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6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随着右相的话落,天幕也播放起了小孔成像,凸透镜与凹透镜下的反射光线,成像光路图……
  “我也明白了!”
  “倒也不难,只从前竟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随着基础的原理图像显示后,天幕又放出了几个基础的望远镜的解构图,分别是折射式,反射式,折返式……
  不止匠人与大部分官员们明白了,钦天监的官员同样明白了过来,“琢磨一下,观星上也能更简单了,或许还能更进一步。”
  小小的一个玻璃,大大的作用啊。
  【弘德朝本就崇尚武德,玻璃也能想到用在军事侦查上,也并不意外,在望远镜投入军队使用之后,军队侦查兵的存活率,信息收集效率,有了成倍的提高。
  而弘德朝在军备上的提升,也绝不仅仅,只在一个望远镜上面,侦查有新装备,攻击,自然也要有新装备。】
  这下,所有人神色都变了。
  侦查是前期准备,那攻击性的武器,可是要进行有效控制的,尤其是不能落在了外面。
  【鹤仙在弘德七年,就开始提高军队的预算,用以做军备的研究。
  在他国挑衅大梁,反被击败后,更是以实用为先,要求对方支付战争赔款,同样,将其中部分收入,投入军械研发。】
  户部老大人们此时也不讲究什么大国之礼了,两眼冒光,“这个可以有!”
  “实用好,实用好!”
  有钱进账,不多折腾他们就好!
  【火炮,火铳,都在弘德一朝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王二柱王子英,古宇,覃睦迟等,在推进武器研发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火炮,他们现在就有,但是一般用作防守,因为太重了,推进并不容易,还有容易炸膛等问题。
  天幕并没有直接来个火炮的解构图,但一个强大的,君主不昏庸的中原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弘德帝摸着石头过河,尚且能研究出东西来,如今提早开始君臣一心,开始研究,还能研究不出来?
  至于民间会不会跟风自己去试,这么说吧,铜铁钢等金属制品,向来属于管控物品,尤其是在这种备战时节。
  【当然,还有一样东西,在助于火炮的移动,军粮的搬运,以及普通的民用道路建设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便是水泥。】
  “铺路的!”
  这可一定要听听了。
  修路是历朝历代都要经历的,而车辙的宽度,更是有严格的要求,若是某地不按照规矩来,私自设立车辙宽度,那是能影响运粮等速度,能直接算谋反的。
  而他们现在眼中,天幕上的画面,那野外的道路竟无比平坦,是非泥泞路段,这样的道路,是不用担心下雨的。
  “若是这样的道路,运粮速度一日千里,区区北蒙,还不是手到擒来!”
  【古代早期的三合土,是用石灰加黏土加细沙混合,弘德早期,改为石灰加陶粉加碎石。
  再到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良,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水泥工艺,依然是以石灰石为主,黏土为辅,最后加入石膏用以调节水化速度。】
  原料的混合,窑中的煅烧,冷却后的研磨,被粗糙的总结在了他们面前……这是较为原始的水泥制作方法,但却是他们向上一步的台阶。
  “这水泥和玻璃,都需要高温。”
  “所以,民间私人想要捣鼓,难度并不低。”
  “倒是商人或许会试试,也有这个能力。”
  “等他们试出来了,朝廷直接征用了呗。”晋王大大咧咧说了出来,惹得所有人向他行注目礼。
  晋王:没说错啊?
  “陛下,太子殿下,天幕此时透露军备相关,这正是天命都支持我们出兵剿贼,还有半年时间,火炮太过笨重,只能放在船上,不便挪动,但未必不能造出火铳,若能造出,伤残率定然会下降!”
  【要致富,先修路,自古如此。
  这些用水泥铺设的道路,不仅促进了各地之间更为频繁的文化与贸易往来,更提高了军事调动的效率,亦使得朝堂政令能更快下达,有效维护政权,加大中央的实际管理范围。】
  “好一个弘德帝,早有布局啊。”
  “父亲?”
  蒯谌的家族,蒯家族长,本来是在天幕透露出蒯谌参与夺嫡后,就尝试了一把能否改名糊弄过去,显然,不能。
  毕竟,作为一个家族主脉的子嗣,不可能一点不带出去交际,改名根本没用。
  好在元泰帝与太子能容人,又或许是千金买骨,不仅没有治罪,还将蒯谌带进了东宫,倒也算因祸得福,在其他世家担忧未来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有了机会。
  但是,随着后面天幕透露出来的,弘德帝对于世家,士绅的态度,他们仍然是对未来充满担心的。
  如今,蒯家家主,彻底放下了自己的小心思。
  他教导子孙,道:“士绅,乡绅,地主,为何能起势?不仅仅是因为地缘与宗族,其本质是朝廷权力的过渡。”
  “朝廷坐镇中央,但政令的下达需要时间,尤其是底层,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持,而乡规民约宗族,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秩序,又承担了教化的责任,减轻了朝堂的压力,或者说,下面官员的压力。”
  “但是随着秀才,举人等功名的严格要求,随着道路的修缮,通行速度的提高,带来的也是政令传达速度的提高,还记得采风使吗?还担心政令传达不了,官员偷懒吗?”
  现在看来,后面的皇帝,取消采风使,也不仅仅是因为抠钱,更是因为几十年过去,士绅再度崛起,而皇帝在博弈中退缩了。
  蒯家老大瞳孔一缩,“这……如此看来,军事调度,反而是次要的?”
  “不过是,都要罢了。”
  “那……那天幕中,弘德帝的私欲,难不成也都是他的伪装?”毕竟最后都落实到了民生上面。
  却见自家亲爹脸色一时间难以形容了起来,蒯家家主想到老三在信中对东宫生活的描述,嗯……
  貌似太子……可能……就是这个性子?
  身为世家,蒯家等老谋深算的家主想得多,但对于最底层的百姓而言,他们不需要想到这么多,他们只需要知道:
  “这样平坦的路,一定更安全,走起来更轻松吧?”
  “那赶集日去镇上,可方便多了诶。”
  “二丫嫁去了隔壁村,路修好了,我们也能时常过去给她撑腰了,免得她受了委屈也不说。”
  “捡到菌菇,也来得及去镇上卖了,多少也有些进项。”
  民生百态,各不相同,却又殊途同归,不过是更加便捷轻松的生活。
  【而到了水泥稳定推广的大后期,水泥也能被用在建造房屋上面。】
  “真好,这个不透风,比泥墙好。”这是百姓。
  “这……这颜色……不好看……”
  “诶诶诶,你们干什么,不能动手啊!”
  这是管不住嘴凡尔赛的人。
  【科举考场,也从省一级(乡试)的考场开始,用水泥进行了翻新,保证考场的不漏雨不漏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科举考试中学子的发热概率。】
  “大德!”
  这下,可没有书生说什么奇淫巧技了,科举考场的环境是什么鬼样子,他们可太清楚了,水泥能让考场变得更好,他们只有支持了,巴不得这水泥早点研究出来。
  【王二柱,人如其名,如同一根无声的柱梁,立住了自己,也立住了千家万户。】
  【这一期的几位历史人物,相较于之前的名人,名声并不远扬,但做实事的功臣,史书会铭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好啦,这一期的视频并不长,就先讲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先研发火铳和火炮。”
  天幕一停,元泰帝大手一挥,直接下令,一切,先以明年的灭岛之行为重。
  琉球的归附,是藩国主动的归附,但倭岛和琉球能得知,其他国家,迟早也会察觉不对。
  琉球是柔,那灭倭就是“刚”,刚柔并济,才是中正之道。
  “不阻止民间对水泥的研发,并且予以鼓励,”姜衡在后面做补充,“若是民间,有其他的发明,亦可上报,经核查,均给相应的奖励,这一点,劳右相拟出一个章程来。”
  “臣遵旨。”右相也直接接下来了,说是他拟,当丞相府是摆设吗?他只需要最后把关就行,殿下也只要结果。
  第56章 出兵倭岛前夕
  这一期天幕结束后不久,出使倭寇的使臣和兵士便大包大揽回了朝。
  面对多了一船的金银和其余厚礼,曾离也就笑着解释了一下。
  曾离想着来都来了,只是传旨未免白走一遭,便在“贿赂”下,指导了一下大国先进的勘探工艺和提炼技术,反正这些金银,迟早都是大梁的,倭寇如今多开采提炼些,以后不也轻松一点吗?
  东樱王看他的架势,越看越觉得,不像是大梁想真的对他们出兵,不然何必帮他一个东樱王坐稳王位?
  幕府分明才是叛贼!那些银山,之前开采,可都是充实了幕府。
  而现在多出的一条船,便是倭岛朝堂,给上国的赔礼,都是从幕府抄出来的,东樱王虽然心疼,但对比整个倭岛,他就不心疼了。
  而户部老大人们,第一时间,冲向了银子,入库!马上入库!那速度,将军们都没反应过来。
  “金山银山,不出意外,倭岛王室和朝廷都不会停止开采,但是会因为如何分割利益,而一直扯皮。”
  “幕府一系大受打击,武将们分而食之,臣给东樱王教了一些是上不得台面的阴招,至少在明年出兵前,倭岛内部都静不下来。”
  “这是教他们勘测矿山,又在倭岛闲游时臣记下的地形。”
  曾离面不改色地拿出一张绢布绘制的堪舆图,可谓是王炸。
  姜衡双眼放光,却没有接过堪舆图,而是一把抓住了曾离的双手,“曾卿竟连制图也会?怎不早告诉我?若是因孤的疏忽,让曾卿伤到了,岂不是我大梁的损失?”
  这到底是什么宝藏?越挖越多?
  古人虽然说着含蓄,但是细数能上史书的明君贤臣,其腻歪黏糊,跟含蓄一点也不沾边。
  曾离对于姜衡的上手,也不觉得哪里不对,得到主君的认可与亲近,这不是他应得的吗?双眼含情,一脸感动,“不过小道矣,军中领军的将领有几个不会的?臣不过微薄之身,如何能比得上灭倭的大业?这都是臣,应该的!”
  “曾卿~”
  “殿下!”
  “且去东宫,孤为卿,与诸位将士,接风洗尘!”
  史官记下关键词,等回去后补充完整,这得好好写,毕竟明眼一看就是一段君臣佳话,可不能写得太平淡了!
  而曾离,更是在这次出使后,被破格安排进了兵部,提拔为兵部郎中。
  


章节目录