裴令之便道:“薄礼而已,不值当如此客气。”
穆嫔说:“那也是储妃殿下和杨太太的一片心意,着实紧要。”
饶是景昭近来心情就没有好过半分,此刻眼看着面前妻妾和睦的画面,唇角也不由得微微一搐。
第153章 橘子学士
恐惧也好,忐忑也罢。
无论朝臣们作何想法,建元十一年,依旧在这堪称惊心动魄的气氛里宣告终结。
辞旧迎新。
很多朝臣私下里这样安慰自己,也许等到新的一年,一切就要好起来了。
不幸的是,‘大过年的’定律对皇城里那对天家父女好像不起作用。
二十八晚间百官封笔,各部封印,朝臣们各自拎着年节赏赐回家准备过年时,只见朱雀大道上一队骑兵轰隆隆奔驰而过,杀气腾腾腰佩钢刀,后面还有弓箭手列队跟随,锋锐无匹势不可挡。
朝臣们看得眼皮直跳。
果不其然,大年初一,百官正忙着拜年,就有脚程最快的小厮随从赶来报讯,说又有几位同僚被抓啦!
这种人心惶惶的高压态势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三,就在上至宗室公卿、下至文武百官都无法承受的前一刻,眼看那根弦似乎随时可能绷断,宫里突然降下旨意。
皇帝下诏,叛逆已经尽除,特赐金银布帛,以抚慰百官。
伴随着旨意降下,朝臣们惶惶不安的心情稍感平复,又胆战心惊观察了数日,发觉果真没有同僚再落网,反而传来了京城外大军开拔的消息。
这一轮清洗终于结束了!
尽管那口气还没能完全松下来,但相较于建元十一年秋冬时节的紧张气氛,朝臣们绷紧的情绪总算稍稍得到了松弛的余地。
正当他们擦干额头的汗,找回一点过年的心情和气氛,却又立刻惊觉——该死的,元正假期结束了!
大楚朝廷休沐假日给得比较充裕,过年期间足有十一天元正假,按理来说足够休息。
但架不住朝臣们整个年节都在提心吊胆,初十回去上值的时候,各部衙里全是有气无力各自瘫倒的行尸走肉。
元正假正式结束,建元十一年那一页便被翻了过去。
时雍阁里,修书诸臣再度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建元十二年了。
暌违多日的皇太女妃终于再度驾临,继续主持修书工作。
过往数月里,修书团队也过得颇为惊心动魄。
苏丞相仅仅挂名,太女妃经常告假,无人主持大局的情况下,又有卓明琅丁忧返乡、郑明夷连坐处死,一下子去了两位官职不低、背景不浅的人物。
这还不算,到了年末,动荡最为剧烈时,先有一名修书官获罪被捕,又有几名书吏被清了出去,这下人手吃紧,原本搭建起来运转流畅的修书团队立刻就卡死了,迟迟推不动进度。
就在这个时候,从不轻易过问修书事宜的苏丞相终于出手了。
他也没来时雍阁,只派了贴身侍从跑了一趟,吩咐了两件事:
第一,人手不足的问题,年后会补足;
第二,现在停下修书的动作,往前倒查编修好的内容,不要犯些浅显的错误,贻笑大方。
能在这里修书的都是一顶一的聪明人,听完苏丞相的吩咐,立刻反应过来,迅速撂下修到一半的内容,往前倒查——别管修书进度了,天塌下来由不得他们做主,还是先把前面内容理一理,要是牵涉到哪位犯官罪臣,那才是难以收场的大事呢!
所以,裴令之时隔多日,再度前来主持修书,一看进度颇感安慰——走了这么久,居然还是熟悉的内容。
.
和裴令之不同,进入建元十二年之后,景昭开始逐步减少手边的事务。
她还在正常上朝,但进入三月之后,她甚至缺席了几场不太重要的朝会,虽然重要政务一如既往严格把控,但和皇太女从前的做派相比,已经是大大不同。
皇帝对此没有表现出任何异议。
他甚至难得地分出来一点时间,把女儿不愿放手的部分政务接了过来,而不是如从前般长久停留在明昼殿里。
自从元正假结束之后,皇太女搬进皇宫居住,就住在离明昼殿不远的芳筵殿里。
这不是间规模很大的宫殿,唯独胜在一处——离天子居所非常近,几乎可以说就在皇帝的眼皮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