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机修厂 第209节
“不只咱们,跟化工厂有过合作的单位,那边都特意打了电话过来,态度特别好,还说就算是没有解决问题,这来去的路费吃住他们都包了。”顾主任又低声说了一下化工厂给的新的合作项目。
反正,那边要的是个态度,那就派几个人过去好了。
厂长:“咱们厂的骨干人员得优先紧着拖拉拉厂那边,这化工厂这边,派谁去好呢?”机修厂人不少,优秀的机修厂跟技术人员也多,但是现在拖拉机厂那边要攻克坦克的难关,他们厂得派人支援。
这样一来,厂里能用的人少就少了。
总不能派几个凑数的去吧。
这样化工厂那边还以为他们机修厂没有人才了。
顾主任倒是有个人选:“技术科的宋良同志,我觉得可以让他带队去。”宋良的户口已经在办了,他问过,过两天就可以落户了。
而且,宋良给苏制的东西很有经验,还懂俄文,是非常好的人选。
“他会不会太年轻了?”厂长知道这个人,钢铁厂那边特意打来电话问过。
宋良同志是留苏归来的人才,钢铁厂那边的革委会最近动作挺大,宋良来机修厂也算是避难了。
“厂长,他在钢铁厂那边要不是有人拦着,早升高级技术员了。”顾主任道,“眼下咱们也没有更好的人。”
“让三车间的阮子柏跟他一块去。”厂长想了想说道。
顾主任点头。
机修厂,维修部。
自行车的配件全都到齐了,可组装起来,还是有难度。杜思苦一边装一边拿工具重新调整尺寸,进度不快。
舒师傅那边也是一样。
不光是他们,小何也过来帮忙了,还有之前一块组过队的范苗。
一段时间不见,范苗的气色差多了。
杜思苦记得之前范苗还想学拖拉机来着,可是最近并没有来报名,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范苗的眉头一直是紧皱的,估计是家里有什么事。
这会杜思苦也没空问这个。
工作优先。
“小杜,你看这样行吗?”
“车架在那边,你往车驾上安装一下试试。”
装不上。
大了一些。
杜思苦过去,对范苗道,“这边多出一点,等会用锯子锯短一点,要磨光滑……”杜思苦现成就负责告诉他们她需要的是什么,其他人就按她需要的做出来就行了。
范苗是钳工,很快就弄好了。
这次能安装上了。
“小杜,车架是白色的,这配件颜色可不一样。”
杜思苦道:“等装好了,骑起来舒服,我们再刷漆。”
刷漆都是小事。
小何嘿嘿一笑:“我那绿漆还没刷完,你要不要……”
杜思苦:“不用!”
又刷绿漆!
绿油油的自行车,不太合适,不是说不好看,有时候国内男同志的神经还是很敏感的。
机修厂要是真推出第一款自家自行车,可以是黑色,红色,或者其他颜色,最好不要是绿色。
眼看着自行车一点一点成形了。
杜思苦四人终于有了那么一点成就感,今天晚上再加个班,应该就差不多了。
铁路家属大院。
沈家。
于月莺吃了早饭,寻了个理由,就去了沈家。
刘芸因为大儿子的事,这几天忧愁得睡不好觉,活都没心思干。于月莺见了,抢着扫地洗衣,刘芸拦都拦不住。
这小于倒是勤快的。
刘芸心里甚至想,要不是于月莺家里太差,又没有城里户口,说不定还真能说给大儿子。好好的姑娘,可惜被家里拖累了。
“刘姨,”于月莺把衣服晒好后,过来了,“您渴不渴?”她头上都是细密的汗。
十月底的天气已经转凉了,难得她干活都干出汗了。
“小于,你坐吧,”刘芸站起来,回屋里拿了两块桃酥出来,“你尝尝,酥脆得很。”这是干活的报酬。
“刘姨,我不饿。”于月莺可不想留下贪吃的印像,她与刘芸拉了一下家常,又说起家人的事,“我妈常说,我一出远门她就惦记,刘姨,您也是这样吗?”
沈江好像是在外地。
“当妈的都这样。”刘芸叹了口气,想到了大儿了,又愁了起来。
于月莺拐着弯的问了半天,都没问到沈江的事,心里有些泄气。
隔壁院子传来杜母的声音:“小刘,我家月莺在不在你院里?”
“在呢,”刘芸应了后,转头对着于月莺道,“你姨妈喊你呢。”
于月莺听到了,她跟刘芸告别,站起来往外走,刚到杜家门口,就看到阳光朝气的沈江拿着一堆东西从路口走进来了。
沈江!
于月莺眼睛一亮。
院里传来贺大富的声音:“小于,你怎么还不进来?”在门口站半天了,瞧见谁了?
贺大富来了!
于月莺心里一沉,这可真不是好时候。在贺大富已经定下的婚事,跟未知的沈江的心意之间,于月莺还是抬脚踏进了杜家的院子。
她是要留在城里的!
沈家。
刘芸看到二儿子,惊喜不已,忙出去接过东西,“怎么才回来?”又责怪道,“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回来?”回家就回家,带什么东西。
乱花钱。
沈江:“妈,我相中了一个姑娘,这东西是给她的,您先挑几样。”
“有看中的姑娘了?”刘芸一下子警觉了起来,“是外地的姑娘吗?家里什么成分,父母是干什么的?打听清楚了吗?”
“不知道。”沈江把东西拿回来了,“就算是对象也不用查人家祖宗八代吧。”哪有这样的。
“你个孩子你懂什么,”刘芸这下可盯着沈江了,“成分不好,是万万不能处的。别到了以后连累孩子。”
要是被打成□□,孩子天生低人一等。
一家子人都抬不起头来。
沈江被刘芸念叨烦得不行,直好说:“她在书店工作,正式工,家里成分好得很。您就别瞎操心了。”
书店工作啊。
刘芸的脸一下子就舒展了,这个好。
书店工作轻闲,还能看书,以后有了孩子,还能把带孩子带过去看,不用另外花钱买书。
多好。
“妈,你帮我做几件新衣服,过年穿。”沈江说。
他想着等跟唐小棠正式确定了对象关系,年底的时候去唐家拜年,到时候得穿新衣服去。
刘芸:“做件鲜亮色的?”
“不要,在稳重的,小棠她妈喜欢稳重的年轻人。”沈江把一大堆的东西到桌上后,开始从内口袋里掏钱,十块钱,十尺布票,递给他妈,“妈,这些够吗?”
“够了。”刘芸手里有钱,但是这儿子既然给了,那不能不要。
大儿子不成器,好在有个让人省心的小儿子。
正说着话呢。
门口又传来于月莺的声音,“刘姨,我姨妈让送米糕过来给您尝尝。”米糕是贺大富带过来的。
刘芸笑着:“怎么还让你特意跑一趟,”她过去接过盘子,“小于,你等一会,我去把盘子腾出来。”
说着,端着盘子进了屋,把米糕倒出来,放到自家盘子里。然后又拿出桃酥的袋子,又拿了四个,加上之前的两个,一个六个桃酥,全放到盘子里。
不少了。
刘芸笑眯眯的端着盘子出去了。
于月莺从院子走近屋。
“沈江,好久不见了。”于月莺脸上带着笑,上回沈家去杜家找杜二的时候,于月莺凑过去说了不少话,两人也算是认识了。
沈江看了好几眼,这才认出于月莺:“你好。”是隔壁杜家的那个亲戚。
还没走呢?
这住了只怕有一个月吧。
“你们单位今天休息吗?我听说前一阵上映了一个电影,特别好看,你看过吗?”于月莺闲聊似的问。
沈江:“等会就去看。”
他上回就跟小棠约好了,今天先去看电影,再去吃东西。上回看电影看得太晚,他把小棠送回家,再回来,特别晚了。
这次不能那么晚了。
反正,那边要的是个态度,那就派几个人过去好了。
厂长:“咱们厂的骨干人员得优先紧着拖拉拉厂那边,这化工厂这边,派谁去好呢?”机修厂人不少,优秀的机修厂跟技术人员也多,但是现在拖拉机厂那边要攻克坦克的难关,他们厂得派人支援。
这样一来,厂里能用的人少就少了。
总不能派几个凑数的去吧。
这样化工厂那边还以为他们机修厂没有人才了。
顾主任倒是有个人选:“技术科的宋良同志,我觉得可以让他带队去。”宋良的户口已经在办了,他问过,过两天就可以落户了。
而且,宋良给苏制的东西很有经验,还懂俄文,是非常好的人选。
“他会不会太年轻了?”厂长知道这个人,钢铁厂那边特意打来电话问过。
宋良同志是留苏归来的人才,钢铁厂那边的革委会最近动作挺大,宋良来机修厂也算是避难了。
“厂长,他在钢铁厂那边要不是有人拦着,早升高级技术员了。”顾主任道,“眼下咱们也没有更好的人。”
“让三车间的阮子柏跟他一块去。”厂长想了想说道。
顾主任点头。
机修厂,维修部。
自行车的配件全都到齐了,可组装起来,还是有难度。杜思苦一边装一边拿工具重新调整尺寸,进度不快。
舒师傅那边也是一样。
不光是他们,小何也过来帮忙了,还有之前一块组过队的范苗。
一段时间不见,范苗的气色差多了。
杜思苦记得之前范苗还想学拖拉机来着,可是最近并没有来报名,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范苗的眉头一直是紧皱的,估计是家里有什么事。
这会杜思苦也没空问这个。
工作优先。
“小杜,你看这样行吗?”
“车架在那边,你往车驾上安装一下试试。”
装不上。
大了一些。
杜思苦过去,对范苗道,“这边多出一点,等会用锯子锯短一点,要磨光滑……”杜思苦现成就负责告诉他们她需要的是什么,其他人就按她需要的做出来就行了。
范苗是钳工,很快就弄好了。
这次能安装上了。
“小杜,车架是白色的,这配件颜色可不一样。”
杜思苦道:“等装好了,骑起来舒服,我们再刷漆。”
刷漆都是小事。
小何嘿嘿一笑:“我那绿漆还没刷完,你要不要……”
杜思苦:“不用!”
又刷绿漆!
绿油油的自行车,不太合适,不是说不好看,有时候国内男同志的神经还是很敏感的。
机修厂要是真推出第一款自家自行车,可以是黑色,红色,或者其他颜色,最好不要是绿色。
眼看着自行车一点一点成形了。
杜思苦四人终于有了那么一点成就感,今天晚上再加个班,应该就差不多了。
铁路家属大院。
沈家。
于月莺吃了早饭,寻了个理由,就去了沈家。
刘芸因为大儿子的事,这几天忧愁得睡不好觉,活都没心思干。于月莺见了,抢着扫地洗衣,刘芸拦都拦不住。
这小于倒是勤快的。
刘芸心里甚至想,要不是于月莺家里太差,又没有城里户口,说不定还真能说给大儿子。好好的姑娘,可惜被家里拖累了。
“刘姨,”于月莺把衣服晒好后,过来了,“您渴不渴?”她头上都是细密的汗。
十月底的天气已经转凉了,难得她干活都干出汗了。
“小于,你坐吧,”刘芸站起来,回屋里拿了两块桃酥出来,“你尝尝,酥脆得很。”这是干活的报酬。
“刘姨,我不饿。”于月莺可不想留下贪吃的印像,她与刘芸拉了一下家常,又说起家人的事,“我妈常说,我一出远门她就惦记,刘姨,您也是这样吗?”
沈江好像是在外地。
“当妈的都这样。”刘芸叹了口气,想到了大儿了,又愁了起来。
于月莺拐着弯的问了半天,都没问到沈江的事,心里有些泄气。
隔壁院子传来杜母的声音:“小刘,我家月莺在不在你院里?”
“在呢,”刘芸应了后,转头对着于月莺道,“你姨妈喊你呢。”
于月莺听到了,她跟刘芸告别,站起来往外走,刚到杜家门口,就看到阳光朝气的沈江拿着一堆东西从路口走进来了。
沈江!
于月莺眼睛一亮。
院里传来贺大富的声音:“小于,你怎么还不进来?”在门口站半天了,瞧见谁了?
贺大富来了!
于月莺心里一沉,这可真不是好时候。在贺大富已经定下的婚事,跟未知的沈江的心意之间,于月莺还是抬脚踏进了杜家的院子。
她是要留在城里的!
沈家。
刘芸看到二儿子,惊喜不已,忙出去接过东西,“怎么才回来?”又责怪道,“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回来?”回家就回家,带什么东西。
乱花钱。
沈江:“妈,我相中了一个姑娘,这东西是给她的,您先挑几样。”
“有看中的姑娘了?”刘芸一下子警觉了起来,“是外地的姑娘吗?家里什么成分,父母是干什么的?打听清楚了吗?”
“不知道。”沈江把东西拿回来了,“就算是对象也不用查人家祖宗八代吧。”哪有这样的。
“你个孩子你懂什么,”刘芸这下可盯着沈江了,“成分不好,是万万不能处的。别到了以后连累孩子。”
要是被打成□□,孩子天生低人一等。
一家子人都抬不起头来。
沈江被刘芸念叨烦得不行,直好说:“她在书店工作,正式工,家里成分好得很。您就别瞎操心了。”
书店工作啊。
刘芸的脸一下子就舒展了,这个好。
书店工作轻闲,还能看书,以后有了孩子,还能把带孩子带过去看,不用另外花钱买书。
多好。
“妈,你帮我做几件新衣服,过年穿。”沈江说。
他想着等跟唐小棠正式确定了对象关系,年底的时候去唐家拜年,到时候得穿新衣服去。
刘芸:“做件鲜亮色的?”
“不要,在稳重的,小棠她妈喜欢稳重的年轻人。”沈江把一大堆的东西到桌上后,开始从内口袋里掏钱,十块钱,十尺布票,递给他妈,“妈,这些够吗?”
“够了。”刘芸手里有钱,但是这儿子既然给了,那不能不要。
大儿子不成器,好在有个让人省心的小儿子。
正说着话呢。
门口又传来于月莺的声音,“刘姨,我姨妈让送米糕过来给您尝尝。”米糕是贺大富带过来的。
刘芸笑着:“怎么还让你特意跑一趟,”她过去接过盘子,“小于,你等一会,我去把盘子腾出来。”
说着,端着盘子进了屋,把米糕倒出来,放到自家盘子里。然后又拿出桃酥的袋子,又拿了四个,加上之前的两个,一个六个桃酥,全放到盘子里。
不少了。
刘芸笑眯眯的端着盘子出去了。
于月莺从院子走近屋。
“沈江,好久不见了。”于月莺脸上带着笑,上回沈家去杜家找杜二的时候,于月莺凑过去说了不少话,两人也算是认识了。
沈江看了好几眼,这才认出于月莺:“你好。”是隔壁杜家的那个亲戚。
还没走呢?
这住了只怕有一个月吧。
“你们单位今天休息吗?我听说前一阵上映了一个电影,特别好看,你看过吗?”于月莺闲聊似的问。
沈江:“等会就去看。”
他上回就跟小棠约好了,今天先去看电影,再去吃东西。上回看电影看得太晚,他把小棠送回家,再回来,特别晚了。
这次不能那么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