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44节
郑无疾也不客气,自己挡着不说,还把赵王周王两个亲王拉了出来挡着,二位殿下都在户部挖墙脚了,总不好意思再不帮忙吧?名义上两位殿下还在户部干活儿呢!
赵周二王只能顶上。
赵王却还不知,赵王妃已经进了宫。
赵王妃温涵,是与元泰帝一起打天下的谋士之一开国功臣崇康伯之女。
与赵王已经成婚五年,将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赵王不冒尖不出头,她在妯娌里也低调,与其他王妃相处和谐,少有主动进宫表现的时候。
这次进宫,也不是给赵王生母宋昭仪请安,而是直接面君。
“老七家的?那应该是有要事,让她进来。”
显然,元泰帝对儿子儿媳还是很了解的。
“我回避。”安王起身准备避开。
其实哪里用得着安王回避,大梁的礼教还没有严苛到如此地步,只不过是安王想要趁机溜走而已。
总归宗室教育的想法也大体出来了,元泰帝也就默认了安王的遁走。
温涵此时来,定然是国事相关,大概率是与塔娜相关。
果然,是塔娜看到了天幕,并在天幕透露出天花后,说出了想要写信给家里,让部落早日归附的话。
“儿媳以为,当时的塔娜或许是真心,但不可尽信。”
“哦?”
关于塔娜的资料他们早就已经拿到,但相处中的感觉,又是另一回事。
如同资料中,塔娜是受尽宠爱的四公主,但姜琦却觉得,这位四公主性格不像是很受宠的,毕竟,一个受尽宠爱的公主,会在异国他乡感到轻松吗?
此时,他们也想听听赵王妃的判断。
“塔娜渴望得到认同,夫君的认同,我的接受,侍女们的认可,焉知不希望得到部落中其他人的认可。”
赵王妃比姜琦年长几年的经验,让她看得更加明白,有时候,受宠的孩子,反而没有过的不好的孩子用着放心。
至于塔娜漂亮?无论在哪儿,美貌单出都是死局,真心疼爱的受宠,与单纯利用的受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别提还在王室之中。
而现在,塔娜要写一封劝部落归附的家书,希望王妃帮忙送到部落之中。
“照她的意思帮她写家书,让她自己签个名字或者盖个章。”
至于会不会让部落误会,那就看部落是什么反应了。
他们不会赌塔娜在家书中接夹带私活的可能性,谁知道他们有没有密码本之类的。
也通过这次,让一些部落知道天幕的存在,再威慑一番。
对于不能自己书写家书,塔娜没有第二条选择,只能表示感谢。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完了,没想到在临冬时节,赵王妃温涵再次进了宫,不过这次,是先去的东宫,毕竟正常情况下,皇帝只看最后一道的结果,更别提现在太子早已名正言顺的监国摄政。
“七嫂来了?御厨琢磨出了新的菜式,待会儿叫七哥过来一起用膳?”
姜衡本人本就较为随性,温涵又是他嫂子,私下里,姜衡自然不会闲得慌摆太子的谱。
“行,这次可能还真要他也一起忙。”
“嗯?户部出事儿了?”原本放松的姜衡一下就来精神了,不至于吧?
“那倒没有,不过户部歇不下来是真的,九弟你看这个。”
那是一团白色的……
姜衡瞳孔一缩,这是——棉花?
不止这一小团可以捏的蓬松的棉花,还有一块塞了棉绒的布。
“这不临近冬天,也该做冬衣了,塔娜那儿也在做冬衣,但我发现了这个,塔娜说这是他们漠西的棉花,北蒙反倒是没有这个的。”
“我看了看,比南方种植的棉种,保暖效果要好一些。”
棉花,其实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种植记录,也就是“白叠布”,“桐华布”,像是在姜衡原世界,元朝明朝都曾大力推广种植棉种。
当然,现在的棉花,自然比不上后世的棉花,现在的棉花,其实多为木棉,纤维较短且易碎,但作为填充物来进行保暖,已经足够了。
贵族自然不缺少一个棉花来保暖,但无法发声的,更需要保暖的,永远是百姓。
就像南方其实也是有棉种的,只是品质没有漠西,也就是西域之地的棉种好,即便这样,也不是百姓能轻易享受的。
“等等,漠西……我记得塔娜他们部落,现在是不是在天山以北?”
温涵点头,“他们之前曾占据西域。”
“也就是说,我们攻占下来的大半西域上,本就有这棉花。”
“是的。”
这可真是,守着金山银山而不自知。
“是我的问题。”他早该想到还有棉花这玩意儿的,在纺织业那一期,他就该想起来的,怎么就忘了呢……
温涵没想到姜衡会直接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这哪儿能怪九弟,四哥和朝堂公卿都还没反思呢。”
话虽如此,可有些事儿,只有姜衡自己清楚,他本该想到的。
但现在不是问责的时候,“这事儿多亏七嫂心细,不然大梁,可真是损失重大。”
“本就是一家人,应该的,倒是还有一件事,也有这个有关。”
姜衡耐心听温涵说明,生怕他不知道棉花到底是怎样的,“这花看着白净,可最开始是有籽的,脱籽,弹棉,纺织,这西域地区,棉花虽不少,可因工序复杂,能穿得上棉的人,其实也只有部落中的贵族。”
虽然中原也一样就是了。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所以,如果要推广西域的棉种,光是种植区域扩大,是不行的,工具的改良,才是重中之重。
棉布不同于丝绸,是为了给底层百姓保暖的,所以研究的进度,越快越好。
西域的棉种,值得如此对待。
“我明白了,就麻烦七嫂帮着写一道折子了。”
温涵笑得更真诚了,哪里就用得着麻烦了,这是在给她机会表功呢。
不过如温涵一开始所说,户部的赵王怕是不好歇着了,不仅是赵王和户部,工部,兵部都一个样。
收回来大半的西域更多是军户在那边驻守屯田,和兵部分不开的,种植棉花,也离不开军户。
至于户部,更不用说了,原本的草原人民,现在的大梁子民,光是户籍一道他们就轻松不了。
以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拨款。
得知消息的赵王匆匆赶来,满脸兴奋,这可是白来的功绩!
哎呀,九弟这婚指得妙啊!让老八当时还一脸看戏,嘿嘿,现在酸了吧?
周王酸没酸先另说,晋王先挨了一顿批,数落张掖侯的折子也往西域发去了,驻守陕西的秦国公也没落着好。
“就是当时不知道这玩意儿是什么?后来呢?驻守西域已经一年了,难道原本的夷人,一个都不在乎棉种?”
“他们原先是夷民,现在也已经是大梁的子民,中洲迟早要一统,草原也早晚要归附。我们是汉人,但他们才几个人?草原才收复一半,你们都做不好接纳,以后呢?啊?全靠太子戳一下你们动一下?”
“草原的归心,难道是靠兵刃一亮,嘴皮子一张就完了?”
元泰帝发了大火。
在元泰帝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没发现棉花的失误问题了。
而是从骨子里轻视漠视了归降的草原部落夷民,而这,与中州一统的国策,是相悖的,如果大梁的军队将士,一直是此等姿态,那不利于万民归心。
草原的子民不是傻的,你面上的态度都不做好,如何让人家相信你,从而拱卫大梁的四方?
连大梁四方的夷民都不能归心,又如何让远方的番邦相信大国的包容与气度?
“还有你们!”
元泰帝又指着文臣,“不是说着让外族也沐浴王化,学习中原文化吗?派去西域的臣子在那儿待了都快一年了,怎么也没传回来棉花的消息?是他们还不会中文吗?是他们还对我们防备心重吗?”
“臣等有罪。”
皇帝都气得骂人了,还狡辩啥呀,先认罪等皇帝消火了再说吧。
“有罪,呵,认罪倒是快,法不责众嘛,朕还能全给你们贬了不成?一个个的,在朝堂之上,嘴皮子多利索啊,到了西域,就哑巴了?”
等元泰帝骂得差不多了,姜衡这才适时站了出来,“父皇息怒,这棉种虽好,可棉籽不易脱落,手工繁琐,普通的百姓难以穿到棉衣,不主动提及,恐是怕再次白白做工,倒也在情理之中。”
“而南方的棉种,也不普及,迁移过去的百姓,军户等也都是北方人,忽略掉了西域的花一样的棉种,也在情理之中。”
“中原与草原,本就磕磕绊绊千年之久,双方之间本就有这血仇,仅一年,就要求双方和平融入,的确有些为难人了。”
“朕看他们就是不用心!”
“父皇此言差矣,西域寒凉困苦,将士们与先生们留在西域,何尝不是忠君报国,一腔热血?又岂会不用心?”
说完,姜衡给了左相一个眼色。
左相顺势道:“未能让两地百姓早日融合,是臣等之过,臣有一计,或可补救。”
“说。”火发了,太子红脸唱了,他也该顺势冷静了。
“回禀陛下,棉种不止西域才有,可唯有西域的棉种最佳,但原本西域的百姓却享受不到,不若工部早早改进机械,提高棉纺织效率,让西域百姓第一批穿上棉衣,从而真正打破双方的隔阂。”
吃不饱穿不暖,读书又有什么用?
读书太高级了,对西域底层百姓而言,也太快了,他们需要的第一步,是能安稳的生活下来。
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元泰帝也终于放过了朝臣。
下了朝,姜衡却没有回东宫,而是走到了左相身边,“丞相,孤还有一个想法。”
“殿下您说。”
“好事不能白做了不是?”
聪明人不需要多说,左相一瞬间就明白了姜衡的未尽之言。
草原的贵族多坏呀,草原的冬天可是能冻死人的,底层奴隶为其劳作一生,也穿不上一件自己做出来的棉衣,中原的王朝多好啊,让他们能避开寒冷的冬季,穿上暖和的冬衣……
就问是不是事实吧!
不仅要在西域传遍,还要往四周传,将大梁的仁德,实实在在的传扬出去。
赵周二王只能顶上。
赵王却还不知,赵王妃已经进了宫。
赵王妃温涵,是与元泰帝一起打天下的谋士之一开国功臣崇康伯之女。
与赵王已经成婚五年,将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赵王不冒尖不出头,她在妯娌里也低调,与其他王妃相处和谐,少有主动进宫表现的时候。
这次进宫,也不是给赵王生母宋昭仪请安,而是直接面君。
“老七家的?那应该是有要事,让她进来。”
显然,元泰帝对儿子儿媳还是很了解的。
“我回避。”安王起身准备避开。
其实哪里用得着安王回避,大梁的礼教还没有严苛到如此地步,只不过是安王想要趁机溜走而已。
总归宗室教育的想法也大体出来了,元泰帝也就默认了安王的遁走。
温涵此时来,定然是国事相关,大概率是与塔娜相关。
果然,是塔娜看到了天幕,并在天幕透露出天花后,说出了想要写信给家里,让部落早日归附的话。
“儿媳以为,当时的塔娜或许是真心,但不可尽信。”
“哦?”
关于塔娜的资料他们早就已经拿到,但相处中的感觉,又是另一回事。
如同资料中,塔娜是受尽宠爱的四公主,但姜琦却觉得,这位四公主性格不像是很受宠的,毕竟,一个受尽宠爱的公主,会在异国他乡感到轻松吗?
此时,他们也想听听赵王妃的判断。
“塔娜渴望得到认同,夫君的认同,我的接受,侍女们的认可,焉知不希望得到部落中其他人的认可。”
赵王妃比姜琦年长几年的经验,让她看得更加明白,有时候,受宠的孩子,反而没有过的不好的孩子用着放心。
至于塔娜漂亮?无论在哪儿,美貌单出都是死局,真心疼爱的受宠,与单纯利用的受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别提还在王室之中。
而现在,塔娜要写一封劝部落归附的家书,希望王妃帮忙送到部落之中。
“照她的意思帮她写家书,让她自己签个名字或者盖个章。”
至于会不会让部落误会,那就看部落是什么反应了。
他们不会赌塔娜在家书中接夹带私活的可能性,谁知道他们有没有密码本之类的。
也通过这次,让一些部落知道天幕的存在,再威慑一番。
对于不能自己书写家书,塔娜没有第二条选择,只能表示感谢。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完了,没想到在临冬时节,赵王妃温涵再次进了宫,不过这次,是先去的东宫,毕竟正常情况下,皇帝只看最后一道的结果,更别提现在太子早已名正言顺的监国摄政。
“七嫂来了?御厨琢磨出了新的菜式,待会儿叫七哥过来一起用膳?”
姜衡本人本就较为随性,温涵又是他嫂子,私下里,姜衡自然不会闲得慌摆太子的谱。
“行,这次可能还真要他也一起忙。”
“嗯?户部出事儿了?”原本放松的姜衡一下就来精神了,不至于吧?
“那倒没有,不过户部歇不下来是真的,九弟你看这个。”
那是一团白色的……
姜衡瞳孔一缩,这是——棉花?
不止这一小团可以捏的蓬松的棉花,还有一块塞了棉绒的布。
“这不临近冬天,也该做冬衣了,塔娜那儿也在做冬衣,但我发现了这个,塔娜说这是他们漠西的棉花,北蒙反倒是没有这个的。”
“我看了看,比南方种植的棉种,保暖效果要好一些。”
棉花,其实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种植记录,也就是“白叠布”,“桐华布”,像是在姜衡原世界,元朝明朝都曾大力推广种植棉种。
当然,现在的棉花,自然比不上后世的棉花,现在的棉花,其实多为木棉,纤维较短且易碎,但作为填充物来进行保暖,已经足够了。
贵族自然不缺少一个棉花来保暖,但无法发声的,更需要保暖的,永远是百姓。
就像南方其实也是有棉种的,只是品质没有漠西,也就是西域之地的棉种好,即便这样,也不是百姓能轻易享受的。
“等等,漠西……我记得塔娜他们部落,现在是不是在天山以北?”
温涵点头,“他们之前曾占据西域。”
“也就是说,我们攻占下来的大半西域上,本就有这棉花。”
“是的。”
这可真是,守着金山银山而不自知。
“是我的问题。”他早该想到还有棉花这玩意儿的,在纺织业那一期,他就该想起来的,怎么就忘了呢……
温涵没想到姜衡会直接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这哪儿能怪九弟,四哥和朝堂公卿都还没反思呢。”
话虽如此,可有些事儿,只有姜衡自己清楚,他本该想到的。
但现在不是问责的时候,“这事儿多亏七嫂心细,不然大梁,可真是损失重大。”
“本就是一家人,应该的,倒是还有一件事,也有这个有关。”
姜衡耐心听温涵说明,生怕他不知道棉花到底是怎样的,“这花看着白净,可最开始是有籽的,脱籽,弹棉,纺织,这西域地区,棉花虽不少,可因工序复杂,能穿得上棉的人,其实也只有部落中的贵族。”
虽然中原也一样就是了。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所以,如果要推广西域的棉种,光是种植区域扩大,是不行的,工具的改良,才是重中之重。
棉布不同于丝绸,是为了给底层百姓保暖的,所以研究的进度,越快越好。
西域的棉种,值得如此对待。
“我明白了,就麻烦七嫂帮着写一道折子了。”
温涵笑得更真诚了,哪里就用得着麻烦了,这是在给她机会表功呢。
不过如温涵一开始所说,户部的赵王怕是不好歇着了,不仅是赵王和户部,工部,兵部都一个样。
收回来大半的西域更多是军户在那边驻守屯田,和兵部分不开的,种植棉花,也离不开军户。
至于户部,更不用说了,原本的草原人民,现在的大梁子民,光是户籍一道他们就轻松不了。
以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拨款。
得知消息的赵王匆匆赶来,满脸兴奋,这可是白来的功绩!
哎呀,九弟这婚指得妙啊!让老八当时还一脸看戏,嘿嘿,现在酸了吧?
周王酸没酸先另说,晋王先挨了一顿批,数落张掖侯的折子也往西域发去了,驻守陕西的秦国公也没落着好。
“就是当时不知道这玩意儿是什么?后来呢?驻守西域已经一年了,难道原本的夷人,一个都不在乎棉种?”
“他们原先是夷民,现在也已经是大梁的子民,中洲迟早要一统,草原也早晚要归附。我们是汉人,但他们才几个人?草原才收复一半,你们都做不好接纳,以后呢?啊?全靠太子戳一下你们动一下?”
“草原的归心,难道是靠兵刃一亮,嘴皮子一张就完了?”
元泰帝发了大火。
在元泰帝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没发现棉花的失误问题了。
而是从骨子里轻视漠视了归降的草原部落夷民,而这,与中州一统的国策,是相悖的,如果大梁的军队将士,一直是此等姿态,那不利于万民归心。
草原的子民不是傻的,你面上的态度都不做好,如何让人家相信你,从而拱卫大梁的四方?
连大梁四方的夷民都不能归心,又如何让远方的番邦相信大国的包容与气度?
“还有你们!”
元泰帝又指着文臣,“不是说着让外族也沐浴王化,学习中原文化吗?派去西域的臣子在那儿待了都快一年了,怎么也没传回来棉花的消息?是他们还不会中文吗?是他们还对我们防备心重吗?”
“臣等有罪。”
皇帝都气得骂人了,还狡辩啥呀,先认罪等皇帝消火了再说吧。
“有罪,呵,认罪倒是快,法不责众嘛,朕还能全给你们贬了不成?一个个的,在朝堂之上,嘴皮子多利索啊,到了西域,就哑巴了?”
等元泰帝骂得差不多了,姜衡这才适时站了出来,“父皇息怒,这棉种虽好,可棉籽不易脱落,手工繁琐,普通的百姓难以穿到棉衣,不主动提及,恐是怕再次白白做工,倒也在情理之中。”
“而南方的棉种,也不普及,迁移过去的百姓,军户等也都是北方人,忽略掉了西域的花一样的棉种,也在情理之中。”
“中原与草原,本就磕磕绊绊千年之久,双方之间本就有这血仇,仅一年,就要求双方和平融入,的确有些为难人了。”
“朕看他们就是不用心!”
“父皇此言差矣,西域寒凉困苦,将士们与先生们留在西域,何尝不是忠君报国,一腔热血?又岂会不用心?”
说完,姜衡给了左相一个眼色。
左相顺势道:“未能让两地百姓早日融合,是臣等之过,臣有一计,或可补救。”
“说。”火发了,太子红脸唱了,他也该顺势冷静了。
“回禀陛下,棉种不止西域才有,可唯有西域的棉种最佳,但原本西域的百姓却享受不到,不若工部早早改进机械,提高棉纺织效率,让西域百姓第一批穿上棉衣,从而真正打破双方的隔阂。”
吃不饱穿不暖,读书又有什么用?
读书太高级了,对西域底层百姓而言,也太快了,他们需要的第一步,是能安稳的生活下来。
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元泰帝也终于放过了朝臣。
下了朝,姜衡却没有回东宫,而是走到了左相身边,“丞相,孤还有一个想法。”
“殿下您说。”
“好事不能白做了不是?”
聪明人不需要多说,左相一瞬间就明白了姜衡的未尽之言。
草原的贵族多坏呀,草原的冬天可是能冻死人的,底层奴隶为其劳作一生,也穿不上一件自己做出来的棉衣,中原的王朝多好啊,让他们能避开寒冷的冬季,穿上暖和的冬衣……
就问是不是事实吧!
不仅要在西域传遍,还要往四周传,将大梁的仁德,实实在在的传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