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3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后的粮仓,那地儿差不了。”
  “你的意思是?”
  “开荒!”
  “十来年,怕是二三十来年都开不出来。”
  “我们世家在弘德朝也大不起来,倒不如主动一点,给太子那儿留个好印象,也给后人积福。”真正的世家,本就要有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开荒,也不是谁都有能力开的。不然弘德帝为何要迁移世家在边域呢?
  “现在那儿可不安稳,北蒙还没消停。”
  “糊涂,又没说现在就要去,这事儿要朝廷组织,但我们态度也要有,传信给京城,越早表态越好,听说太子喜欢孤本,再献上些孤本去。”
  “是!”
  【鹤仙也通过这一次钓鱼,顺势再清理了一波朝堂,之前敢于直谏,骂他骂得最厉害的几个御史,鹤仙也都予以升官和赏赐。】
  朝臣安心了,弘德帝不是不让他们有地,而是不能有藏起来的隐田,田产的税朝廷必须收到,且海贸的利润都大方作为补贴发给他们。
  说起来,他们其实并不亏,再不要命的反对变法,真就是被底下士绅糊了脑子,或者已经完全下不了船的。
  这便是将蛋糕给做大了的好处。
  【然而,就在朝臣以为,这是英明的陛下终于钓鱼结束,要回归正常的时候,诶,鹤仙又回道宫闭关了,朝政仍旧是广宁侯处理。】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有人灵机一动,学着被嘉奖的那几位御史,上书劝谏皇帝,劝谏得那叫一个激烈,就差指着鼻子骂鹤仙千古难得一见的昏君了。
  鹤仙能受这委屈?没有一丝丝迟疑,这位御史就被连降三级坐冷板凳了,主打一个朕就要快乐,都别管朕!】
  现场的御史们冷哼一声,愚蠢,他们御史劝谏君王,也是有技巧的,像太子这种滚刀肉,啊不是,圣明的,劝谏也是绝对要讲理,温和着来的!
  连君主的性格都没摸头就敢乱学,这不是茅厕里点灯,找屎吗?
  【当我们翻开晚年的太宗日记,会发现日记之上,字迹相较于年轻之时更加凌乱,涂抹的痕迹也更多,黑色彻底看不清字迹的墨痕,也更多,一篇下来,几乎没有几个清晰的字,而从这些仅存的话语上来看,鹤仙晚年的精神状态,是真的不太好。】
  朝臣几乎往上看元泰帝现在的模样,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这算什么?后人砍树前人暴晒?
  你们把人家儿子逼得要疯了,人家可不会怪儿子身为皇帝承受能力不好,还不是撒气到他们这些臣子身上?
  天知道,等弘德帝晚年,他们早入土了好吧?
  【与朝臣,或者说与一切利益集团的,数十年的交锋,是真的让鹤仙感到疲惫。
  当广宁侯这个徒弟回京,鹤仙日记写的是:终于可以休息了。
  于是,鹤仙最后熬了一年,清理了一波朝臣,给朝臣发了一波疯上了压力后,便大胆的放了手,在道宫修仙放松,逗弄宗亲的小孩儿,主打一个有事弟子服其劳。】
  “这这这……这对吗?”
  朝政是能随意放手的吗?你是皇帝啊!你再累,你是皇帝啊!你徒弟也不是都教授太子啊!名不正言不顺啊!
  可是,上面的元泰帝一身的低气压,没人敢这时候劝谏。
  【最好的状态,其实是鹤仙安静修仙,一个月视朝一次把握方向,广宁侯日夜加班,朝臣勤恳工作。
  可总有朝臣想要彰显自己的好名声去搅和鹤仙,这怎么办呢?
  既然让朕不安生,那就都不安生吧!】
  百官不忍直视,合着“好日子”是你们自找的啊?
  不过他们大概也能猜出来原因,还留在朝堂的,不是一直受重视的老人,就是一心为国的清正之臣,亦或者——小年轻们。
  前者觉得广宁侯经验不足,怎么能统领朝堂,中者纯为国家和君主名声考虑,这个是最难处理的,后者——后者要么被前者当枪使,要么空有一腔热血。
  【于是鹤仙有了以下的行为:
  场景一:隔三差五召集几个幸运臣子,与鹤仙一起论道,论道结束后,请明天交一份论道感悟上来帮朕修仙吧。
  至于臣子原本的公务,那关元鹤真人什么事?公务不是广宁侯在管吗?】
  “这不就是布置作业吗?”这是年轻的学生们。
  “……”这是加班一年多的老臣们。
  【场景二:臣子惹鹤仙不开心了,把太子召来问责,你是怎么监国的?再让太子手写一份自我检讨,并每次都要查重,不许人代笔,太子之后找不找人麻烦,鹤仙不管。
  至于实际掌权的广宁侯,人家只是辅政的!关人家什么事儿!】
  众人无言,您不觉得前后矛盾吗?合着太子就是背锅的对吧?您双标是不是太明显了?
  安王不顾形象在家翻了个白眼,皇帝都一个死样,谁家太子都一样倒霉!
  【场景三:清正的臣子劝谏鹤仙,试图让鹤仙修仙“防沉迷”,鹤仙转头跟人对着干,要么封泰山上的一颗松树为长青仙翁,要么转头让臣子给他设计一套新的道袍,还要让史官记下某某特意给君父献上道袍,这不挖臣子们的心吗?
  次数多了,臣子迟疑了,不劝了,就上朝骂这些臣子白拿俸禄,根本不是真心忠于君父,连谏言都不敢谏言,臣子只能绞尽脑汁尽量委婉的劝,然后鹤仙又不听,说他们只知道拉踩君父,转头又不开心的给臣子找事。】
  朝臣擦了擦汗,这……这不是故意折腾人吗?
  元泰帝听着听着,都这样了,朝臣还只能被折腾,说明权力没有旁落,那就没有大问题了,孩子精神状态都不好了,放肆一点怎么了?
  姜衡:又没炼毒丹给你们吃,老小孩儿不都这样吗?我甚至只是折腾你们加班,又没国事上乱来。
  【但鹤仙放手朝政,折腾朝臣,与后面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一些皇帝不同的最重要一点,便是鹤仙放出的权力随时能够收回,且手握兵权。
  纵然看似“摆烂”,精神状态也不太美丽,可鹤仙脑子是一直没有掉线的,折腾也不在政事上折腾。
  广宁侯摄政,并未触及兵权相关,这一切都在鹤仙手里。
  且即使是摄政,还有个比他更名正言顺的太子在。
  鹤仙虽然没有掩饰不喜太子,但太子应该有的权力,却并没有剥夺,东宫禁卫也全部配齐,让朝臣和天下都知道,公是公,私是私,在国事上,只要太子不出错,太子始终是太子,下任之君,从而稳固国本,减少夺嫡带来的混乱。】
  元泰帝不顾朝臣的死活,露出欣慰的笑容。
  安王脸色则黑了下来,“呵,姜桓,废物!”
  他当太子的时候,东宫禁卫都没全部配齐,结交朝臣也有风险。
  弘德帝只是给他黑脸找麻烦而已,权力一点没少给,是,太子辅政,结果权臣朱批,看起来是委屈,可年轻的皇帝都要受的委屈,你太子就受不得了?
  懂不懂什么叫禁卫配齐的含金量?废物!大大的废物!
  赵王也不禁气得想骂人,之前还觉得自家儿子委屈,这委屈在哪里啊,啊?
  都相当于保送了,皇帝还亲自唱白脸给太子送人情,被骂几句算什么呀!啊啊啊啊气死了啊!
  这太子当得明白吗你就当!你不会当给你爹当啊!
  【所以啊,咱鹤仙后期能任性的前提,是朝堂完全在他手里实际掌控的,后面的某些梁帝诶,别拿太宗做借口了,你们是学其形而未学其神啊。】
  【弘德一朝,历经四十七年,哪怕是左相掌权的前三年,鹤仙依旧能走堂皇正道,逐步收拢手中权力,以一场对外征战,开启正式执政的道路。
  张弛有度,民惟邦本,鹤仙以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外王内圣的君主。
  纵然后十年的鹤仙沉迷修道,放手朝堂,可却并未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对百姓的赋税,也没有增加。
  更是在海贸繁盛后,在弘德四十三年,经济基础足够承担的情况下,逐步开始取消徭役。
  对朝堂而言,鹤仙后期比较神经,难伺候,但对百姓而言,鹤仙,一直乃是圣明之君。
  这才会有百姓为其建庙祭祀,代代传唱。纵然有不甘者,难道能毁了君主的庙宇吗?
  圣君之名,他们抹不掉。】
  “好!”
  元泰帝声如洪钟,大声呼好,这是他姜家的圣君!
  一个个臣子跟着恭贺陛下,夸奖太子,恭祝大梁千秋,实则琢磨着,弘德四十几年,连徭役都能逐步取消,那就说明,国库有足够的银子承担雇佣费用,嘶……海贸的利润,真大啊……
  “也有戏剧,小说等盛行,儒学不再一言堂,有法家制衡的原因在。”东宫,蒯谌断言道。
  杨春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我觉得,还应该加强出版的管控,造谣太厉害的,就不能出版。”
  “天幕第一期也说了大梁故事在弘德朝没有得到出版,这说明弘德帝还是有在注意舆论和版号的。”杨乐安补充。
  “但弘德帝也在带头虚构。”杨春有话直说。
  “咳咳,小说嘛,本就需要创作。”这是沉迷创作的万斐。
  “所以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
  天幕已经结束了这一期的“加更”,但大梁,却刚开始热闹。
  百姓兴奋于以后的土地兼并得到克制,兴奋于四十多年后,就能迎来徭役的逐步取消,他们可能等不了,但是他们的子孙,终于能有好一点的日子过了。
  “真好啊,如今有这个天幕,宁王殿下提前当了太子。”
  “是啊,圣天子就是太好心了,那些个官员,竟然还是最高的俸禄,呸!”
  “那不是没办法吗,吃了外国人的,才能少吃我们的……”
  书生要么回家苦读,争取早日卷上岸,逃过后面的科举改革,要么去官府上书,想要一个朝廷的准信儿。
  冲击进士的举人不动如山,准备等机会授官的举人也不着急,只有准备以功名养老的,生怕马上就施行“复核”考试,重新看起了书。
  秀才则大多在村里,族里,就挂靠一事商量了起来。
  至于朝堂,老样子,加不完的班。
  第38章 北蒙使团
  科举的变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哪怕天幕已经将未来展示出来,朝廷不仅不会立马改革,反而会先发出通告,安抚各地的学子。
  皇帝与太子也很快收到了陈召棠的信息,穷苦人家出身,全村供养出来的二十来岁的秀才,父亲这些年病重,便停下科举,在家照顾父母的同时,教学村里的幼童读书,品行极佳。
  “说起来,若是这样全村供养的秀才,回馈村里,倒也人之常情,只是……”
  元泰帝没有说完,但姜衡也能明白,只是大多,都便宜了地主,不是每一个秀才,都是村里能供出来的。
  “所以,天幕中弘德帝的答案,也不能直接抄。”
  “儿臣明白,查漏补缺才是重要的。”
  姜衡对着这份详细的资料看了许久,冒出了个想法,“父皇,现在朝廷,有能力扩大各行省的教育补给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