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6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绣衣卫指挥使立马告罪,若是王二柱普通就罢了,偏偏如今看来,是个人才,那就不一样了。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名字不需要什么内涵,顺口一点,玄学方面有助于孩子能立住一点,也就事了,就像二柱,柱子嘛,一看就能立住不容易早夭。
  哪怕是划定了区域在山东黄泛区……区域很小吗?不小了,重名的也太多了。
  何况村子里,猛然多出几个二柱,谁又能说得清?
  所以镖局出身的许本能轻易找到,但是王二柱,仅凭一个名字,要实打实确认其人,太难了。
  元泰帝却道:“不怪你,知道了方向,大梁总不至于找不到人才,太子如何看?”
  姜衡也道:“天机本就难得,何必事事强求,且若是成就能换一家人平安,他未必不愿。”
  且天幕降世,天幕中的汉字虽然是简化的,但那也是字,真正的聪明人,就算没有钱读书,也早就趁机学习了。
  有志者,总会找到机会出人头地的。
  滨州,大土村,十几家凑在一起烤火,共看天幕:
  “二柱二柱,说不定这个就是你,你真不去官府啊,万一成了呢!”
  面对邻里的劝说,王二柱搓了搓手,手上是做木工留下的茧子,声音带着丝憨厚,道:“不了婶子,那么多二柱,未必是我,何况我什么都不会,朝廷不缺人的。”
  “哎呀你真的是,你这不是死心眼吗?!”
  王二柱只笑笑,不再多说了,婶子和邻居见状没意思,也只能与二柱他爹娘说起诸多二柱来。
  王二柱默默抬头,一片嘈杂中,只看字,接收的讯息反倒是快一点。
  任何一个二柱,得太子重视教导,成就都不会差,所以,他是不是天幕中的二柱,其实根本不重要。
  他已经享受了名为“二柱”的福利了,他因名字得村里重视,得村学重视,得老师重视,拜入了墨家门下,这就已经很好了,贪多不足,反倒不妙。
  【而二柱,也是第一个纯靠技术,不靠四书五经,闯入北辰殿,位列工部左侍郎的三品官员。】
  各地,仅存的墨家弟子,纷纷大笑,就是就是,不靠四书五经也能当大官哈哈哈,重点不是当大官,而是站在了诸多靠四书五经入朝堂的儒家弟子之上,还有比这,更让墨家感到畅快的吗?
  【与鉴正堂师兄弟们的早早步入仕途不同,早期的二柱,并没有被鹤仙安排进工部,而是和一群匠人待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最开始,二柱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读过书的匠人”,而非官吏。】
  墨家表示,这就是他们墨家失散多年的亲弟子!
  技术,也是需要理论,需要学识去支撑,去总结,去改进,去传承的。
  而天幕中的二柱,读过书,却能沉下心,认清自己为匠人,不浮躁,不自傲,天生的墨家弟子。
  【在楚王的暖房被弹劾,被没收后,二柱收到了自鉴正堂毕业后,他自己的第一个大课题——玻璃。】
  第55章 军事调度与政令效率
  “玻璃?你对艺术方面,什么时候又感兴趣了?”
  怎么感觉,一刻都停不下来的?哪哪儿都要去插一脚?好像还都搞出了点名堂。
  若说元泰帝此言是出于好奇,那臣子们,就有些淡淡的死感了,这次以工部的官员们最为心慌。
  【玻璃,其实并不单指我们现在常用的透明玻璃。
  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早期玻璃了,以仿制玉器为主。
  到了汉代,工艺提升,我们曾出土用铸造法制成的翠绿色玻璃耳环,以及透明的玻璃牌,可见古代先辈的智慧。
  像是璆琳,药玉等,其实都是玻璃在历史演变中的名称之一。】
  天幕下的商人又开始躁动了:
  “常用?后人竟能常用透明的玻璃?”
  “这说明玻璃的技术一定会有提高。”
  “不止,成本也一定会降低,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
  所以,会是这位王侍郎,改进了玻璃的技术吗?
  “如果能控制成本,批量生产,那之后的海贸,又能多一样‘贵重物品’了。”
  【而鹤仙想让二柱他们捣鼓的,就是降低玻璃工艺的制作成本。】
  “果然!”
  商人们一个个都激动了起来,又到了他们的主场了!
  【玻璃的价格之所以昂贵,是因为技术工艺的不稳定,原材料的不便,甚至是所需要的高温要求高,而成型的方法,无论是括浮法还是吹制,都很考验匠人的经验。】
  天幕下,各地的匠人,商人,甚至是文人,都准备好抄笔记了。
  第一次直观被天幕喂饭的东宁省百姓,更是宛如看到了神迹。
  东宁省官员甚至有些后悔,怎么就没沐浴焚香再看天幕呢!
  【首先,便是原材料的准备,玻璃的原材料,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最主要的,莫过于就是石英砂,纯碱,石灰石,再辅以长石,白云石等作为调节。
  但要注意什么呢?原材料需要保持干燥,除铁,成分需要均匀,这个均匀如何把控,就需要经验和总结了。】
  非专业人士一脸茫然,“这些都是石头?长什么样子?”
  “铁?石头里还能有铁?”
  “均匀?是做菜的适量吗?还是平均?”
  好在天幕贴心,放出了这些一般在哪里可以找到,连纯碱的制作方法都描述了出来。
  朝廷中里稀缺的墨家后人,更是在将天幕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做对比总结。
  “草木灰研磨细粉,浸泡水中溶解碱性成分,过滤杂质蒸发……”
  “倒是与《齐民要术》里有些相似,却更为细致,原理也说得更清楚。”
  “草木灰……草木灰可真是哪哪儿都能用上,当真是个好东西。”
  “不过还是要上手实验后,才能慢慢改良。”
  这些原材料中,纯碱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因为通常需要从天然碱湖中提取,这些地方可并不普通,但是现在有了天幕的透题,那就简单得多了。
  所以目前最主要的,还是高温工艺的稳定,以及匠人的学习能力。
  大土村里,二柱起身,往家里跑,给自己再裹了层冬衣,就往老师那里跑,他有些想法,需要老师的指点。
  等让人头上冒星星的专业内容说完,非专业人士还没来得及醒醒脑子,就被天幕接下来的瓜给炸了。
  【我们鹤仙减轻成本后,拿玻璃来做了什么呢?】
  【弘德二十一年,鹤仙用玻璃又造了一个阳光暖房,还是拿来种植作物,念念不忘的为了一口吃的啊。】
  啪——
  元泰帝捂头,该说什么?坚持本心吗?
  朝臣已经习惯,百姓觉得就这种瓜,有什么可吃的,也就东宁省的百姓,一个个讨论得热火朝天。
  至少,不用担心东宁省百姓的归属感不够了。
  【不过,这个玻璃阳光暖房,在花宗一朝的时候,就没有用在种植果蔬上了,而是拿来给花宗培育珍稀花卉了。】
  嗯?新角色?
  对于这些后代,元泰帝早就做好了不成器的准备,或许是底线早就放得很低了,此刻竟有一种庆幸感:幸好成本降低了,好歹没有大肆扩建,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折腾……
  ber?他要求什么时候这么低了?
  东宁省的学子有些拿不准了:
  “花宗?这庙号好奇怪?”
  “这不是正经庙号吧?还是中原的庙号改制了?”
  “不应该吧?”
  也有聪明人猜测道:“天幕是在讽刺吧?把果蔬等农作物换成了只能观赏的花卉,一听就不是好话。”
  “也不知这个花宗是哪一代的。”
  “听说太子殿下天幕之中,享年七十多,我们应当是安全的。”
  “有道理!”
  【看吧,这就是一艘船上,把控方向的船长的作用,若是花宗在鹤仙这个位置,大梁未来如何,就难说了。
  同样的玻璃,在花宗手里,只会照抄阳光房养花,而在鹤仙手里,玻璃技术的稳定,带来的却是军事方面的提升。】
  嚯!
  武将们来劲儿了,竟然还和他们有关系!
  “我就说嘛,弘德帝武德充沛,怎么可能沉迷口腹之欲!”
  姜衡闻言头顶问号:武德和口腹之欲,这两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元泰帝更头疼了,一时有些分不清是头疼武将丢人,还是头疼太子总是不注意自己的威严形象。
  【在玻璃技术的全方位稳定推广前,二柱就在鹤仙的甲方要求下,搞出了“望远镜”,对于行军的侦查,起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侦查?望远?”
  中文的魅力,就在于能通过一两个简单的词汇,就能推测出新事物的用途。
  “如真有这种神器,放在草原上,那可太适合了!”
  慎侯一个激灵,再次庆幸他们投得早。
  看看现在的草原吧,互市倒是开了,但是贵族的奢靡之风也由此越来越重了,最后怕不是得来一个“官逼民反”呐。
  【玻璃可以作为工艺品,但透明玻璃,最大的效用,便是实用性:可以作为窗户增亮,可以作为阳光暖房,可以用来制作眼镜,也就是古代的叆叇,更可以,用在天文与军事方面。
  而后面几个作用,都会利用到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原理。】
  叆叇?
  右相取下鼻梁上的叆叇,凸透镜,凹透镜,凹凸……
  右相抬起叆叇,眯眼,巡视了一番叆叇,再戴上,眼前的人与物更加的清晰了。
  “我想,我明白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