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21节
有裴长青带着三四个壮劳力不断地夯打,加上早晚大量劳力帮忙,这边的进度肉眼可见,不像之前每天就是刨地、敲土坷垃、捡石头、垫高、夯土,乱七八糟看不见进度。
也是天公作美一直没下雨,他们的基沟夯土就很顺利。
一层层不断地夯实,地基也越来越硬。
他们已经夯完基沟,这会儿还在夯三间正房内的灰土地基。
沈宁听裴长青说过,墙基是最重要的,比房梁更重要。
毕竟墙基承担着整个房子的重量,如果发生沉降房子肯定会裂,严重的会坍塌,而房梁有问题及时发现还能更换,地基的缺陷却无法弥补。
室内地基的作用就简单些,不承重,主要防潮、防止老鼠打洞。
所以室内地基也不需要两尺多厚的灰土层,一尺就够,有条件上面还可以铺砖石。
地基要完工了,可以兑现教人点豆腐的承诺。
她寻思先让大伯娘他们多换两天豆腐,过两天她再说,到时候让大伯娘他们帮忙教本村人点豆腐。
早饭时间,高里正拎着锣,铛铛铛敲三声,然后宣讲朝廷政令,什么皇恩浩荡那一套。
最后一句话概括重点:要交秋粮了。
老百姓夏税秋粮,服徭役,这都是必须的。
这年头赋税种类也复杂,地税、丁赋、徭役等,一般人根本搞不清楚,都是里正这边儿说多少他们就准备多少,回头一总交过去。
说到交税众人心头就是一紧。
沈宁早就做好准备,她和裴长青根据记忆盘算过自家的税,那是真不少。
大大小小五口人,两间草屋子、十一亩地,乱七八糟的税加起来差不多就是他们家他们家两亩稻子的收成。
沈宁他们这些天白天晚上见缝插针摔的稻谷差不多都要交上去。
幸好朝廷收的是稻谷而不是大米,不需要他们给脱壳。
男人们那边,裴大民和裴大根、张本力几个越发感激裴长青找他们来干活儿了。
有了这钱,他们就能补贴家用。
而那些麦稻不够抵税的就得交钱,可庄户人哪有钱?
本身用钱就得去粜粮食,现在没粮食自然也没钱。
但是税不能不交。
那就卖地或者卖闺女。
还有一个办法,徭役不花钱顶,而是自己背上干粮去干活儿。
可朝廷的力役都是修城墙、铺路架桥等重活儿,好人去了都得脱层皮,回来半条命没了。
所以左右为难。
裴庄的百姓虽然不至于卖儿卖女卖地交税,但是也有那困难户不甚宽裕的,好不容易用小米跟人家换稻谷把税粮交上,家里口粮就紧张了。
哑巴娘抹着眼泪儿跟邻里哭:“豆子要留着,等俺们学会了点豆腐,一斤豆子吃三斤豆腐一斤豆渣,咋也能顶到来年去。”
其他不宽裕的人家也采取这样的办法,把豆子留着,学会了点豆腐就天天吃豆腐,那不还有豆渣吗?
那可是救命的粮食啊。
沈宁和裴母正忙着在晒席上处理稻谷,要把空壳、草棍儿等清理出来,处理干净才能交税呢。
裴母用簸箕扇,沈宁用木锨扬,小珍珠和小鹤年捡里面的石子。
有风,扬起来一吹还是挺干净的。
沈宁:“娘,谁家有风车啊?”
南方人种稻子不是都有风车,把稻子放进去摇摇,稻谷和杂物就分开了。
裴母:“啥是风车啊?”
沈宁解释了一下。
裴母:“没见过,咱自来就是扬场,拿簸箕颠。”
沈宁想去问问高里正家有没有,借用一下,结果裴大柱来了。
他之前一直翻地来着,这两天豆子都熟了他要开始割豆子。
“二郎媳妇儿,你们这几亩豆子要放哪里脱粒?”
沈宁看看院子,“这里行不?”
裴大柱:“不行的,豆子晒干了噼里啪啦爆粒子,最好压块场。”
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有场,主要用来晒庄稼,方便就地脱粒。
把一块空地刨松软,清理掉石头草根硬土坷垃,然后泼水,撒草木灰,压平,再泼水再撒草木灰,直到压得镜面一样平,没有一丝泥土,晒干也梆硬,这样压粮食就不会沾土了。
沈宁家自然没有场。
这会儿家家户户都割豆子呢,她也没法儿借别人的场用,而豆子现在基本都熟了,她也没法儿等别人收完再收。
这么一算,还是自己压块场院儿更快捷方便呢。
沈宁想刨地也不行,没有工具,她就去跟裴长青说一声。
裴长青:“这事儿交给我,现在就弄。”
他让张本力几个先来这边儿帮忙,把租屋东边那块空地清理一下,大约一分地就够用的。
杂草、石头处理掉,再把地刨一刨。
压场和夯地基不是一个标准,没那么费事,只需要刨松一层土即可。
家里草木灰也积攒了不少,埋在旁边的坑里积肥呢,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裴大柱也留下来一起帮忙,人多力量大。
恰好裴父从地里回来,也过来帮忙。
他已经让那俩汉子帮着收拾了稻谷交上去,至于豆子,直接在地头压场,豆子割了直接丢在那里晒,晒干直接脱粒装袋运回家装缸就行。
裴父现在觉得花钱雇人干活儿就是爽。
到晌午他们就清理得差不多,吃过晌饭就可以压场了。
裴长青去高里正家借磙子,压场。
磙子就是一块圆柱体的大石头,很沉,光面,专门用来压场。
高里正今儿忙着带人挨家挨户下达税收通知,不在家,陶氏负责接待裴长青。
她现在对裴长青越发热情,可怕田氏得罪人呢,所以都不让大儿媳照面儿。
老头子说了今年可能因为裴二郎和沈宁的缘故,村里人交税比往年痛快些。
往年都得喊破喉咙催缴税粮,尤其那几家困难户,都得骂好几次,最后再不交税粮县衙粮差要下来锁人才不得不将税粮凑齐。
有时候也凑不齐,老头子不忍心他们家男人被抓走就替他们补上,说是借,可到现在也没还呢。
要是年年这样,自家多倒霉啊。
今年就好很多,因为豆腐娘子要教大家点豆腐,一斤豆子当四斤粮食吃,即便小米拿去换了稻谷,剩下的豆子高粱也够吃到来年的。
大家算清楚账,也就不再拖欠税粮,痛快收拾粮食等着交税呢。
几家困难户都主动筹措换粮了。
甭管对方多热情,裴长青一如既往,彬彬有礼又不过于热络,道了谢就给磙子套上木框,系上绳子拖走了。
陶氏瞅着裴长青那干练利索的样子,真是个好男人,能干!
吃过晌饭裴长青就让裴大民几个继续去新房那里干活儿,他们要挑选可以做墙基的石头,还要筛石灰、准备黄土、麦糠等等。
压场这活儿他一个人就干了。
他赤着脚拉着磙子在场里转圈,一圈圈用磙子描摹场院的形状,慢慢地地面就平整起来。
小珍珠和小鹤年也赤着脚啪嗒啪嗒跑,这个帮爹泼水,那个帮爹撒草木灰。
随着父子三人的转动,场院就压平了。
刚压平的场院是灰色的,湿润润的特别有弹性,赤脚走非常舒服。
小珍珠在上面打滚儿,“真软和!”
小鹤年提醒她:“衣服把地面弄上印子了,不平整了。”
小珍珠立刻跳起来,用两只小脚踩踩,把印子踩平,“干了就好啦!”
一下午干不了,明儿还得继续晒,但是明儿下午就可以压豆子了。
下午裴父又赶过来,“二郎,你只管忙去,我帮她们弄稻谷。”
裴长青约莫他们弄得完,就先去那边儿忙了。
每个村、每个县的税粮收缴日期是有限制的,过了那个时间就要自己押送,那可麻烦。
裴父说二十年前税粮还是里正和村里后生负责押送的,大老远送去指定的粮仓、军需库等地方。
路上可艰难了。
后来朝廷改了规定,各村集中收缴,统一送至县衙粮仓,再由衙门和当地军队负责押运,但是又多了一部分脚力和损耗。
反正就这么着,税粮越交越多了。
裴母也感慨:“今儿来换豆腐的人说他们村有些税涨了,有那交不起税粮的,又凑不上钱的必须卖地呢。
咱村哑巴家也是,自己那一亩水田不够交的,就得拿别的粮食跟人换。
都说幸亏你要教他们点豆腐呢,帮他们省了粮食,就不犯愁吃不到来年了。”
这是救命呢。
沈宁也听来换豆腐的人说了。
能来换豆腐的,都是条件还过得去至少自己交得起税粮不饿肚子的。
那些交不起税粮的,也不可能换豆腐吃。
这么一想她心里也酸溜溜的不得劲起来。
也是天公作美一直没下雨,他们的基沟夯土就很顺利。
一层层不断地夯实,地基也越来越硬。
他们已经夯完基沟,这会儿还在夯三间正房内的灰土地基。
沈宁听裴长青说过,墙基是最重要的,比房梁更重要。
毕竟墙基承担着整个房子的重量,如果发生沉降房子肯定会裂,严重的会坍塌,而房梁有问题及时发现还能更换,地基的缺陷却无法弥补。
室内地基的作用就简单些,不承重,主要防潮、防止老鼠打洞。
所以室内地基也不需要两尺多厚的灰土层,一尺就够,有条件上面还可以铺砖石。
地基要完工了,可以兑现教人点豆腐的承诺。
她寻思先让大伯娘他们多换两天豆腐,过两天她再说,到时候让大伯娘他们帮忙教本村人点豆腐。
早饭时间,高里正拎着锣,铛铛铛敲三声,然后宣讲朝廷政令,什么皇恩浩荡那一套。
最后一句话概括重点:要交秋粮了。
老百姓夏税秋粮,服徭役,这都是必须的。
这年头赋税种类也复杂,地税、丁赋、徭役等,一般人根本搞不清楚,都是里正这边儿说多少他们就准备多少,回头一总交过去。
说到交税众人心头就是一紧。
沈宁早就做好准备,她和裴长青根据记忆盘算过自家的税,那是真不少。
大大小小五口人,两间草屋子、十一亩地,乱七八糟的税加起来差不多就是他们家他们家两亩稻子的收成。
沈宁他们这些天白天晚上见缝插针摔的稻谷差不多都要交上去。
幸好朝廷收的是稻谷而不是大米,不需要他们给脱壳。
男人们那边,裴大民和裴大根、张本力几个越发感激裴长青找他们来干活儿了。
有了这钱,他们就能补贴家用。
而那些麦稻不够抵税的就得交钱,可庄户人哪有钱?
本身用钱就得去粜粮食,现在没粮食自然也没钱。
但是税不能不交。
那就卖地或者卖闺女。
还有一个办法,徭役不花钱顶,而是自己背上干粮去干活儿。
可朝廷的力役都是修城墙、铺路架桥等重活儿,好人去了都得脱层皮,回来半条命没了。
所以左右为难。
裴庄的百姓虽然不至于卖儿卖女卖地交税,但是也有那困难户不甚宽裕的,好不容易用小米跟人家换稻谷把税粮交上,家里口粮就紧张了。
哑巴娘抹着眼泪儿跟邻里哭:“豆子要留着,等俺们学会了点豆腐,一斤豆子吃三斤豆腐一斤豆渣,咋也能顶到来年去。”
其他不宽裕的人家也采取这样的办法,把豆子留着,学会了点豆腐就天天吃豆腐,那不还有豆渣吗?
那可是救命的粮食啊。
沈宁和裴母正忙着在晒席上处理稻谷,要把空壳、草棍儿等清理出来,处理干净才能交税呢。
裴母用簸箕扇,沈宁用木锨扬,小珍珠和小鹤年捡里面的石子。
有风,扬起来一吹还是挺干净的。
沈宁:“娘,谁家有风车啊?”
南方人种稻子不是都有风车,把稻子放进去摇摇,稻谷和杂物就分开了。
裴母:“啥是风车啊?”
沈宁解释了一下。
裴母:“没见过,咱自来就是扬场,拿簸箕颠。”
沈宁想去问问高里正家有没有,借用一下,结果裴大柱来了。
他之前一直翻地来着,这两天豆子都熟了他要开始割豆子。
“二郎媳妇儿,你们这几亩豆子要放哪里脱粒?”
沈宁看看院子,“这里行不?”
裴大柱:“不行的,豆子晒干了噼里啪啦爆粒子,最好压块场。”
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有场,主要用来晒庄稼,方便就地脱粒。
把一块空地刨松软,清理掉石头草根硬土坷垃,然后泼水,撒草木灰,压平,再泼水再撒草木灰,直到压得镜面一样平,没有一丝泥土,晒干也梆硬,这样压粮食就不会沾土了。
沈宁家自然没有场。
这会儿家家户户都割豆子呢,她也没法儿借别人的场用,而豆子现在基本都熟了,她也没法儿等别人收完再收。
这么一算,还是自己压块场院儿更快捷方便呢。
沈宁想刨地也不行,没有工具,她就去跟裴长青说一声。
裴长青:“这事儿交给我,现在就弄。”
他让张本力几个先来这边儿帮忙,把租屋东边那块空地清理一下,大约一分地就够用的。
杂草、石头处理掉,再把地刨一刨。
压场和夯地基不是一个标准,没那么费事,只需要刨松一层土即可。
家里草木灰也积攒了不少,埋在旁边的坑里积肥呢,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裴大柱也留下来一起帮忙,人多力量大。
恰好裴父从地里回来,也过来帮忙。
他已经让那俩汉子帮着收拾了稻谷交上去,至于豆子,直接在地头压场,豆子割了直接丢在那里晒,晒干直接脱粒装袋运回家装缸就行。
裴父现在觉得花钱雇人干活儿就是爽。
到晌午他们就清理得差不多,吃过晌饭就可以压场了。
裴长青去高里正家借磙子,压场。
磙子就是一块圆柱体的大石头,很沉,光面,专门用来压场。
高里正今儿忙着带人挨家挨户下达税收通知,不在家,陶氏负责接待裴长青。
她现在对裴长青越发热情,可怕田氏得罪人呢,所以都不让大儿媳照面儿。
老头子说了今年可能因为裴二郎和沈宁的缘故,村里人交税比往年痛快些。
往年都得喊破喉咙催缴税粮,尤其那几家困难户,都得骂好几次,最后再不交税粮县衙粮差要下来锁人才不得不将税粮凑齐。
有时候也凑不齐,老头子不忍心他们家男人被抓走就替他们补上,说是借,可到现在也没还呢。
要是年年这样,自家多倒霉啊。
今年就好很多,因为豆腐娘子要教大家点豆腐,一斤豆子当四斤粮食吃,即便小米拿去换了稻谷,剩下的豆子高粱也够吃到来年的。
大家算清楚账,也就不再拖欠税粮,痛快收拾粮食等着交税呢。
几家困难户都主动筹措换粮了。
甭管对方多热情,裴长青一如既往,彬彬有礼又不过于热络,道了谢就给磙子套上木框,系上绳子拖走了。
陶氏瞅着裴长青那干练利索的样子,真是个好男人,能干!
吃过晌饭裴长青就让裴大民几个继续去新房那里干活儿,他们要挑选可以做墙基的石头,还要筛石灰、准备黄土、麦糠等等。
压场这活儿他一个人就干了。
他赤着脚拉着磙子在场里转圈,一圈圈用磙子描摹场院的形状,慢慢地地面就平整起来。
小珍珠和小鹤年也赤着脚啪嗒啪嗒跑,这个帮爹泼水,那个帮爹撒草木灰。
随着父子三人的转动,场院就压平了。
刚压平的场院是灰色的,湿润润的特别有弹性,赤脚走非常舒服。
小珍珠在上面打滚儿,“真软和!”
小鹤年提醒她:“衣服把地面弄上印子了,不平整了。”
小珍珠立刻跳起来,用两只小脚踩踩,把印子踩平,“干了就好啦!”
一下午干不了,明儿还得继续晒,但是明儿下午就可以压豆子了。
下午裴父又赶过来,“二郎,你只管忙去,我帮她们弄稻谷。”
裴长青约莫他们弄得完,就先去那边儿忙了。
每个村、每个县的税粮收缴日期是有限制的,过了那个时间就要自己押送,那可麻烦。
裴父说二十年前税粮还是里正和村里后生负责押送的,大老远送去指定的粮仓、军需库等地方。
路上可艰难了。
后来朝廷改了规定,各村集中收缴,统一送至县衙粮仓,再由衙门和当地军队负责押运,但是又多了一部分脚力和损耗。
反正就这么着,税粮越交越多了。
裴母也感慨:“今儿来换豆腐的人说他们村有些税涨了,有那交不起税粮的,又凑不上钱的必须卖地呢。
咱村哑巴家也是,自己那一亩水田不够交的,就得拿别的粮食跟人换。
都说幸亏你要教他们点豆腐呢,帮他们省了粮食,就不犯愁吃不到来年了。”
这是救命呢。
沈宁也听来换豆腐的人说了。
能来换豆腐的,都是条件还过得去至少自己交得起税粮不饿肚子的。
那些交不起税粮的,也不可能换豆腐吃。
这么一想她心里也酸溜溜的不得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