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75节
很不幸的是,柔仪殿就是这个异类。
长乐公主从来不出柔仪殿,但景昭偶尔会出去,且不得不出去。一旦出去,就一定会遇见闻风而来的慕容氏皇嗣。
遭遇嘲弄和推搡是最好的情况,有时要挨打,不过这些都可以忍受,毕竟宫人们不敢真的放任小主子们弄死柔妃的女儿。
最令景昭难以忍受的,不是来自皇嗣们的排挤,而是宫妃们用团扇掩着嘴,笑吟吟打量着她,然后轻蔑地议论。
“……听说很像她的母亲,中原的公主,用他们的话该怎么说?哦,‘狐狸精’,是这个词。”
“不是说齐朝非常讲究贞烈吗?竟然还活着,看来只不过是个下贱的女人。”
“他们的男人和女人,骨头都非常软,不奇怪吧——你看,听到母亲的名字,她还在低着头呢,连头都不敢抬。”
“……”
年幼的景昭低着头,眼底浸满了泪水。
因为屈辱,也因为愤怒。
那些宫妃的谈吐是那么粗野,持宫扇的动作有种东施效颦的滑稽感。她们强装出来的优雅和排场,就像她们的丈夫慕容诩那样,具有暴发户般的粗糙和破绽。
景昭很想扑上去,抛弃永淳郡主的修养和仪态,抓烂她们可憎的面目,割掉她们尖刻的唇舌,哪怕像个披头散发的乡野妇人也无所谓——至少能够维护母亲、维护中原的尊严。
她强忍住泪水,忍得全身发抖。
——她不能。
慕容氏的皇嗣们打她,她还击,尚且可以勉强归入孩童间的争执。但这些荆狄的妃嫔们只是以言语羞辱她的母亲,她却不能扑上去,因为最终的后果需要母亲承担。
就像她曾经无数次躲在床帷深处演练过,该如何把袖中那根磨尖的银簪捅进慕容诩的胸膛,但始终没有捅出去。
做一件事很简单,如何收场才是难事。
这种过度的忍耐和思虑伴随了她五年时间,夜不成眠、辗转反侧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以至于时移世易,站在大楚的皇宫里,站在太后面前,她一眼就可以看透面前这个养尊处优的老妇人。
太后亲近的动作,心疼的话语,那些都不是假的。
但这是很不值钱的东西,真的假的都一样。
而她就想用这些最不值钱的亲近,交换走父亲赐予景昭最珍贵的东西。
景昭偏过头,仔细打量着礼王世子青白不定、带着惊惶的神情。
她笑了起来,神情天真,笑容清甜,就像个真正稚嫩的小女孩那样。
——就凭这个蠢东西,也想做皇太子?
她又转过头,看着礼王脸上微微僵硬的神情,笑容愈盛。
——或者是这个蠢东西?他也配?
然后她看着太后不甚好看的面色,心满意足地道:“皇祖母,你看,我一向很友爱手足的,您不用担心啦!”
.
“最后一句话,是很多余的。”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皇帝袖手道:“对太后不要有太强的敌意,她是你的皇祖母。”
景昭的手顿住了。
她放下汤勺,请罪道:“臣有过,请圣上恕罪。”
皇帝看都没有看她一眼,平静道:“孝之一字,可以把人捧上神坛,也可以让人死无葬身之地。你年纪还小,不要妄想去触碰这条线。”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天下更不能有不孝的储君。
一个僭越孝道的皇储,天然便站在了礼法、规矩与朝廷的对立面。
景昭应声,又抬起头,很认真地问:“可是皇祖母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呢?”
她终究还是年纪太小,这点小花招在皇帝眼里就像一滩浅水,随时可以一眼看到底。
但皇帝并没有揭穿她,反而很平静地道:“那又怎么样?”
太后既不能号令百官,也不能调动兵马,所能依仗的唯有皇帝生母的身份。
但只要华阳宫大门一关,她的声音别说皇宫,就连华阳宫都出不了。
景昭想了想,小心道:“我很讨厌礼王叔,还有景煜和云华。”
皇帝说:“这点小事,就不用请示我了。”
景昭灰暗了一整天的心情,忽然就渐渐转晴了。
她很高兴,于是坐回椅中,继续吃自己那盏肉羹,吃得眉飞色舞,仿佛那盏肉羹是用礼王炖的。
皇帝不食荤腥,自然对女儿的晚点不感兴趣,随意翻着一本陈旧典籍,半晌唔了一声:“这本书拿去。”
景昭抬起头,确认父亲是在和自己说话:“什么?”
皇帝信手合上书,淡淡道:“你不是要赏景煜《礼记》?”
景昭用帕子沾沾唇角,接过茶漱了口,跑过去翻开一看,只见墨迹陈旧,字迹清隽,是苏大家批阅过的书。
她顿时有些舍不得,把书抱进怀里:“要不这本赐给我吧。”
皇帝瞥她一眼:“我可不会给你第二本。”
苏大家已是百余年前的人物,流传至今的手稿不多。皇帝手里有一些,还是因为近臣苏维桢的缘故——苏维桢是苏大家的重孙。
景昭支支吾吾地道:“我想了一下,景煜看这么好的书,那不是杀鸡用牛刀吗?还是随便赏他两本雕版的算了。”
皇帝被女儿逗笑了。
紧接着他面色微沉:“不行。”
天子金口玉言,储君亦是如此。皇太女既然脱口许诺,就没有出尔反尔的道理。
一本书再珍贵,也只是一本书。
不值得皇太女因此而废弛诺言。
这个道理景昭也知道,只是一时见猎心喜,觉得名鞍配宝马、宝刀赠英雄,景煜的水平看这本书实在浪费。
她低头道:“女儿明白。”
又依依不舍地抚摸片刻封面,像一个慈母怜惜遇人不淑的女儿——全然记不住这桩坏姻缘是她自己一时冲动牵的线。
皇帝冷眼看着,哂然道:“看你下次还敢不敢胡乱许诺。”
就在这时,他的话语忽然一顿,挥手道:“你先下去。”
建元二年,景昭还跟随父亲住在宫里,即明昼殿的东偏殿。她沿着回廊走进殿里,招来两个女官一左一右念诵文赋,自己平躺在窗下,发挥过耳不忘的技能,准备先死记硬背把书背下来,明天的课上再请教。
——景煜那个背一篇文章要诵读十八遍的蠢货,也配和她比?
她正忙着一心二用,忽然咣当!
一声巨响传来,女官们诵读的声音戛然而止。
那声音来自正殿。
景昭吓得鲤鱼打挺坐起身,扒在窗边往外看,却什么都没看见,立刻急了,跳下来胡乱踩了鞋就往外跑,被宫人追上:“殿下,殿下,外面凉,先披上大衣裳。”
父皇那边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景昭哪有心思停下来穿衣裳,喝道:“让开!”
就在这时,回廊上梁内官一路小跑奔来,喘着气道:“殿下,殿下,别急。外朝有些事,圣上临时过去处理,雨急风凉,殿下就不要出门了,免得受寒。”
梁观己是个再谨慎不过的人,景昭问:“这是父皇的意思?”
见他点头,景昭又问:“那刚才的响动是怎么回事?”
梁观己面不改色道:“圣上走得急了,守门的宫人一时不慎,关门重了点,惊着殿下了。奴才稍后就重重发落他们,殿下恕罪。”
此刻想来,那声巨响倒确实像是摔门声。但景昭不是傻子,这里是天子居所,又有年幼的储君,宫人们不要说手滑,就算自己被门砸死,也断然不敢闹出那么大的动静。
——是父皇。
但皇帝是多么克制的性情,江宁景氏自幼的教养又摆在那里,他连说话都不会刻意抬高声调,摔门的举止太过轻佻,根本不是皇帝会做的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令父皇激怒至此?
景昭小小的心脏里弥漫出一种不安的情绪,她站在门外朝雨幕深处张望,很不死心地问:“本宫不能过去吗?”
梁观己陪着笑,不说话。
景昭就明白了。
她转回殿里,也没心情背书了,挥退宫人匆匆躺下,辗转反侧半夜才睡着。
直到她睡下,都没听正殿那边传来动静。
皇帝一夜未归。
第二天她起床洗漱,带着宫人回东宫上课的时候,才从侍读学士不安的神情和躲闪的眼神中问出了一个消息。
三个月前,由她父皇亲自指定监修南陵、拟写碑文的大学士谭深年,于昨夜被褫夺官职,投入天牢。
获罪因由:不敬文宣皇后。
第152章 ......
撰写碑文,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早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范本。
就譬如文宣皇后的碑文,只消写清她的姓氏、先祖、父母等出身,歌颂贞皇帝、贞皇后殉国的刚烈品德。而后称道文宣皇后幼年聪慧、文理通达,再着重陈述她下嫁皇帝之后的夫妻情深、琴瑟和鸣,最后稍一提沦落伪朝的经历。
这样写出来,即使无甚出彩之处,至少也是一篇基本合格的文章。
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写得文辞纵横、流芳百世极难。
众所周知,皇帝爱重发妻,追封她为皇后,册立她的女儿,样样精心不肯疏忽,必定要求极高,恐怕就算写得花团锦簇,也免不了要数易其稿,多番修订。
但谭深年因撰文而获罪,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皇帝登基以来,对南北有名的名士大儒算得上尊重。前朝从无大学士一职,皇帝生造出来这个清贵职位,刻意用来招揽盛名在外的名士们。
长乐公主从来不出柔仪殿,但景昭偶尔会出去,且不得不出去。一旦出去,就一定会遇见闻风而来的慕容氏皇嗣。
遭遇嘲弄和推搡是最好的情况,有时要挨打,不过这些都可以忍受,毕竟宫人们不敢真的放任小主子们弄死柔妃的女儿。
最令景昭难以忍受的,不是来自皇嗣们的排挤,而是宫妃们用团扇掩着嘴,笑吟吟打量着她,然后轻蔑地议论。
“……听说很像她的母亲,中原的公主,用他们的话该怎么说?哦,‘狐狸精’,是这个词。”
“不是说齐朝非常讲究贞烈吗?竟然还活着,看来只不过是个下贱的女人。”
“他们的男人和女人,骨头都非常软,不奇怪吧——你看,听到母亲的名字,她还在低着头呢,连头都不敢抬。”
“……”
年幼的景昭低着头,眼底浸满了泪水。
因为屈辱,也因为愤怒。
那些宫妃的谈吐是那么粗野,持宫扇的动作有种东施效颦的滑稽感。她们强装出来的优雅和排场,就像她们的丈夫慕容诩那样,具有暴发户般的粗糙和破绽。
景昭很想扑上去,抛弃永淳郡主的修养和仪态,抓烂她们可憎的面目,割掉她们尖刻的唇舌,哪怕像个披头散发的乡野妇人也无所谓——至少能够维护母亲、维护中原的尊严。
她强忍住泪水,忍得全身发抖。
——她不能。
慕容氏的皇嗣们打她,她还击,尚且可以勉强归入孩童间的争执。但这些荆狄的妃嫔们只是以言语羞辱她的母亲,她却不能扑上去,因为最终的后果需要母亲承担。
就像她曾经无数次躲在床帷深处演练过,该如何把袖中那根磨尖的银簪捅进慕容诩的胸膛,但始终没有捅出去。
做一件事很简单,如何收场才是难事。
这种过度的忍耐和思虑伴随了她五年时间,夜不成眠、辗转反侧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以至于时移世易,站在大楚的皇宫里,站在太后面前,她一眼就可以看透面前这个养尊处优的老妇人。
太后亲近的动作,心疼的话语,那些都不是假的。
但这是很不值钱的东西,真的假的都一样。
而她就想用这些最不值钱的亲近,交换走父亲赐予景昭最珍贵的东西。
景昭偏过头,仔细打量着礼王世子青白不定、带着惊惶的神情。
她笑了起来,神情天真,笑容清甜,就像个真正稚嫩的小女孩那样。
——就凭这个蠢东西,也想做皇太子?
她又转过头,看着礼王脸上微微僵硬的神情,笑容愈盛。
——或者是这个蠢东西?他也配?
然后她看着太后不甚好看的面色,心满意足地道:“皇祖母,你看,我一向很友爱手足的,您不用担心啦!”
.
“最后一句话,是很多余的。”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皇帝袖手道:“对太后不要有太强的敌意,她是你的皇祖母。”
景昭的手顿住了。
她放下汤勺,请罪道:“臣有过,请圣上恕罪。”
皇帝看都没有看她一眼,平静道:“孝之一字,可以把人捧上神坛,也可以让人死无葬身之地。你年纪还小,不要妄想去触碰这条线。”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天下更不能有不孝的储君。
一个僭越孝道的皇储,天然便站在了礼法、规矩与朝廷的对立面。
景昭应声,又抬起头,很认真地问:“可是皇祖母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呢?”
她终究还是年纪太小,这点小花招在皇帝眼里就像一滩浅水,随时可以一眼看到底。
但皇帝并没有揭穿她,反而很平静地道:“那又怎么样?”
太后既不能号令百官,也不能调动兵马,所能依仗的唯有皇帝生母的身份。
但只要华阳宫大门一关,她的声音别说皇宫,就连华阳宫都出不了。
景昭想了想,小心道:“我很讨厌礼王叔,还有景煜和云华。”
皇帝说:“这点小事,就不用请示我了。”
景昭灰暗了一整天的心情,忽然就渐渐转晴了。
她很高兴,于是坐回椅中,继续吃自己那盏肉羹,吃得眉飞色舞,仿佛那盏肉羹是用礼王炖的。
皇帝不食荤腥,自然对女儿的晚点不感兴趣,随意翻着一本陈旧典籍,半晌唔了一声:“这本书拿去。”
景昭抬起头,确认父亲是在和自己说话:“什么?”
皇帝信手合上书,淡淡道:“你不是要赏景煜《礼记》?”
景昭用帕子沾沾唇角,接过茶漱了口,跑过去翻开一看,只见墨迹陈旧,字迹清隽,是苏大家批阅过的书。
她顿时有些舍不得,把书抱进怀里:“要不这本赐给我吧。”
皇帝瞥她一眼:“我可不会给你第二本。”
苏大家已是百余年前的人物,流传至今的手稿不多。皇帝手里有一些,还是因为近臣苏维桢的缘故——苏维桢是苏大家的重孙。
景昭支支吾吾地道:“我想了一下,景煜看这么好的书,那不是杀鸡用牛刀吗?还是随便赏他两本雕版的算了。”
皇帝被女儿逗笑了。
紧接着他面色微沉:“不行。”
天子金口玉言,储君亦是如此。皇太女既然脱口许诺,就没有出尔反尔的道理。
一本书再珍贵,也只是一本书。
不值得皇太女因此而废弛诺言。
这个道理景昭也知道,只是一时见猎心喜,觉得名鞍配宝马、宝刀赠英雄,景煜的水平看这本书实在浪费。
她低头道:“女儿明白。”
又依依不舍地抚摸片刻封面,像一个慈母怜惜遇人不淑的女儿——全然记不住这桩坏姻缘是她自己一时冲动牵的线。
皇帝冷眼看着,哂然道:“看你下次还敢不敢胡乱许诺。”
就在这时,他的话语忽然一顿,挥手道:“你先下去。”
建元二年,景昭还跟随父亲住在宫里,即明昼殿的东偏殿。她沿着回廊走进殿里,招来两个女官一左一右念诵文赋,自己平躺在窗下,发挥过耳不忘的技能,准备先死记硬背把书背下来,明天的课上再请教。
——景煜那个背一篇文章要诵读十八遍的蠢货,也配和她比?
她正忙着一心二用,忽然咣当!
一声巨响传来,女官们诵读的声音戛然而止。
那声音来自正殿。
景昭吓得鲤鱼打挺坐起身,扒在窗边往外看,却什么都没看见,立刻急了,跳下来胡乱踩了鞋就往外跑,被宫人追上:“殿下,殿下,外面凉,先披上大衣裳。”
父皇那边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景昭哪有心思停下来穿衣裳,喝道:“让开!”
就在这时,回廊上梁内官一路小跑奔来,喘着气道:“殿下,殿下,别急。外朝有些事,圣上临时过去处理,雨急风凉,殿下就不要出门了,免得受寒。”
梁观己是个再谨慎不过的人,景昭问:“这是父皇的意思?”
见他点头,景昭又问:“那刚才的响动是怎么回事?”
梁观己面不改色道:“圣上走得急了,守门的宫人一时不慎,关门重了点,惊着殿下了。奴才稍后就重重发落他们,殿下恕罪。”
此刻想来,那声巨响倒确实像是摔门声。但景昭不是傻子,这里是天子居所,又有年幼的储君,宫人们不要说手滑,就算自己被门砸死,也断然不敢闹出那么大的动静。
——是父皇。
但皇帝是多么克制的性情,江宁景氏自幼的教养又摆在那里,他连说话都不会刻意抬高声调,摔门的举止太过轻佻,根本不是皇帝会做的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令父皇激怒至此?
景昭小小的心脏里弥漫出一种不安的情绪,她站在门外朝雨幕深处张望,很不死心地问:“本宫不能过去吗?”
梁观己陪着笑,不说话。
景昭就明白了。
她转回殿里,也没心情背书了,挥退宫人匆匆躺下,辗转反侧半夜才睡着。
直到她睡下,都没听正殿那边传来动静。
皇帝一夜未归。
第二天她起床洗漱,带着宫人回东宫上课的时候,才从侍读学士不安的神情和躲闪的眼神中问出了一个消息。
三个月前,由她父皇亲自指定监修南陵、拟写碑文的大学士谭深年,于昨夜被褫夺官职,投入天牢。
获罪因由:不敬文宣皇后。
第152章 ......
撰写碑文,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早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范本。
就譬如文宣皇后的碑文,只消写清她的姓氏、先祖、父母等出身,歌颂贞皇帝、贞皇后殉国的刚烈品德。而后称道文宣皇后幼年聪慧、文理通达,再着重陈述她下嫁皇帝之后的夫妻情深、琴瑟和鸣,最后稍一提沦落伪朝的经历。
这样写出来,即使无甚出彩之处,至少也是一篇基本合格的文章。
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写得文辞纵横、流芳百世极难。
众所周知,皇帝爱重发妻,追封她为皇后,册立她的女儿,样样精心不肯疏忽,必定要求极高,恐怕就算写得花团锦簇,也免不了要数易其稿,多番修订。
但谭深年因撰文而获罪,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皇帝登基以来,对南北有名的名士大儒算得上尊重。前朝从无大学士一职,皇帝生造出来这个清贵职位,刻意用来招揽盛名在外的名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