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4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经济战要用,舆论战,也要用。
  引起这一系列事情的塔娜与乌日罕主仆二人,却对此还一无所知。
  但没多久,秦国公与张掖侯这对父子,先后收到了宫里传来的申斥。
  秦国公驻守陕西,这件事其实和他关系不大,但张掖侯驻守在西域,这么大的一个疏漏,他这个张掖侯的亲爹,又怎么能脱得了干系?
  农桑农桑,他们军户屯田,倒是只顾着田了。
  秦国公甚至亲自到了一趟张掖,“怎么一上任就这么大的疏漏?你别给告诉我军队里没一个人发现棉种。”
  那不现实。
  天山以南的西域回归之后,军户会屯田,可同时,这部分区域也不仅仅会有军户,总会有为了土地迁移到此地的百姓,虽然比不上中原,那也是土地。
  所以这片区域,也不仅是士兵,不止男子,怎么可能无一人发现棉花的用处。
  张掖侯也头疼,“我已经了解清楚了,不是没人发现棉种,但是大伙儿都忙着种地开荒。”
  没错,虽然这里原本是有主的地儿,但对于中原百姓而言,还是得重新开荒一次。
  “这棉种效果如何,百姓不清楚,但仅仅是脱籽,就太废时间和精力了,加之那些部分夷民对棉种有些抗拒,百姓就觉得,搞这棉种吃力不讨好,怕沾染晦气。”
  张掖侯没有深说的是,天幕之后,百姓的民心是稳了,但有时候,总会思维拐向奇奇怪怪的地方,让他们完全不信玄学,不可能的。
  秦国公听明白了,但,“那也是你这个做主将的失误。”
  “我知道,这么大的教训,足够让我清醒。”
  “那就好,只是你说部分夷民,还有部分呢?”
  “还有部分倒是不抗拒,与之相反,他们表面上抗拒,暗地里宣扬棉种不好,实则悄悄屯起来,自用保暖。”
  “所以,陛下没有骂错,你甚至没能让夷民开始信任大梁的百姓。”
  秦国公面不改色,直接作出决定,“朝廷有了计划,你好生办好,等戴罪立功后,请辞侯爵。”
  张掖侯没有反驳,也没有多问,“是,儿子明白。”
  令行禁止,秦国公能深得元泰帝信任,作为功勋之首,靠的绝非仅仅是军功。
  见次子脑子清醒,秦国公跟着巡视了一番军营,在结合朝廷的任务给次子梳理了一遍,便不再停留,连夜赶回了秦地。
  第二天,张掖侯便聚集了张掖之地的百姓,有迁移来的,有本地,还有军户,都聚在了一起。
  “诸位,今年初秋,原本部落的塔娜公主嫁给了赵王。”
  张掖侯语速说得很慢,自然是为了如今的南西域夷民能够理解,当然,翻译也必不可少,保证大家都能听懂。
  虽然,他们不明白这个将军突然说这些干嘛。
  “塔娜公主得沐汉家文化,回想部落中的同乡,心生怜悯,她告诉我们,西域生长出来的棉花,可以帮助百姓度过寒冷的冬季。”
  “棉花?就是那白色的?他们夷人不是嫌弃吗?”
  迁移过来的汉家百姓骤然对西域本地百姓怒目而视,“好啊,黑心肝儿的东西,果然蛮夷有别!”
  “不是……不是……”
  他们汉语本就学得磕碰,自然解释也不能快速的解释。
  “不是什么?我看你们……”
  “安静!”
  张掖侯示意士兵维持纪律,汉人百姓心中有火,他们之前嫌弃棉种是一回事,被隐瞒又是一会儿,他们气儿不顺!
  西域本地百姓担惊受怕,根本不敢起反抗的心思。
  “只是曾经,只有部落的贵族才得以享用,西域的百姓为奴为婢,却得不到一点温暖,如今,塔娜公主深感曾经的错误,试图弥补,故而献上了棉种的种植方法。”
  汉人百姓脸色一红,五彩斑斓,再看西域百姓一年了仍单薄的身形,好像闹误会了……
  这么一想,当初劫掠的蛮夷,可不是他们这般模样,而如今这些夷民,不过是原本的“奴隶”罢了。
  草原的部落,本就是更为落后的奴隶制度。
  “陛下与太子仁德,塔娜公主为赎罪而献棉种,允诺以后的孩子封王,作为西域重回中原的桥梁。”
  “朝廷也已经在研究脱籽等程序的机械,致力于让大家都能有衣过冬,在研究成功之前,因西域的诸位曾有经验,由大家选出几位巧手,教导众人……”
  而后,便是相应的待遇等内容。
  “西域已经回归中原,我们大梁一视同仁,万望诸位一起,早日研究出棉花相关的纺织机械……”
  汉人百姓误会了曾经为奴为婢差点死了的夷民,夷民得到了汉人给的机会,双方沟通促进的桥梁,这不就有了吗?
  而塔娜与乌日罕主仆二人,仍旧无知无觉,就这样,到了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天幕再次亮了,这一次,却不是阿婆主的声音,而是……吟唱声?
  第43章 第九期视频
  一声像是从远古而来的吟唱自天幕中响起,天幕的视频中,竖起了火把,而后,是跃动的鼓声,与那旷远深邃的吟唱声相和,心脏,没有缘由的,跟着频率跃动了起来。
  天幕的视频画面中,穿着草裙兽皮的先人,围着篝火与祭台起舞。
  “祭祀之曲?这是上古之时?”
  “是吗?”武将隐隐觉得不太对。
  姜衡却是矗立在了太庙之前,就那样看着天空,这调子,怎么有点像《玉盘》?越听越像!
  等等,姜衡四肢一僵,不对啊,世界线都不一样,哪儿来的《玉盘》?
  忽然,空灵的童声响彻在天空,那是儿童在——问月!
  白描的歌词,天真的童声,却带有祭祀与《问天》的风格,不是玉盘还能是啥!
  视频中的画面也在相应的变动,就像是某站上的剪辑视频一样,是的,连专用的高台上秦始皇背影都那么似曾相识,姜衡彻底懵了,心思已经完全不在歌曲之上了。
  这天幕,似乎总能给人惊喜。
  这天幕,到底平行了多少个时空啊?啊?
  他到底是穿哪儿来了啊?他真的穿了吗?
  而大梁百姓和君臣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他们一点没有分心。
  “我怎么感觉,像是战歌?”
  有武将小声道,可这,儿童唱战歌?
  自古以来,童谣虽然有战前的,造反前的舆论等相关作用,但真正用儿童唱战歌,却是没有的。
  这歌,什么情况?
  可看这视频中的画面,从远古到春秋,从战国到秦汉,战争王朝的交叉轮回,孩童仰望月亮的清澈眼眸,振奋人心的战鼓,这……真的没带点特殊的含义吗?
  这还不算,待听到歌声“请仙鹤来访,直驾九天上”,嗯?仙鹤?
  所有人目光看向姜衡。
  姜衡:?
  “与孤无关,诸位莫要倒果为因。”后世人传他是仙鹤转世,不代表天幕中他自己觉得自己是仙鹤好吧?
  只是,在看到启朝时期的视频画面上,是宋朝的服饰,大梁的画面,是明朝的服饰,只是改了个国名,姜衡差点绷不住了,这天幕用的盗版软件吗?能再敷衍一点吗?
  可惜,姜衡内心的嘶吼,无人能懂,所有人都沉浸在了歌声的节奏中,甚至有武将在歌声中,血脉上涌,想要骑马上阵,去草原奔腾一番。
  待后面,听到中气十足的男音和声的时候,所有人再无任何怀疑。
  这或许不是标准的战歌,但一定与军事方面的筹谋脱不了干系!
  等听到最后,为他揽星辰,带他回故乡,他们还有什么不确定的?
  何为玉盘?玉在盘中,谓之国。
  何为月亮?黑夜明灯,是故土。
  童声轻灵而无邪,沟通天地,这是新年,他们大梁的祭祀之曲,没错,就是祭祀之曲,他们崇尚和平的中原上国,顶多将流落他乡的孩子带回故土,又怎么会有什么战歌呢?
  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朝堂的人精们已经默契地下了定论。
  他们无比好奇,这一首歌,到底是何人所作。
  民间的百姓就想得很单纯了。
  “不知为何,有些热血沸腾。”
  “我也是我也是。”
  学子又不同了。
  “这首歌,我感觉适合改成诗经体。”
  “是这样没错,但我觉得若要唱出来,改成诗经,似乎效果没那么好。”这是说不出的感觉。
  “像是击鼓与无衣,就是很明确的战争的诗歌,但与问月,又隔着什么。”
  “但是改成是诗经体还是能改的,那曲调也适合。”
  “也不知这曲,这词,是哪位高人所作,这词曲,再配上童声,就像是天生该如此,换了任何一样,都没有这般的效果。”
  “是啊,这天幕,这次难道就是为了放这首曲子?”
  放完就完事儿了?那阿婆主呢?又偷懒了?该答疑了呀!
  可惜天幕真就没动静了。
  “话说,今年科举,治诗经的考题,会不会与这一类相关?”比如诗经中的战争诗,徭役诗?
  原本兴致勃勃的学子们顿时耷拉下了脸色,这也太扫兴了,正说得高兴呢,一碗冰水直接从头上泼下来。
  “也不一定,科举考题总要考一些正向的。”
  虽然难受提起科举,但即使窝囊,也还是要琢磨科举的。
  科举如何暂且未知,但今年新年刚开始,大梁上下的氛围,似乎就已经隐约有了变化。
  民间,也早已有高手,记录下了曲谱和歌词,《问月》,上下传唱了起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